交大党史故事

汇聚科技之力的 “工余联谊社”

交大党史故事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而言,由学校步入社会,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如何在敌人直接统治下开展工作,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等,都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有待于摸索和创造。“工余联谊社”便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的。

1942年夏,中共江苏省委针对学生陆续毕业进入社会,具有流动性、过渡性的特点,决定毕业后的学生党员继续由学委领导,将学生运动扩展为社会青年运动。交大校友、上海电话公司工程师王天一等青年科技人员,为了交流情况,互通信息,获得更多的谋生之道,酝酿组织一个以交谊性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工余联谊社”。党员宋名适、仇启琴遵照上级党的指示精神,决定利用交大工科院校的特色,积极与王天一等共同发起筹建“工余联谊社”。 1943年10月3日,组成了以交大校友和在校学生为主的“工余联谊社”。这是青年科技人员联谊的群众组织,是党员对从学校步入社会的青年,如何在敌人直接统治下与汪伪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新形式。上级学委的金瓯卜、曹宝贞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它有利于毕业离校的学生党员把原在校团结的知识分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既可保存力量,又可解决大学毕业的学生党员进入社会后孤军作战的困难,还可以扩大党在科技人员中的影响。

图5:宋名适_副本.jpg

宋名适、仇启琴

为了加强党对“工余联谊社”的领导,交大毕业的党员闵淑芬、葛一飞和吴仲仪等6名地下党员参加该社,并专门建立了“工余联谊社”党支部,由钦湘舟任书记。闵淑芬根据党组织的要求,为了革命的需要,把战斗在上海科技生产战线,具有热爱科技、有正义感、有爱国思想青年科技人员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这个组织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它的斗争形式相对隐蔽。虽然不公开,不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但为上海的解放和解放后的生产建设储备了力量。在上海英法租界时,由于战争因素,附近各省市迁来许多高等学校,因而知识分子相对比较集中。他们中许多人为国家前途彷徨苦闷。而组织群众社团创办“工余联谊社”,正好符合知识技术青年的愿望。党组织针对青年科技人员的特点,利用“工余联谊社”的合法团体身份,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和联谊活动,寓政治于学术,寓教育于生活,提高大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科技事业的信心。联谊社党支部虽然是社会的工余联合性质,但仍属地下党学委直接领导,与交大党支部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党的领导的加强,为了吸收更多的青年科技人员参加,“工余联谊社”的活动逐步充实和丰富。如举办科技讲座,邀请茅以升、黄兰荪、陈石英、钟兆琳、马地泰、董希阁等科技界著名专家、教授讲学,或组织参观工厂等等,结合各项活动,党支部积极进行了政治宣传教育和发展党员的工作。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工余联谊社”已有社员250多人。在艰难的条件下,还创办了技术专家夜校,出版《工程界》月刊和《工余社报》,扩大了社会影响。“工余联谊社”成为党团结全市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团体,是党团结教育青年科技人员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图2:《工程界》创刊号及其目录(2).png

《工程界》创刊号及其目录

图3:1945年8月,“工余联谊社”庆祝抗日胜利大会_副本.jpg

1945年8月,“工余联谊社”庆祝抗日胜利大会

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很少有公开的科技活动。中共党员宋名适,精心组织,邀请教授、专家主讲,以“工余联谊社”名义举办的工业讲座和出版《工程界》杂志,受到了中下级技术人员的欢迎。尤其是工业讲座,分成化工、电工、土木、机械、纺织5组内容。在党支部领导下,从1945年7月1日起至9月17日,每星期日上午讲授,历时两个半月,共58讲。听讲者476人,3000余人次,深受校内外青年的欢迎。在此过程中,他们对50位老师逐个登门拜访邀请,确定讲题的内容。联系借用场地,安排教室,对外张贴广告,办理报名手续,印发讲义等各项具体工作,都是组织联谊社的党员、积极分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

图4:第一届工业讲座议程_副本.png

第一届工业讲座议程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工余联谊社”社员人数不断增长,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决定,成立了技术部门党的工作委员会,交大校友钦湘舟是主要负责人之一。1945年8月26日,“工余联谊社”扩大改组为中国技术协会,并建立中国技术协会党的领导小组,指定领导小组由交大毕业生钦湘舟、宋名适、闵淑芬负责。协会会员已发展到400余人。1946年协会举行第一届会员大会时,出席人数300多人,一大批科技界的专家教授、实业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如王之卓、王绳善、吴羹梅、顾毓琇、胡厥文、茅以升、赵祖康等46人成为“技协”的正式会员,极大地提高了协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会员中不但有交大毕业的校友和中共党员,也有不少复旦、大同、之江、沪江、圣约翰等学校毕业的中共党员。中国技术协会选举第一届理事会,交大毕业的中共党员宋名适当选为理事长,闵淑芬当选为常务理事,陈揭书、程文琪、葛一飞、钦湘舟、仇启琴、吴仲仪、许铎等均当选为理事。

图5:1947年3月23日,桥梁专家茅以升应中国技术协会之请在震旦大学公开演讲,题目为“中国的都市桥梁”_副本.png

1947年3月23日,桥梁专家茅以升应中国技术协会之请在震旦大学公开演讲,题目为“中国的都市桥梁”

“技协”成立后,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党组织决定以举办“上海工业品展览会”的形式,宣传展示,团结群众。由于展览会宣传国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十分鲜明,迅速得到科技界、工商界和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技协”在抗战胜利后的三年中,连续举办了三次工业品展览会。第一次是1946年3月24日于上海西藏中路宁波同乡会会址举行的,开幕盛况空前。第二次是1947年10月,“技协”借交大图书馆举办“工业模型和技术人员生活展览会”,为期10天,参观者达10万人。第三次是1948年年底在交大举行的工业技术展览会,指出国家建设必将随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而来临。通过三次展览会不但把广大青年技术人员进一步组织起来,而且在大型企业和大的公用事业单位组织起“技协”支会,壮大了进步社团的力量。这就为党迎接解放及建设新中国积聚科技力量。交大党支部和交大毕业的中共党员,做出很大贡献。

图6:《申报》于1946年3月29日刊登上海工业品展览会特刊_副本.png

《申报》于1946年3月29日刊登上海工业品展览会特刊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垒:战斗在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1925-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世根
叶璐(编辑)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