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之星

孙丽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记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服务奖二等奖获得者、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孙丽珍

服务之星


20180614_005927_735.jpg

【服务格言】

■ 真心待人、尽心做事;永葆初心,敬业尽责!

■ 为学校负责,为每一位科研人员负责!

■ 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

日程满满,她总是亲切热情;风尘仆仆,她仍是精神饱满……她就是学校科研战线上的老兵,科研院副院长孙丽珍。

2002年起,孙丽珍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先后担任计划项目办主任、科研院工会主席、科研院副院长等职务。她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赢得了教师和同事的认可与爱戴;她像水,锲而不舍滴水穿石,为学校科研内涵提升敢于担当;她像水,虽奔流到海却从不忘本,处处以作为一名交大的管理人员为荣,时时用忘我的付出为交大添彩。

十数载终始如一,不负白了少年头

孙丽珍长期负责学校科研项目申报、基地管理,十数年里,她始终以为学校负责、为每一位科研人员负责的态度立足岗位,全力做好本职工作。

上海交大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数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高校首位,2017年更是成功突破千项大关。在这些荣誉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数千份的材料需要资格审查,重点、重大项目的组织策划更需要精心准备。临近基金申报截止日,通常是孙丽珍和她的团队最繁忙的时候,与需要重点推荐的老师一起对申报项目进行精益求精的完善,在上班时间里往往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下班后,则是和团队们一起加紧资格审查,离开时虽已经满身疲惫,却仍不断和团队反复梳理是否还有遗漏的事项。“宁可自己累点,也别因为一些小问题耽误老师们一年的努力。”孙丽珍常和团队这样说。

近些年,国家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步伐日益加快。为了跟上改革的脚步,孙丽珍从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积极对接国家部委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并组织团队一起研究对策,与院班子一起探索建设有组织的科研模式。2015年科技部提出五大类项目改革,几乎都与孙丽珍分管的工作有关,因此忙碌成了孙丽珍的符号。每年暑假本是教师们休息调整、学术交流的时间,但孙丽珍的暑假却总是连一天都顾不上休息。刚刚过去的2017年暑假,孙丽珍本计划与家人一起外出休假2天,但因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上海分部、李政道研究所、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工作接踵而至,她屈指算来连带周末也只能“偷得浮生一日闲”,与家人相聚的计划最终也只能留待来年。

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源动力所在,但很多青年科研人员在起步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孙丽珍总是及时给予他们适时的帮助,将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记在心头,一有合适的平台就积极推荐这些年轻人。一位海归青年老师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说道:“我刚回来申报项目时,真是‘两眼一摸黑’啊!对于国内的科研环境一无所知。是孙院长多次帮我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完善。后来也是她指引了我成长的路径,从面上项目到重点项目,再到各类人才计划。每年都见到孙院长,说明自己总在成长。”

十数载光阴一晃而逝,很多老师往往见到孙丽珍时总是夸赞她变化不大。是的,她的笑容、她的亲切、她一颗乐于服务的热忱之心从没有因岁月更迭、人事变迁而改变,唯一的变化或许就是被岁月悄悄染白的些许发梢。

勇于承担不推卸,甘于奉献无怨由

国家科研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学校的科研工作里同样存在很多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有人勇于承担,需要有人以“钉钉子”的精神啃硬骨头。孙丽珍,坦然接受了这些挑战。

林忠钦校长曾明确指出:“科研基地争取立项建设难,运行好更难。” 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之后,学校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基地近百家,规模体量居于全国前列,所面临的问题也多而且复杂。尤其是近些年伴随科研体制改革,在实验室评估中暴露出不少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孙丽珍在分管基地工作之后,就下决心真正做到以评促建,结合迎评的机会,以“钉钉子”的精神,逐个地彻底改变一些老大难实验室的面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孙丽珍总是率先与实验室所在院系的领导进行认真地沟通,全面梳理制约基地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为了在评估前把准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孙丽珍与实验室的主任一起拜访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听取意见。问题找到了,孙丽珍更注重抓落实,经常到实验室去查看整改情况。这两年,经过孙丽珍找问题、做研究、想办法、抓落实的努力,一些曾经运行出现问题的实验室逐步改善了发展态势。

