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党史故事
走向劳工,唤醒民众
— 交大党史故事交大青年学生在投身五四爱国运动的切身体验中思想上也觉醒起来,他们追求和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开始寻求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之路。
南洋义务学校就是交大青年学生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条既唤醒民众又提高自身觉悟的道路。五四运动起始,各地爱国学生连日罢课游行,不仅要求政府改变外交方针无法实现,就连提出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最低要求也办不到。而“三罢”(罢课、罢工、罢市)一实现,工人一起来,仅仅一周时间北洋政府就慌了手脚,赶忙罢免了三个卖国贼。在并肩斗争取得胜利的过程中,青年学生看到了工人阶级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力量,懂得要救国就非要依靠工农大众不可。同时他们也看到大多数工人群众因不识字,缺乏基本的常识,影响着运动的深入开展。于是,他们深感负有“唤醒民众,使大家一齐起来爱国”的神圣使命。起初,学生们组成演讲团,上街宣传,开始的时候有些效果,很吸引人,时间一长,渐渐地听众就少了。于是,学生们又改变方式,把无固定地点无主题的演讲,改为有一定地点有系统的演讲,选择离学校比较近的法华乡和徐汇镇作为演讲地点,差不多把这两处变成露天学校。
1921年5月,校学生会义务学校师生合影
1919年7月,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国民义务教育团,指导各大中学校开办义务学校。南洋公学的学生们首先热烈响应,他们放弃暑假休息,不畏炎热,组成暑假留校服务演讲部,接连创办了5所义务学校。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上海学联工界第一义务学校,侯绍裘担任主任,教职员有14人,初办时学生有38人,多半是徐家汇一带的工人、店员、小手工业者及农民子弟。这所学校不久改称南洋义务学校,是上海学联在全市创办的8所义校中创办最早,也是办得最好的一所。
五四运动后,南洋义务学校与交大校役夜校合并,规模逐年扩大。1922年学生有60人,1923年春达120人。到1925年年底,学生数175人,分儿童、成人、女子、专修4部,学生教员达48人。学校组织完备,设立董事会、训育部、事务部等行政机构和“去任教职员会”。据1924年至1925年不完全统计,毕业学生有60余人。这些为数不多的毕业生,却是上海“劳动运动中的中坚人物”。
南洋义务学校部分教职员
创办人侯绍裘对学校性质和办学宗旨比较明确,把握服务工农的办学方向。当时全国的义务学校办学宗旨大多比较模糊。一部分学生抱着平民教育思想,认为义务教育不过是普及教育的补充,是提高文化的一种方式;有的认为着重帮助学生解决谋生的技能。侯绍裘却认为,义务学校既然是五四运动的产物,办学目的应“自然在宣传爱国思想和输灌常识”,性质上要和普通义务教育有所不同,“重在输灌做人的基本知识和宣传一种主张,而不重在养成一种技能”。1922年12月,侯绍裘根据正在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形势,进一步明确指出,义务学校所宣传的主义,应当是社会主义;所输灌的常识,应当是科学常识、人生常识和种种新思想及社会问题。
南洋义务学校是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与工农阶层相结合的产物,使不少知识分子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也为早期开展工农运动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一,自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1920年8月,陈独秀、李达等人在上海建立了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随后,北京、长沙、武汉等地相继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汇集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开始进入交大校园,校园里兴起谈论社会主义和研究劳工问题的热潮。
《南洋周刊》刊载宣传社会主义与劳工问题的系列文章
交大学生会于1919年7月创办的《南洋周刊》,是中国学生界最早发行的刊物之一。周刊在评论社会政治问题的同时,也介绍社会上流行的各种主义,以宣传社会主义和劳动问题的文章为多,如《废除阶级主义的理由》《社会主义与劳工问题之关系》《废除阶级主义的方法》、《社会改革与劳工酬报》《社会主义之一斑》等。1920年1月,徐植仁发表的《社会主义之一斑》,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经济学说,提出了其根本学理是唯物历史观、“阶级竞争”与社会革命等。最后认为,“打破资本,实行社会主义来普及教育、发展实业,使经济上自由平等,实在是现在很要紧的问题了”。在当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很不容易的。《南洋周刊》还曾开辟“劳动界”专栏,刊载调查工人状况和研究劳工问题的文章,第一期就发表的《劳工世界》说:“现在的世界,差不多可以说是劳工世界”和“斧头凿子”,“斧凿的文明,比笔墨的文明,更是可贵”。
1919年8月《南洋》周刊,刊名由校友蒋梦麟题署
南洋周刊社部分编辑
从《南洋周刊》上,交大学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兴趣,学生会乃邀请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来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宣传与教育。1922年中国学界兴起了非基督教运动,其秘密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共建立之后领导的第一场学运运动,交大学生参加了这场运动。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基督教的本质,学生会于4月21日邀请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来校,作了关于宗教问题的演讲。陈独秀在演讲中从宗教的起源和历史出发,抨击了宗教的虚伪性,宣传了唯物史观,号召学生反对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化了的基督教。同年5月4日,上海学生集会于交通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三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沈雁冰(茅盾)应邀到会演讲,勉励青年学生发扬五四革命精神,走社会主义道路。
建党初期的陈独秀
1922年5月6日,《南洋周刊》刊发高尔松的《陈独秀先生莅校演讲宗教问题》一文
在新思潮的激荡下,一部分交大学生开始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想中跳出来,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走上“革命救国”道路,投身于国民革命运动。其中一些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垒:战斗在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1925-194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