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党代会专题

融大局、创新意、求突破,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综述

第十次党代会专题

——以评促建,文明创建成为新常态,学校连续四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民族文化节”、“礼敬中华”等载体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以“GLOBAL SJTU”为文化符号积极向世界展示交大国际形象,培育出一系列国际化文化艺术名片。

——学校将“大学文化建设与价值认同”的内涵挖掘与环境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紧密结合,让交大文化植根心灵,让文化交大触手可及。

回眸南洋,百年书香,上海交大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119年来,交大人传承不辍、砥砺创新,不断赋予这所大学更厚重的文化积淀。交大文化不仅成为交大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更是交大之于国家、之于社会、之于人类的存在价值。近年来,学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文化文明建设融入大局、求新求变,积极发挥交大文化的凝聚、引领、辐射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动力,成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重要助推力。   

文化建设有共识、文明创建成常态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文明单位创建为契机,是常抓常新之举。学校连续四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围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的主线,重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破解学校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的难题,以“国际化、网络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环境文化”五个文明创建核心内容打造学校的综合性文化名片,积极履行社会服务,为学校赢得发展先机和社会美誉,提升了师生的归属感和校友的认同感。   

学校设立上海交通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执行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来自党、校办等20余家职能部处以及医学院、学联等单位的近30名成员组成。执行委员会坚持齐抓共管、持之以恒、重在建设的方针,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执委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就学校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要事宜展开讨论决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舵手。   

学校自2008年起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系统分析交大的文化渊源、文化特质、文化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挑战,明确下一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规划注重项目布局、采取分层实施、强调工作实效及投入保障,是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指导性和保障性文件。   

为让规划落实、落细,学校每三年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文化建设行动方案》,将文化建设重点工作板块化、条目化,明确负责部门并由分管校领导任负责人。大学章程、校史研究、校友文化、文博楼、暖春园、体育文化长廊、校园吉祥物、国际艺术节……文化建设的菜单从制度文化到环境文化、从文化符号到文体艺术等一应俱全。行动方案立足学校发展的新阶段,上下贯通、点面结合、虚实相辅、软硬兼备,构筑了一个文化建设的立体框架。   

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图片展

文化建设既要全局部署,更要全员参与。为更高水平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又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形成“我的校园我来建”的良好氛围,学校深度挖掘校内的优质资源,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邀请一批文化造诣深厚、热心公益活动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专家,聘请一批在文学、书法、绘画、建筑、平面设计、园林、影视等方面有专长的中青年学者担任工作委员会成员。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以专项、专题形式,由专家委员会成员来参与完成。例如与吕彤邻教授合作举办“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1937-1945)”主题摄影展;邀请建筑系曹永康老师参与徐汇校区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邀请王琦老师参与书法作品的国际交流活动等。   

传统与原创交汇,校园文化叫好又叫座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百花齐放,成绩斐然。《二十载传承学森精神 一百年铸就永恒丰碑》、《让原创精神闪耀光辉》、《唱响网络主旋律,开拓育人新领域》等三个项目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相声剧《交大那些事》、话剧《钱学森》荣获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奖,《引领诗歌新风礼敬传统文化——全球华语短诗大赛》获得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奖,上海交大“博闻研微”工作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这些成果植根于交大丰沃的文化土壤,汲取了交大人创新求变的思维精华,让传统与原创碰撞出新的火花,赋予了校园文化蓬勃生机,打造了叫好又叫座的文化新舞台。   

交大注重挖掘与传扬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交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通过人物传记、校史编述、校友口述、建筑研究、回忆录等多种形式让生动的交大往事跃然纸上,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以校友口述编撰而成的《思源往事》、以交大优秀历史建筑为蓝本创作的视频《交大有些老房子》、以交大历史故事创作的原创相声剧《交大那些事》等等,历史文化以创新载体迸发新活力,成为青年学子广泛认同的“交大印记”。   

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馆

2014年12月28日,李政道图书馆落成仪式举行

学校把博物馆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文博育人新格局,积淀交大历史、塑造大学精神、繁荣优秀文化。学校拥有钱学森图书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校史博物馆等文博场馆。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国家级人物纪念馆,已接待参观人次近70万。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李政道图书馆于2014年底落成开放,实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学馆、艺术馆“五馆合一”功能定位,成为又一宣传弘扬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展示学校人文素养的重要育人基地。   

2012年5月30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大成立

学校积极推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工作。2012年,在教育部指导下,拥有70所会员高校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成立,上海交大当选为会长单位,负责联盟日常运作、活动开展等工作。近两年来,学校以联盟为抓手,致力于统筹并整合全国高校的博物馆资源,不断推动高校博物馆育人事业发展。联盟着力打造全国高校博物馆的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各馆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编辑出版《走进高校博物馆》、《探秘高校博物馆》等两本全彩画册,制作并开通了联盟门户网站,举办“最美高校博物馆”征文及摄影大赛、印制全国高校博物馆地图及护照,持续对外进行高校博物馆的宣传与报道。同时,联盟注重挖掘高校博物馆文化内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赴澳洲举办“探秘中国大学博物馆”专题展。   

2015,上海交大学生交响乐团、合唱团双获第四届全国大艺展一等奖

学校广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注重传统艺术和经典艺术教育。每年引进京剧、昆曲、评弹、越剧、沪剧、歌剧、木偶戏、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经典剧目,菁菁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文化艺术代名词,“菁菁堂里有戏看”也成为广大师生的热门话题。学校还大力打造学生艺术团和学生文化艺术类社团,形成校内外文化交流的互动平台。学生艺术团作为“上海大学生交响乐艺术实践基地”,积极参与社会演出交流及展演每年20余场。学生交响乐团已经连续参加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部获得一等奖;学生合唱团获得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艺术团在2005年至今四届全国大艺展中共获得11个一等奖,奖牌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学生社团每年参与公益服务、社区活动、原创演出150余场。   

