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风采巡礼
——落实党管人才,加强思想引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勇于创新,稳步改革,打造长聘教职体系核心师资队伍。
——多元评价,分类发展,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制度环境。
——创新模式,优化机制,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2019年7月10日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
五年来,人力资源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人才观,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要求,将“破五唯”专项行动与学校发展内在需要相结合,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高校教师首要职责,以师德师风、学术诚信作为教师评价首要标准,积极探索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坚持以一流标准、严格程序引育人才,形成人才集聚高地,打造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改革不断激发各支队伍活力,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加强思想引领,锻造教师队伍过硬品质
党委教师工作部自2017年4月成立以来,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面向不同的教师群体举办多种形式培养培训:高端人才培训班、致远育才计划学习班、优秀青年人才培训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教师沙龙,参加者逾2600人次,形成“理想教育、理论学习、典型引领、国情考察”四位一体的多层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培训体系。
首期高端人才培训班在中共七大会场考察学习
2019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颁奖现场
将师德涵养融入教育教学、立德树人全过程。设立“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管理服务奖”,获奖个人和集体逾千人次,其中,陈亚珠院士、谭家华团队获特等奖,75位教师和36个团队分获个人和集体一等奖。通过“正师风、立标杆、树典型”在广大教师中旗帜鲜明地树立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涌现出包括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内的新时期交大名师群体。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长聘教职与学术荣誉岗位评聘等环节强化教书育人“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诚信建设,完善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出台《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违规违纪处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完善从人才引进、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干部选任、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申报、导师资格评定等全过程师德师风考核,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将个人师德考核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二级单位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考核指标之一,为锻造教师队伍过硬品质提供制度性保证。
构建长聘教职体系,建设一流核心师资队伍
五年来,以“打造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为目标,以“长聘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流核心师资队伍,服务学科布局,强化人才队伍顶层设计,努力为人才潜心从事教学科研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努力解决人才成长的后顾之忧,创造更加完备的条件,使其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顶层设计,优化创新人才引进办法。在人才强校主战略的指导下,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学科及人才队伍顶层设计和规划,按“高端人才按需设岗、精准引进;青年人才公开招聘、竞争入职”的原则,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
制度保障,推进落实长聘体系全覆盖。长聘教职体系建设是我校在“人才强校”主战略指引下,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终身教职体系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交大校情,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人事制度方面进行的积极改革与实践。通过不断完善岗位设置、评审程序、考核管理、晋升评价等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长聘教轨岗位评审权有序下放,提升人才引进质量与效率。目前,已实现长聘教职体系建设的全覆盖,长聘教职体系各级岗位在聘教师1300余人。
引育并举,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通过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建立校领导定点联系机制,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关心关怀等举措支持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建立破格晋升机制,畅通优秀青年“脱颖而出”通道;设立培育计划,助力教师成长。多措并举,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构建人人皆可成才的制度环境
深化多元评价,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发展通道。制定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型教师,思政课教师,科研、工程、实验人员,思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评价实施细则,实现分类评价。构建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核心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以实践操作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技术人员评价机制,以行政执行力和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机制等。
完善分类指导,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途径。在“大分类”基础上持续推进“小分类”,在教研并重系列下推出“人文社科实践应用”系列,在研究系列中设置“成果转化及推广”、“农业推广”等系列,在教学系列中设置“体育训练”专门类别,为全校各类人员提供细致完备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为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方式,树立正确评价导向,2020年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试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
健全激励体系,促进人才多维发展。开展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评选,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树立标杆。设立首席研究员岗位,为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设计晋升台阶并提供保障激励。实施教学、思政、实验三大系列“卓越计划”,支持优秀骨干群体的职业发展,首批共有62位老师入选。建立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机制,激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断完善各类人员职业培训体系,激发教职员工的内在活力,形成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全方位服务的“软”环境
积极改革创新,探索劳动聘用方式突破用人瓶颈问题。在上海市的支持下,持续推进并成为上海首家实施劳动聘用制度的高校,为各类人才在上海安家落户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服务效能,为引进人才安心工作提供保障。缩短入职手续办理周期,校园卡、jAccount账号与报到同步办理;制作英文版聘用合同,畅通与外籍教师沟通渠道;协调落实研究生招生指标和科研启动费;关心子女入学等,通过系列举措,协助新进教师尽快落地发挥作用。
充分发掘医疗资源,增强医疗服务保障。依托学校附属医院资源,为校内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2018年4月起学校相继探索“就医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计划,建立有温度的全站式人才健康保障体系,成为我校招贤纳士的靓丽名片。
跨越三个世纪的交大,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人力资源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抓手,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布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创新活力,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