2014年上海启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为服务学校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孙丽珍在院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做好组织策划工作并多次与上海市各委办局对接。在初期磨合的过程中,学校教授的一些想法曾多次被委办局拒绝,但她常鼓励教授和工作团队说:“不要紧,我们一次不行就来汇报两次,两次不行就汇报三次。只要我们确实有能力、有想法,一定可以被上海市采纳。”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方面她组织专家们勤练内功,一方面她与各委办局的业务处室加紧沟通。以筹建李政道研究所为例,从2015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组织专家准备建设方案,到赴京组织近20位院士的专家论证,再到与上海市多个委办局十数个处室的沟通协调,直至李政道研究所揭牌成立,2年里积累下来10多万字的各类文稿。当2017年6月向应勇市长汇报学校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时,看着一张缀满成果的地图,孙丽珍和团队说的却是:“我们要抓紧策划第二阶段的方案啦。”

工作中啃硬骨头,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挫折,她从不气馁;改革有压力,有阻力,也有批评,她从不抱怨;工作有成绩,有进步,也有掌声,她从不居功。

时时以交大为荣,处处为交大添彩

“有一种归属感叫交大,它源自于作为一名交大人的光荣,源自于作为一名交大行政人员的光荣。”孙丽珍将这句话作为她自己的信念,成为自己工作的源动力。在工作中,孙丽珍始终相信交大就应该做出最出色的工作,她也不断用自己的努力为交大添砖加瓦。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时任科研院计划项目办主任的孙丽珍,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全程参与支持了“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虽然交大在船舶制造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在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中,遇到困难最多的也数“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本身资源整合的千头万绪。作为参与者的孙丽珍回忆说:“在2年半的申报历程中,压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仅科研院牵头组织相关领导小组会议和专题会议就各有9次,其他大大小小的工作会议更无法一一计数。但我一直坚信,交大一定能胜出,因为我们有强有力的领导、优秀的科研人员以及良好的保障团队。我每次去和相关部委领导汇报时,都一直说交大的协同创新中心从理念到组织模式都是最好的,他们有时都笑我‘你咋这么自信呢’。我说交大做事就是要做成最出色的事。”

2015年,为了给学校120周年华诞添彩,科研院安排孙丽珍牵头组织策划“面向未来120项科学技术预见”活动。孙丽珍从接到这一任务起就告诉自己和团队,这项活动要努力使之成为彰显上海交通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她说“像这样一个工作,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又千载难逢的,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就应该将交大智慧展示好!”正是秉持着这一高度的使命感,孙丽珍和团队反复思考如何优化征集方案。为了保证方案能够呈现数量多、领域全、来源广、跨越时空大的鲜明特点,孙丽珍和团队一起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在顶层规划环节就反复迭代,数易其稿。其后,尽心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分领域专家组对预见方案进行了多轮遴选和评审。最后将活动遴选的预见编撰成书前,孙丽珍更是逐字逐句地反复修订,以期确保书的品质。最终,《一个甲子的畅想——面向未来120项科技预见》一书成功出版,并于2016年6月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中国好书”,为百廿交大献上一份厚礼。

一流大学必然有一流的管理和服务,一流大学必然会培育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管理服务人员。十数载的付出塑就了孙丽珍的交大归属感,交大归属感更不断驱使着她为学校更加忘我地付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十数载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孙丽珍为学校、为老师们争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利益,但她始终初心不改,长葆始终,真心待人,尽心做事,敬业尽责。

【个人简介】

孙丽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院工会主席。曾获评学校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聘期考核优秀。主持1项教育部政策研究类课题、参与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研究类课题多项。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教师工作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