学校鼓励创新工作载体,注重文化培育实效。以研究生会微博发起的“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历时五个月,共收到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海内外828所高校学生投来的6528篇作品。研会微博发布的相关作品阅读量超过7600万。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各个平台和渠道的阅读量,总计超过3亿。得到了100多家媒体的报道和转载。在大赛过程中,以“端午节”、“我的父亲、母亲”为专题征集的短诗,更好地传播了中华的传统文化节日以及中华民族“孝顺亲长”的优秀文化传统。“新媒体”、“短诗”、“原创”这些关键词以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激发了创作激情,传播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致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亮出文化名片,“GLOBAL SJTU”

学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进程中将国际化战略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不仅在国际合作办学、科研等方面充分调动院系积极性,更由学校主导推出了“GLOBAL SJTU”品牌传播理念,生动立体地展现交大的国际化形象。   

2014年10月16日,校长张杰院士在《Nature》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谈中国大学改革

学校代表国内优秀的高等教育形象,积极在国际社会发声,赢得世界瞩目。2014年10月16日,校长张杰院士在《Nature》杂志发表《中国大学“三步走”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的署名文章。2013年,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和英国首相卡梅伦等世界政要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在世界的舞台上,交大展现了一个开放、创新的中国高等教育新形象。   

2013年8月,“Global SJTU”英国站系列活动举行

“GLOBAL SJTU”不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传递交大形象,同时“全球交大(Global SJTU)”还作为交大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品牌活动,于2013年走进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2014年走进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让交大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交大,在文化的交流平台中,交大的国际化形象更生动饱满,也更吸引住了国际眼光,推动了科研合作和国际办学等深度交融。   

2014年7月,德国汉堡国家青少年爵士乐团为交大师生带来爵士音乐盛宴

以“学生为本”,打造学生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名片。学生艺术团每年接待海外来访的艺术团体数十次,交响乐团、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每年参加国际交流演出2-3次,成为文化使者传递交大的文化艺术教育成果和交大的综合形象。学校坚持每两年举办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以“文化的沟通,艺术的畅想”为主题,邀请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德国汉堡国家青少年爵士乐团、哈佛大学鳄鱼清唱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音乐学院器乐表演组、美国密西根大学交响乐团、美国圣·奥拉夫交响乐团、瑞典德隆大学交响乐团、德国“超级细菌”摇滚乐团等来校演出,创学子与行家共鸣、高雅与通俗并举、经典与创新荟萃、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繁荣局面。   

触手可及的交大文化

大学校园不仅是学子们求知的场所,更是陶冶情操、涤荡心灵的净土。无论是绿阴遮蔽的徐汇校区、晨明寂静的黄浦校区,还是宽敞抒怀的闵行校区……交大的校园历来以建筑之美和人文之美散发着别样的学堂气息。学校十分注重环境文化的构建,不仅赋予设施美观的外在形态,更注重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近些年,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中,重点开展历史建筑的挖掘与保护、文化地标的建设与完善、文化设施的改建与补充、文化小品的创作与展示,让文化交大触手可及,更让交大文化从“眼球”击中“心灵”。   

学校将“大学文化建设与价值认同”的内涵挖掘与环境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紧密结合,让交大文化植根心灵。开展了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门牌匾等交大核心文化符号的内涵挖掘与探索,不断加强学校识别形象的设计、提炼、挖掘和创新,积极打造了以交大形象标识、校园石刻、路名牌、校园指引标识、校园3D地图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载体,努力形成了交大自主的“文化符号”,视觉识别系统初步建成。   

徐汇校区的老图书馆

闵行校区的致远游泳健身馆

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及文化群落。从徐汇校区的老图书馆、中院、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再到钱学森图书馆,这条纵轴线已然成为交大文博建筑群落的代表。随着闵行校区致远游泳健身馆的落成,以光明网球场、体育场、游泳馆、篮球场等聚集的体育文化群落初显规模。同时,学校近年来修建了红太阳广场、春晖广场等学生喜爱的文化聚集地,重点建设了李政道博物馆、植物标本园、同德湖、暖春园、樱花园、包玉刚健步道、捭阖塘、宇穹坡等项目,打造了独具匠心、卓尔不群的交大文化特色场所。   

闵行校区的饮水思源碑等

文化雕塑、文化小品、创意涂鸦等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线。文化小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经久的生命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品格、情感和价值观。校园里目前建成有盛宣怀铜像、何嗣焜铜像、李叔同铜像、唐文治铜像、徐名材铜像、图灵铜像、朱物华铜像、张钟俊铜像、周志宏铜像等。依交大历史创作的“文画廊”位于蓁蓁楼西侧,展现了交大校名、校徽、校门的变迁过程。学校还不断加强新老校区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在闵行校区复原建设东大门、“石碾、路轨”雕塑群、饮水思源碑等文化设施,沿用徐汇校区“红砖、绿荫、井盖、铺地”等传统文化特色。位于S4高架桥下的三个通道成为齐聚学生涂鸦作品之地,同学们发挥创意,将“青春故事”、“科幻卡通”、“VOS毕业记忆”绘制成缤纷的涂鸦作品装点墙面,成为师生、校友、游客留影之地,被评为上海市旅游推荐地。   

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日“大学”之谓,同为启智、立德、修身、济天下,其当以文明文化之道承载浸润化育之功能,开启融汇通达之局面。交大文化将以传统之底蕴、开放之视野、创新之格局、万象之内涵支撑学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更为交大之光、世界之光而闪耀!   

 

沈丽丹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