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之星
【服务格言】
∎精益求精,技术平移,做好生命的守护者。
∎守正创新,数智并行,做好医院的开拓者。
“青春,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杨之涛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用实际行动践行的信念。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务一处副处长、瑞金太仓分院执行院长,杨之涛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急诊科医生,更是一位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医务管理者和医院建设者。从急诊抢救室到援疆援鄂前线,从医务管理到未来医院的筹建,杨之涛始终冲锋在前,用医者的精诚、干部的忠诚和青年的赤诚,书写了一段段医者仁心的故事。
关键时刻,他是挺身而出的奉献者
杨之涛长年战斗在医疗救护第一线,从事重症感染性疾病、脓毒症休克、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急危重症的诊治工作,是有口皆碑的优秀医师。从医18年,他所在的科室持续打造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全流程管理“急诊四环救治链”(院前-急诊-ICU-康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抢救室、ICU一次次将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危难关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大家对杨之涛的评价。2017年,他作为上海市第九批援疆干部,奔赴新疆喀什二院开展援建工作。在喀什,他通过“技术-教学-管理”三平移,将瑞金的“急诊四环救治链”植入当地,推广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全流程管理,将重症急性胰腺炎治愈率从30%提升到80%,脓毒症休克的治愈率从60%提升到75%。显著提升了受援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促进了当地医疗急危重症技术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为实现急救水平规范、可持续发展,必须授之于渔,帮助当地完成“输血”到“造血”的质的飞跃。杨之涛一方面通过“传帮带”,对数名当地医师及护士开展分层次、个性化带教,一方面着手建立喀什地区首家国际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共培养培训导师12名。建成五年来,该中心共完成南疆地区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急救培训近780人次,合格率达98.7%。然而,这些数字在杨之涛眼中,是远远不够。他说,我要在卫生脱贫攻坚战中,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急救医疗队。为了将急救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他携带40公斤重的培训器材,来回坐了1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奔赴新疆和田地区推广急救培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之涛出征武汉,接管同济光谷院区E-4重症病区。他肩负医务管理、急诊医师双重身份,在短短24小时内迅速完成“三区划分”和院感流程,48小时内收治第一批52位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作为前线医务负责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打破职称序列、完成资源整合,指挥成立了一支由30名不同专业医师组成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三级梯队。他创建的“战时核心”“战时排班”制度、“精准医疗”“精细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了查房效率。在守护武汉的56天里,团队共诊治了99位重症患者,取得了与死神搏斗的全面胜利。
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杨之涛率领70名瑞金人,在交大和交医科学划分区域,搭建采样平台,10天内核酸采样、完成检测30万人次。杨之涛还参与了世博、新国博和国家会诊中心3个特大型集中收治点的建设与运营,他提出的“六位一体”的运行规范,帮助近17万患者得到了妥善救治。鉴于丰富的管理经验,他出版专著1部,制订地方标准4部,发表论文5篇。
创新管理,驱动医院发展新引擎
作为瑞金医院医务一处副处长,杨之涛深知技术创新是立院之本。他创建了“新技术挖掘体系”“新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培育体系”“新技术转化应用体系”和“新技术管理体系”四位一体的方案,设立了“广慈临床技术创新奖”和“广慈临床技术启航项目”,推动医院新技术的培育与发展。
自2021年起,瑞金医院每年新技术增长量达到50%,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自制试剂的试点项目审批达25项,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医院获得新收费代码总数63项,位列全市第二。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杨之涛的辛勤付出和创新思维。
在担任综合接待办主任期间,杨之涛用心用情化解了多起长期医患纠纷。他曾劝回了一位在急诊滞留16年的患者,安置了7件长期滞留的遗体(最长达20年)。在2022年7月9日的恶意伤医事件中,杨之涛更是展现出了出色的应急处理能力。事件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既是救援医师,又是事件处理者和接待者。面对受伤的医护人员和混乱的场面,他冷静应对,迅速组织救援工作。他有条不紊地安排伤员的救治,安抚伤员的情绪,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妥善处理后续事宜。在他的努力下,16名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抚慰和调解,事态的进一步发酵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筹建新院,绘制未来医疗新蓝图
2023年3月,杨之涛被任命为瑞金太仓分院执行院长,负责筹建太仓分院。从一张图纸到新医院拔地而起,杨之涛锚定“瑞金品质”,拼出了“太仓速度”。
在医院建筑设计方面,他将广慈医院1922年的特色建筑广慈楼复刻并优化,加入了中法合璧的彩绘玻璃。这一设计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传承了瑞金“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精神。走进新医院,仿佛穿越时空,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领略到现代的气息。
在服务流程创新上,杨之涛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他推动建立了“一站式行政中心”,让医护人员跑一次就能办多件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他还优化了患者的就诊流程,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数智化创新是瑞金太仓分院的一大亮点。杨之涛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中国商飞合作,打造“过去可追溯、当前可镜像、未来可推演”的医院大脑(H大脑)核心智能平台,为医院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与京东合作,建立全国首家无人仓储新模式医院,实现了医疗物资的智能化管理和配送,提高了物资供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围绕太仓人民的健康管理需求,杨之涛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心建设。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智能穿戴设备RuiWatch。这款设备依托瑞金AI医学大模型,结合健康芯片“瑞链计划”构建的太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够实现对居民健康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言传身教,培养医学界的未来之星
在科研领域,杨之涛同样成绩斐然。近五年,他承担了7项课题,其中包括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4篇,总影响因子达120分,出版专著1部,编写地方标准4部。
除了在临床科研、管理和筹建瑞金太仓分院方面的杰出表现,杨之涛还是一位优秀的医学生导师。他深知,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医疗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杨之涛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临床和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他会定期组织学术讨论,分享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们思考和探索。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他常对学生们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关爱患者的心。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要全力以赴,不辜负他们的信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危难关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是大家对杨之涛的评价,也是他作为一名医者和管理者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援疆援鄂,还是筹建未来医院,杨之涛始终牢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瑞金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将继续在医学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创造更多的辉煌。
【个人简介】
杨之涛,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服务奖”一等奖获得者,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务一处副处长兼瑞金医院太仓分院执行院长。上海市第九批援疆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第六批援鄂医疗队医务主管。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上海市东方英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