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聚是一团火” ——学生协会的建立与活动

交大党史故事

1937年风云急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高潮掀起。华北和沿海大片国土沦陷,上海租界成了“孤岛”,交大被迫迁移法租界办学,交大进步学生的活动也受到制约。

图1: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疯狂轰炸上海市区,闸北一带火光冲天.jpg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疯狂轰炸上海市区,闸北一带火光冲天

图2:交大临时租用的主要校址之一——法租界内震旦大学的红楼,现为交大医学院重庆南路校区.png

交大临时租用的主要校址之一——法租界内震旦大学的红楼,现为交大医学院重庆南路校区

1939年秋,交大学生协会组织应时而生。形势需要建立由党领导下的进步组织。在日军包围与汪伪势力的压迫及国民党势力的控制和租界当局严禁下,交大师生仍认真教学和刻苦读书,同时身处逆境中的学生都有爱国之心,把读书与爱国联在一起。师生们希望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斗争,呼唤建立交大学生组织。由于“学协”成员逐步增加,有了成立组织的可能。

1937年秋季,招来的新生中有铁道管理系王嘉祥(现名王维恭)、机械工程系唐敏晃和吴克敏等“学协”成员三位进入交大,他们是在中学参加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的。当时由于人数少,没有党员做核心,力量单薄,均系分散活动。1939年又有钦湘舟、刘百川、葛一飞三位在中学加入“学协”考入交大,迅速使交大的进步力量凝聚在一起,扩大了“学协”的队伍。上级地下党加强了对交大的领导。中共江苏省委学委安排共产党员沈铮(现名沈韦良)、韩煜昌考入交大。这不但增加交大进步力量,有利于发挥党员的核心作用,更好地把进步力量凝聚起来,发挥组织作用,团结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上级地下党学委的领导下,正式组建交通大学学生协会小组。其主要成员有王嘉祥、钦湘舟、沈铮等9名,由钦湘舟任“学协”小组组长。交大“学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不是党的组织,却是全面抗战以来交大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的群众性进步组织,是党团结进步学生、宣传抗日主张的重要纽带。它为学校更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为培养积极分子、团结进步力量、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奠定了基础。

图3:大学时代的钦湘舟(金世乐).png

大学时代的钦湘舟(金世乐)

交大“学协”建立后,从学校的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内外两方面的工作。对内,组织读书会,把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创办壁报开展政治宣传;利用群众组织与日伪势力作斗争,从而密切联系学生,团结周围的群众,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对外,交大“学协”加强与校外抗日救亡单位的联系,互相协作,扩大影响。如钦湘舟作为交大“学协”的代表,参加了全市性的大学区干事会议。会上确定由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三校的“学协”组成区干事小组,推选交大钦湘舟为小组长。区干事小组成立后,各校随时交流救亡工作情况。又如,区干事小组又确定与南通迁沪的南通工学院的“学协”进行沟通,由钦湘舟联系。地下党的领导,正是通过大学区干事小组进行的。从此,交大的各项活动就由“学协”出面积极开展起来。

为了发动群众,团结进步学生,“学协”组织读书会。读书会是大学生自发结合的群众组织。“学协”把具有爱国热情、思想进步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读书会。读书会既符合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又是联系学生的形式。在民族灾难降临时,交大学生读书救国思想比较普遍,又十分关切民族的前途。有的学生自发组织阅读当时公开发行的《上海周报》《时论丛刊》等进步刊物,成立了阅读进步书籍为主的读书小组,或者读书会。

参加读书会成员均有自觉学习的要求和兴趣。交大“学协”小组就因势利导,通过读书会培育进步思想,凝聚周围群众,发现积极分子。读书内容影响较大的有斯诺的《西行漫记》、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一批苏联小说等等。也有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读书会的组织形式以“学协”成员为核心,吸收各个班级要求进步的学生参加。对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学协”小组派人积极参加,这种读书会小组有三四人一组,也有五六人一组,自学为主,每月座谈讨论一次或两三次,围绕国内抗战形势和国际形势展开,互相启发与交流,同时,也涉及我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有时还介绍根据地的形势和苏联情况等。读书会经常注意进行时事、政治方面的讨论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青年大学生抗日爱国寻找真理、追求进步的重要途径。

图4:读书会阅读的部分书籍1.png

图4:读书会阅读的部分书籍2.jpg

图4:读书会阅读的部分书籍3.png

读书会阅读的部分书籍

许多进步学生就是通过参加读书会的活动,不但密切了彼此的关系,而且提高了自身政治觉悟,努力追求进步,不少人走上革命的道路。闵淑芬在《我在抗战时期觉醒》一文中回忆当年的情景:

八一三上海抗战不久,她的故乡湖州沦陷,随家避居乡镇。亲身目睹了日军对我国人民的疯狂屠杀、奸淫掳掠种种残害,感到切齿痛恨,但苦于无能为力。为了求生存、找出路,随家转到上海租界内借读中西女中。高中毕业后,考进了交通大学,想寻求为民族独立、振兴中华、争取自由平等的道路。在追求真理道路上,有时也思想苦闷,后来她在读书小组活动中得到“学协”成员的帮助,学习进步书刊,讨论政治时事,从而了解苏联革命,知道八路军、新四军,看到了新的希望,向往社会主义,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图5:化学系1943-1944届部分同学毕业留影(闵淑芬为二排右起第二位).png

化学系1943-1944届部分同学毕业留影(闵淑芬为二排右起第二位)

交大“学协”小组不但组织和参与读书会,而且积极开展壁报宣传,动员“学协”成员与参加读书会的积极分子,不定期举办壁报、黑板报在班级内进行宣传。壁报短小精干,内容非常广泛,有介绍文艺作品的,如《拓荒者》《十字街头》《呐喊》《文天祥》等;有从报纸上转摘下来传递第二次世界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各种信息的,如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中的八路军,国际反法西斯的阵营情况等,有时交流读书心得。办壁报、黑板报,虽不能直接进行抗日宣传,但通过点滴介绍,使学生了解形势,知道八路军、新四军,知道延安抗日根据地,从而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联络学生感情,增强抗日救亡的信心。

交大“学协”小组在组织读书会、开展壁报宣传活动中,注意培养积极分子、吸收“学协”新成员。当时“学协”组织已转入半秘密状态,党的外围组织不公开号召发展“学协”,只是个别吸收。铁道管理系的金海圻就是在参加读书会的活动中,表现积极、热情高、文笔好,被吸收为“学协”成员的。对已参加“学协”小组的成员,则尽量发挥其作用。无论校内校外都能认真负责完成。对“学协”成员均有严格要求,需定期过组织生活。部分“学协”成员被输送到社会上去工作,都能服从小组的安排。如金海圻参加“学协”后,即被介绍任《海沫》的编辑出版工作。

图6:《海沫》创刊号,本刊主要表现国内此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生活实况。1.png

图5:《海沫》创刊号,本刊主要表现国内此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生活实况。2.png

《海沫》创刊号,本刊主要表现国内此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生活实况。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垒:战斗在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1925-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世根
叶璐(编辑)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