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从参加外围组织到奔赴圣地延安

交大党史故事

1934年底,长期坚持白区斗争的交大党组织,因上级机关遭到破坏而停止了活动,交大学生运动失去了党的领导。但是,抗日爱国斗争并没有停止,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以下简称“武卫会”)在交大校园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读书会,在学生中频繁活动,成为领导交大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并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党中央为实现动员全民族对日作战,于1934年4月20日提出《抗日救国六大纲领》(即《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实现全员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呼吁得到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李杜等1779人签名响应。5月,各界爱国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总会,宋庆龄被推选为总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为武卫会的筹建做了大量的工作,选派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参加武卫会的组织工作,并在上海成立“武卫会党团”,实际主持着武卫会各项工作,使武卫会成为党领导下外围组织。武卫会成立后,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六大纲领》,积极动员各阶层群众参加武卫会,建立各级武卫会组织。作为武卫会总会的所在地,上海无疑成为武卫会人数最多、工作最活跃的阵地。作为爱国青年汇聚地的上海各大中学校,是武卫会开展宣传工作、建立组织争取会员的重要场所。

01 1932年1月,宋庆龄在真如前线与蔡廷锴合影_副本.jpg

1932年1月,宋庆龄在真如前线与蔡廷锴合影

1934年9月,武卫会党团成员杨成祺(后改名杨立钧)以看望老同学为名,在一个周末来到交大学生宿室,找到机械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许锡缵、徐昌裕。杨成祺、徐昌裕、许锡缵三人原是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的同班同学,在校读书期间曾经组织过读书会,定期举行时事讨论会,讨论救国途径和社会主义等问题。一二八事变期间,他们响应《生活周刊》发起的募捐运动,募捐到数百大洋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在共同的爱国活动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位老同学促膝长谈,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到步步紧逼企图策动华北自治;从政府军队对日军侵略节节退让到热衷于大打内战,无不义愤填膺,扼腕叹息。之后,杨成祺向他们介绍《抗日救国六大纲领》的内容,透露宋庆龄等人新近建立的武卫会,是联合各个阶层群众实现全民族武装抗战的组织;言称自己已经加入武卫会,并可以介绍他们加入。许、徐听后十分兴奋,当场表示愿意成为武卫会会员。第二个星期天,许、徐两人结伴到杨成祺住处。杨向他们详细讲解了武卫会组织的成立过程、性质、成员等情况,表示武卫会正在发展新成员,上海各大中学校都有代表参加。杨告诉他们,武卫会是个半公开的秘密组织,国民党尚未批准同意,参加组织要绝对保守秘密,可能会随时遇到不少危险,要求他们预先考虑清楚入会的风险性。许、徐两位相互交换了认识,一致表示:要革命就不免有危险,危险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决心参加武卫会。见他们主意已定,杨成祺便拿出两张铅印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入会申请表”交给他们填写。不久申请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武卫会组织在交大由此建立起来,许锡缵、徐昌裕为成员,指定许锡缵为负责人,上级领导人是杨成祺。1934年底,杨成祺离开上海,改由任铁峰联系交大。武卫会基本上每两周组织一次活动,通常是由杨成祺介绍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武卫会活动情况,讨论如何发动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方针和方法。交大武卫会成为团结和发动交大学生投身抗日救亡的一支领导力量。学生的革命活动再次悄然兴起。

02 身穿交大毕业服的徐昌裕_副本.jpg

身穿交大毕业服的徐昌裕(左)、许锡缵(右)

交大武卫会根据学生实际思想状况,联络一些进步学生组织成立了读书会,将爱国力量聚集在一起。在武卫会设立不久的一次碰头会上,许锡缵、徐昌裕向杨成祺详细汇报了交大学生现状:交大历来是个有名的要求严的大学,考试更是严格得出名,月有月考,期有期考,年有年考,大考套小考,小考接大考,学生成天忙于准备小考大考,忙于写习题、实验报告,功课重压下的学生对政治活动不太敏感;加上前年许邦和、王翰等学生党员或遭逮捕、或被开除,使学生进步活动严重受挫,学校训育处时刻监视学生的言行,学生会也被国民党籍学生把持,许多学生不敢过问国家大事。因此他们忧虑的表示,要在交大学生当中发展武卫会成员、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是很困难的。杨成祺表示理解他们的看法,并鼓励他们:困难是确实存在的,但是总有一些同学是进步的,可以先与他们交朋友,这样人多了就可以慢慢把读书会组织起来,开始时人可以少些,先增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以后工作就可以推动起来。总之,不能太急,只能一步一步地来。

