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迎党代会]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家国情怀,世界眼光

党员风采

青春告白祖国.jpg

他们有扎根基层、不怕苦累的家国情怀,也有放眼世界、心怀天下的世界眼光;他们有埋头科研、学习理论的志向和毅力,也有投身实践、躬行践履的胆识和魄力。他们开展“沉浸式”党课,创新党课教育方式;他们搭建寓教于乐的平台,在培养学生党员的专业志趣的同时提高社会责任感;他们牢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今,他们的党员砥砺品格,带着交大人的责任和使命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

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现有学生党员21名,全部为汉语国际教育及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及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学生第三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发挥专业优势,在夯实支部建设的基础上,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饱含人文情怀而又能提升支部凝聚力和支部活力的特色活动。支部多次获评优秀学生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集体荣誉,并在“共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等项目考核中多次获评优秀项目。

学生第三党支部价值引领效果显著,支部党员在学业科研、学生活动、就业发展等方面表现优异。有着这样一群充满正能量的青年,支部充满活力,各项活动的成果十分瞩目:2018年12月“读懂中国”活动征文《饮水思源 弘毅致远——范祖德教授访谈文章》获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一等奖,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示播出;2019年12月 “引领党员知国情,深入西部洒青春”项目获评2019年度“共行计划”优秀项目;2020年9月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实践团获评党建专项社会实践优秀项目。

深入基层,挥洒青春

家国情怀,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也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还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是一种精神归属感,一种使命感。“祖国在建设,西部在召唤”——为使青年志气、人文特色的党员精神洒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自2016年起,支部每年组织学生党员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与当地的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第五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目前已在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恩格贝沙漠博物馆、成吉思汗陵、蒙古源流、空港物流园区、兴安盟等地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除了加深对西部地区的了解外,支部党员还亲身参与到沙漠绿化的进程中,切身体验沙漠植树造林者不畏艰辛、勇于突破、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在了解了内蒙古的发展现状和人才引进政策后,我们鼓励、号召、引领更多的交大学子涵养家国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01.png

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第三党支部学生考察调研内蒙古恩格贝沙漠博物馆,从环境、产业、资源、交通等方面感知鄂尔多斯独特的草原风貌。双方党支部达成“沙漠科学馆展词及解说词更新及翻译合作协议”,支部党员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展馆完成展区整改工作,增订英文、日文解说词。

看到了国家加强西部以及基层建设的需要,支部许多党员内心都非常振奋,在毕业后参加选调生考试,投身西部以及基层建设。其中2020届毕业生熊远航同学去往四川广安,为广安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吴怡婧同学去往江苏,投身长三角一体化构建过程中的基层建设。

2020年暑期,支部积极探索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社会实践活动和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的新方式,开展了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党建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支部组织党员同志在上海、南昌、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等6地分别考察走访,通过照片、语音感悟、心得总结、视频记录等方式记录并且分享实践经历,这也可以让支部成员体验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最后,支部各学生党员以各自所在地的革命纪念馆、历史馆、烈士陵园等地为基地,学习党史,深入体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

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为了培养学生党员的专业志趣、行业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人文学院自2017年10月起,发起“国学起跑线”活动,旨在通过这一项目增强中小学生的国学知识和学习兴趣。其中,学生第三党支部在举办“国学起跑线”活动时会邀请留学生一同参与,使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传播,更使国学之花能够盛开在世界的土壤上,这也是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势与人文学科优势的交融创新。“国学起跑线”不仅为中小学生、外国友人搭建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平台,也充分结合了学生党员的志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传播了人文精神,深化了价值引领。

02.jpg

2019“国学起跑线”讲解纸鸢历史故事;制作、集体放飞纸鸢活动圆满结束后,支部党员合影

“有情怀、有价值、有温度、充满人文精神……”这些是堵秋一、李琛、黄怡等学生党员在谈及支部活动时说到的最多的词。除了发起该类活动外,支部许多学生党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5年来,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有数十名学生党员去往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担任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此外,还有学生党员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背景为依托,热心公益,投身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2018届学生党员张楠青,在校期间和毕业后一直矢志不渝地推进教育公平,致力于维护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稳定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如今在联合国任职,为推动教育公平和全球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守正创新,继往开来

培养新时代学生党员,支部深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从未停止过理论学习。一方面,在传统党课基础上,发挥人文学院专业优势,创新党课教育方式,探索并尝试开展“沉浸式党课”,在社会实践、红色景点参观考察等过程中,聘请人文学院历史系专家或研究生,为学生党员实地教授党课,2017年至今已开展“沉浸式党课”6次,从内蒙古到南京再到上海,“沉浸式党课”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理论学习效果显著,党支部活力也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依托各个项目成果,开展了“四史”微团课、微党课;结合各个项目的学习成效及经验,对理论研究及实践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党支部活力研究的专题课题《提升研究生党支部活力与实践研究》。立足工作实践的研究,推进党支部活力研究相关课题工作进展,将32学时的培训学习要求明确细化至每个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及专项活动。

即使是疫情期间,以线上的形式,以学生党员们都喜欢的方式为载体进行思想学习建设——2020年3月举行的“书香校园”阅读活动,以及5月以“尊重自然,守护平衡”为主题的线上读书分享会活动,在特殊时期鼓励和号召党员们与书为伴,用精神凝聚力量,同心抗疫,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更加深入思考并理解国家生态文明的相关建设。“感谢微信读书的活动,活动本身具有人文情怀,且让我受益匪浅。”钟冬冬同学这样说道。除了党课团课、读书分享等形式,支部还选取了一定的代表性影片,组织学生党员进行观影活动,从电影中汲取正能量,增强学生党员们的共情能力。

支部始终将专业特色作为支部建设的重要指向,打造品牌,通过传承、帮带,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辐射效应,力争成为学院各学生党支部的标杆。近几年,“服务奉献型”支部建设模式进一步成熟,支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实现了同级横向辐射,纵向拓展示范的良性循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支部全体党员将不忘初心,继续深化理论学习,用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支部将继续加强建设,进一步提升支部党员的思想觉悟,通过支部内形式多样的分享会、主题党日活动及组织生活会等,将高年级学生党员或先进党员的优秀事迹、感悟予以宣扬和传承;支部会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党性修养,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牢记自己入党时面向党旗的庄严承诺,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