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之星
【服务格言】
■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以最佳状态迎接每一次挑战。
■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
■认真把事做对,用心把事做好。
他是一名“六边形战士”。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践者,他近年来频繁奔波于上海、宁波、无锡三地多线作战;担任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医务处处长和副院长期间,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以器官整合为蓝本,调整全院诊疗格局,深度迈进学科整合;建立住院管理中心,推进全院平台化床位管理体系。现担任仁济医院无锡医院筹建组组长。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作为仁济医疗队副领队,他先后奔赴4家方舱医院“拓荒”,建立“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方舱管理模式。作为医院管理运营的“多面手”,他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推行仁济医院门诊服务改革。作为疫情防控的“大禹”,在疫情波峰来临之际,他因势优化疫情防控,将急诊承接分流发热门诊的部分压力,及时给发热门诊“泄洪”的出口。他甘做医院发展的一颗基石,奔赴于各大战场,默默付出,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负责人樊翊凌。
开路先锋,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2019年,仁济医院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选派数名具有较强专业管理能力及协调能力的行政人员赴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开展工作。时任仁济医院医务处副处长的樊翊凌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接受未知的挑战,义不容辞奔赴仁济医院宁波医院担任医务部主任,开始了他的“双城记”。仁济医院宁波医院于2019年3月1日全面运行,开设学科32个,开放床位328个,当年业务收入1.0884亿元。强调注重医疗质量、结构的内涵式发展,在业务总量增长的同时,医院始终对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各项考核指标,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樊翊凌积极发挥医务管理经验优势,在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开业初期“白手起家”,为形成全院覆盖、全员参与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增加质控员岗位设置。加强核心制度落实,对医疗行为实行全员、全面、全程质量管理,召开“急诊批量病人来院抢救预案”,成立杭州湾医院应急医疗分队。确保全院运行及归档病历质控,宁波市卫健委病历质控中心专家组对运行病历和归档病历现场抽查工作中,甲级病历达95%。经过三年的努力和完善,截止2022年,医院开设36个临床医技科室、48个专病门诊、160个专家及特需门诊,开放床位600张,业务收入近4.5亿元。10个上海仁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面落地宁波,5个上海交大专病诊治中心开展临床工作,4个上海市市级研究所全面开展临床业务,医院连续三年医疗业务复合增长率达52%。2020年担任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医疗副院长。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践者,我们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我们以器官整合为蓝本,调整全院诊疗格局,深度迈进学科整合。平台化住院准备中心的完成是我杭州湾三年医疗管理工作的最后一张拼图。”樊翊凌说。2022年9月,按照仁济医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他再一次频繁奔赴仁济医院无锡医院担任筹建组组长,将仁济医院宁波医院的筹建经验和运营经验带到无锡。
临危受命,勇担方舱医院“拓荒牛”
2022年,面对疫情大考,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西医医院,仁济医院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承受着巨大压力——本部保障基本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抢救危重症新冠感染者,方舱医院收治新冠阳性感染者,派出多支医疗队支援其他医院或高校,在这四条战线上展现出惊人的“切换速度”和非凡的“战斗能力”。
3月25日,樊翊凌临危受命,连夜从杭州湾赶回母体医院,担任仁济医疗队副领队,与246名医疗队员一同集结驰援世博方舱医院。“世博方舱里H1舱是3500个床位,一眼望不到头。如果巡视一圈的话,大概要两个小时。” 樊翊凌回忆初到世博方舱的情景。改建工作包括三区两通道的设置、第三方人员培训、信息系统优化、病区改建、物资保障、安全隐患排查、床铺布置、药品及应急抢救处置等,并进行大批量患者模拟收治演练。在72小时内将大型场馆改建成符合传染病救治的隔离医院,任务何其艰巨!
与平日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不同,在方舱,首先要严守院感和消防、用电、用水、极端天气等安全底线。经过彻夜不眠的调整,世博方舱于3月26日上午10时收治首批患者。那一刻,对樊翊凌来说是第一个考验才刚刚开始——患者一下子进来了,工程同时结束。万一考虑不周,会不会有疏漏?大家心里都捏了一把汗。当天,世博方舱收治了2600余名患者,这个数字可能是上海方舱单日入舱人数之最。开舱后,新一轮考验接踵而来——要加快救治、加快床位流动,确保医疗队和患者的安全、舒心。考虑到一些老人有基础性疾病,他们的床位被安排在离护士台或者离党员志愿者最近的地方,让“大白”随时能看到他们;儿童需要更多家人关怀,所以设置了亲子方舱,医务人员还针对性安排讲课、画画、生日会等活动……“我们在方舱开过三蹦子,当过勤杂工,上能‘开疆拓土’,实现管理制度化、可复制化,下能胜任方舱任何岗位,即便是个垃圾清运工。”樊翊凌笑着说。在方舱医院的81天,累计收治和管理7万余名患者。除了方舱医院日常运行,樊翊凌参与编写了《世博集中隔离收治点工作制度》,将运行大型方舱医院的经验凝练成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仁济经验,将这份经验分享给全国各地的援沪医疗队。疫情期间,为贯彻落实“四应四尽”要求,樊翊凌先后奔赴世博方舱医院,公惠医院定点医院、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医院以及新国博方舱医院。
“做好充足的准备,仔细再仔细。坚定必胜的信心,没有退路可言。咬紧牙关,坚持最后的24小时,也许曙光就在明天。” 樊翊凌说,三个月的抗疫经历留给他的最大财富就是这三句话。
生命至上,全力筑牢“守护防线”
随着上海进一步优化门急诊就医流程,自2022年12月21日起,全市各医疗机构对门急诊患者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这也意味着,急诊将承接发热门诊的部分压力,成为给发热门诊“泄洪”的出口。12月24日,仁济医院东院发热门诊量一天的接诊量为867人次,急诊科则高达1351人次。其中,120救护车送至急诊的患者114人,这个数字是平时的5倍左右。
作为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负责人,樊翊凌牵头建立完善一系列门急诊、发热门诊制度设计和流程安排。在门诊大厅恢复便民配药门诊,发挥互联网医疗作用,紧急上线互联网病毒性感冒门诊,常态化开设互联网发热用药门诊、互联网中医抗病毒门诊、互联网发热咨询护理门诊。考虑方便分流急诊留观滞留患者需要,为收治重症患者高峰提供收容空间,将原有2个发热诊区扩展至4间10个诊位,感染床位扩容50%。医院门诊应开尽开,急诊24小时开放,日急诊最高近2100人,日均救护车219辆。根据发热门诊监控情况,适时调整出诊医生数量。开放感染科病房收治新冠患者,由门急诊办公室统一协调床位安排。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尽全力优先保障老弱重小孕等重点人群医疗救治。特殊时期,樊翊凌在感染楼5楼给医护人员留了几间房间作为休息室,“凌晨的夜班是最累的,如果忙得过来可以让两个上去休息,睡两三个小时也是好的。”
医者之一生,乃为他人,非为自己,唯舍己救人而已。那段时间,樊翊凌在医院办公室里打了好几天地铺了,有时他会想起4月份在方舱的经历,“那时候不也扛过来了吗?这一波也一定没问题。我们算见过‘大世面’了,大家这点共识还是有的,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是生命至上,治病救人。”
【个人简介】
樊翊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副主任(主持工作)、仁济医院无锡医院筹建组组长,曾任仁济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医务部主任、医疗副院长。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复合手术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卒中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日间手术联盟委员、上海医疗质量控制专委会委员。发表论著10余篇,SCI7篇,主持市局级科研项目4项,国家级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