03 1935年,交大武卫会组织的读书会在上海郊外举行活动_副本.jpg

1935年,交大武卫会组织的读书会在上海郊外举行活动

组织读书会,使迷茫中的许锡缵、徐昌裕找到了开展学生运动的突破口。他们以圣约翰大学附中读书时组织读书会的经验,分头联络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许锡缵联系上叶玄、范元弼,徐昌裕联系上叶佩兰,他们是机械工程学院的同班或下一班同学,都同意集资买些图书,组织一个读书会。读书会很快成立起来,以会员捐赠或会费购入的方式汇集进步书籍数十本,有鲁迅的《彷徨》、《呐喊》、《二心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高尔基的《母亲》、《我的大学》,还有胡愈之、钱亦石、张仲实等人有关社会问题、政治经济问题书籍。读书会成员经常到四马路(现福州路)生活书店选购书籍。徐昌裕回忆说:

我们到书店后,看到人少时就悄悄地问书店的伙计:“《二心集》有没有?”他上下大量一翻,确认我们是学生而不像密探之后,就点头示意到里面去,然后把书用纸包上,悄悄说:‘八毛。’我们付了钱,拿了书,就很快离开书店。

读书会成立后不久,杨成祺秘密来到交大,详细询问了读书会的成立过程和成员情况,对读书会的活动进行了指导,要求读书会多讨论时事问题,如民族救亡、弱小民族的解放斗争、文艺与民族自救等问题。到1935年上半年,读书会组织逐渐扩大,叶佩兰介绍钱保功、姜治光、陈和英加入,范元弼又介绍了夏锡钧、高昌瑞,成员由开始的5人增加到10人。在许锡缵的建议下,读书会办起了不定期的油印刊物,稿件均出自会员之手,内容大都是读书的体会和对时局的评论。通过读书会这项活动,一些交大青年学生初步接触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国内外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不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不抵抗外来侵略,就有亡国的危险,为他们参加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读书会成为武卫会团结和联络交大爱国学生的一块坚实阵地,推动着交大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04 抗战爆发后,罗沛霖、徐昌裕、钱保功、孙俊人、周建南等一批爱国学生奔赴延安,参加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图为徐昌裕(前排左二)在延安与战友合影。_副本.jpg

抗战爆发后,罗沛霖、徐昌裕、钱保功、孙俊人、周建南等一批爱国学生奔赴延安,参加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图为徐昌裕(前排左二)在延安与战友合影。

1936年春,交大武卫会成员许锡缵、徐昌裕在上海大学生救国联合会的介绍下,参加了上海学生救亡运动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他们结识了美国进步女作家、著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女士,并成为经常往来的忘年交。从史沫特莱那里,他们阅读了《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书籍,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苏区的情况,知道了红军在苏区的艰苦战斗和北上抗战的悲壮历程,渴望与红军一起战斗。在史沫特莱的介绍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化装为“包打听”,携带史沫特莱的介绍信来到交大宿舍,找到了许锡缵、徐昌裕。从此,交大进步学生再次与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准备随时加入共产党,投入火红的战斗岁月。1936年7月,许锡缵毕业后分配到南昌航空机械学校。在那里,他秘密地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活跃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在秘密战线上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徐昌裕则于1938年奔赴心仪已久的红色革命中心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读书会成员和其他爱国青年学生如罗沛霖、钱保功、孙俊人、周建南、孙以德、孙友余等,或在党的外围组织武卫会的影响下,或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纷纷奔赴延安,参加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05 1946年3月1日张家口航空站合影(前排左一为徐昌裕)_副本.jpg

1946年3月1日张家口航空站合影(前排左一为徐昌裕)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垒:战斗在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1925-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欧七斤
胡端(编辑)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