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教工党支部是一个年轻、富有战斗力且具有优良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支部始终是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战斗堡垒,积极围绕教学科研等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核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在教书育人中,支部党员坚守“为党育才、为国铸核”的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投身教学改革,勇挑课程建设的重担;同时,注重好价值引领和实践育人,充分利用第二、三课堂,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工作。在科研攻关中,支部党员面向核能开发利用的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核能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核能强国建设为己任,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为重要核电型号研发贡献智慧和力量。2024年,支部入选上海市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并获上海市核工业系统党建联盟“示范党组织”等荣誉。
一、党建联建聚合力,深化党建业务融合
支部创新开展党建共建,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通过与学工办党支部、学生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结对,开展联建共建,凝聚起协同育人的合力。2024年暑期,核科学与工程教工党支部成立“求实学,务实业,强国行”社会实践团,联合研究生党支部“核能新视野,绿色新未来”实践团、“核力共行,红色传承”实践团,共同开展了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联合实践汇聚60余名师生,赴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交流与参观学习。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支部围绕核专业的人才培养、核科学与核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应用、核能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深入开展调研实践和学术交流,让教师们近距离接触前沿技术,拓宽行业认知,了解企业发展与需求,力求以实验室的创新研究赋能产业发展,推动校企产学研用合作,为推动我国核能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活动中,支部与苏州热工研究院共同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将支部联建共建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支部的联学联研,促进双方在基层党建、科技创新、就业引导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实践团的学生受到激励,立志要面向国家核能事业发展需求,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努力练好科研本领,为推动核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新未来贡献更多交大智慧和力量。

支部还参与了由中核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核工业系统党建联盟联合主办的“民族的脊梁 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两弹一星”精神及核工业精神宣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宣讲活动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讲述核工业的发展历程、行业前辈的先进事迹以及核专业的办学历史,激励核工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引起了师生的强烈共鸣,深深地被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奉献精神所鼓舞。
二、落实立德树人,夯实铸魂育人根基
支部依托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建立了“面向全体、分类引导、重点培养”的全过程育人长效机制,打造了“多维度、多元化、多平台”的全方位育人品牌模式,带领党员教师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狠下功夫,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行业理想的核能领域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支部党员在课堂上加强数字赋能,教学内容中融入核能领域前沿动态与国家战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近年来,支部负责的《辐射测量与防护》、《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反应堆热工水力》3门课程获“上海市级重点课程”项目立项。支部带动建设的“‘虚实结合、数字赋能’面向未来核工业的核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支部多位党员荣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卓越教学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三、锚定国家战略,推动创新驱动攻关
支部积极探索“党建+科研”的深度融合模式,依托党建活动搭建科研合作平台,让支部党员深入大国重器的研发一线,引导支部党员在一线问题中寻找研究方向,持续为我国核能领域的大国重器研发贡献力量。

支部积极参与上海市核工业系统党建联盟,牵头与众多核工业系统成员单位开展联建共建。2024年4月,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深入探讨校企科研合作,为双方后续合作方向的进一步拓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支部作为“国和一号”产业链党组织联建共建单位,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工艺系统所辅助系统室党支部共同打造“核电工艺研究创新样板间”,联合攻克核电主泵流场研究分析与优化、核电厂“热点”分析技术研究等难题,成功将新工艺转化为定型产品并获得供货业绩,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此外,支部还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所六室党支部、专项办党支部等开展了长期的党建共建。双方以共建为契机,促进党建、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合作,在重要型号研发方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多年来,支部始终面向核能开发利用前沿,充分发挥党建在凝聚力量、引领方向上的关键作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数十项重大科研项目,有力支撑“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等大国重器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17项,其中一等奖6项,为我国核能领域发展积极贡献交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