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教学
AI+重症医学,助力未来医生“智”胜临床挑战
— AI+教育教学
AI驱动医学教育革新,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转变,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步入正轨。AI不仅为临床诊疗带来了革新,也为高等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教学团队,由皋源主任、邢顺鹏主任带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积极响应“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建设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重症血流动力学管理和器官功能支持》是面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临床医学类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帮助学员掌握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管理和器官功能支持的核心理论与技术,培养其在复杂临床情境下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整体医疗质量。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1、多学科知识图谱构建,打造系统化学习体系
重症医学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融合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常常面临知识点繁多且关联性强的挑战,难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为此,教学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以知识图谱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AI赋能,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全面升级。
课程围绕知识、技能、素养三大核心能力展开,梳理了93个知识点,整合了596个教学资源,帮助学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监测与评估、治疗原则与临床诊疗应用,最后涵盖多器官功能障碍时的血流动力学管理与器官功能支持的技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且深入的知识网络。
2、“学-问-思-辨-行”教学模式,强化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
课程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学-问-思-辨-行”的教学模式。通过16个重症临床案例引入,课程从临床思维的角度对内容进行分解、理解和应用,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进行病情评估、诊断和治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能在真实的临床情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例如,在课程中,学生通过AI模拟的重症患者案例,学习如何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合适的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通过这种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AI赋能,个性化学习与智能互动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师生人机互动空间。通过智能学习和引导式问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针对课程自定义特色指令库,例如病例分析、问题引导等,帮助学生在问答中快速、精准地学习。学生还可以在AI研习室中进行知识点的师生人机互动研讨,整理碎片知识,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笔记。
此外,课程还通过AI技术建立了重症医学专属智能体,打造了专属问题集。结合“四化多样双反馈”评价体系,AI赋能贯穿教学、管理、评价和课程使用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与成效
1、案例驱动:培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16个重症临床案例,学习如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病情评估、诊断和治疗。例如,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案例中,学生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肺、肾、肝等多个器官的功能状态,并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这种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AI辅助:个性化提升学习效率
课程通过AI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难度。AI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在“机械通气”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AI模拟的重症患者案例,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调整呼吸机参数。通过这种AI辅助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
3、多维度评价: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采用了“四化多样双反馈”评价体系,通过AI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AI反馈,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展望未来,教学团队将以“AI+HI”(人工智能+人类智能)为核心理念,开创重症医学教育新范式,建立重症医学专属智能体,打造专属问题集,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化匹配。同时,结合“四化多样双反馈”评价体系,将AI赋能贯穿教学、管理、评价和课程使用的全过程,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重症血流动力学管理和器官功能支持》AI课程作为这一理念的实践载体,通过多学科融合、案例驱动、AI赋能等创新手段,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症医学的核心理论与技术,更注重培养其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和专业素养的卓越医学人才。我们深信,在AI技术的赋能下,重症医学教育将朝着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医疗领域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