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党委宣传部:凝心铸魂强根基 奋楫笃行启新程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持续推出系列融媒体现象级作品,提升国际国内传播效能与议题设置能力,构建高校宣传创新模式。
——持续将文明文化建设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持续深化网络思政教育,充分凝聚网络育人合力,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效能,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组织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双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专项,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汇聚强大精神力量、营造有利文化氛围。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决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以学铸魂,加强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聚焦重大主题,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均开展10次以上专题学习;定期举办焦点讲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解读时政热点;打造师生理论宣讲“金字品牌”,建成“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教师理论宣讲团、马院“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等8支基层理论宣讲队伍;开展红旗渠精神、红岩精神等进校园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构建“日-月-年”全方位学习资料供给体系,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提供坚实支撑。
“大思政课”建设扎实推进,持续打造育人新格局。与闵行区共建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聘请老干部、老战士等“五老”担任“大思政课”兼职导师;发布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大思政课”实践地图,推出“大思政课”精品项目(培育);《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解放日报》专刊报道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经验,校领导多次在重要会议介绍学校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经验,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强化政治担当,筑牢守好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校院领导签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季度联席会议。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校内专项巡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自查,督促二级党组织对标对表、查缺补漏,筑牢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规范讲座论坛管理,严格落实“一会一报”制,面向二级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业务培训,有力保障学校承办的重要赛事顺利举办。

交大-闵行“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教学展示
优化全媒传播体系,扩大主流舆论宣传能级
锻造品牌引擎,强化党建引领稳阵地。高校新闻宣传是塑造形象、传播价值、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党委宣传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提升主阵地管理效能,促进优质融媒体产品升级。以“科技+文化”双品牌矩阵打通传播壁垒,以智能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以全球视野拓展传播格局,以创新实践诠释新时代高校社会责任。围绕学校精神传承、重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成就、文化育人实践等内容,讲述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交大故事。
升级传播体系,构建高校传播新范式。全面推进融媒体中心,构建“总编室统筹、校院联动、智能驱动”高效运行机制,建成集策划指挥、视觉创意、发展研究于一体的核心功能区。聚焦党的二十大、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年均组织新闻发布200余场;持续优化融媒体矩阵,传播指数稳居全国高校前列;打造现象级融媒体视频作品,多项作品获上海市国际传播最高奖“银鸽奖”、人民网高校优秀新闻作品奖;塑造“IP SJTU”国际传播品牌,实现全媒体传播智能化、国际化升级,形成“学术高地发声+文化精品输出”全球传播新格局。
优化品牌建设,打造交大宣传“金名片”。党委宣传部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工程,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新格局。聚焦主题宣传与品牌传播,持续扩大主流舆论声量,《新闻联播》年均报道学校超20余条,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刊发交大重要成果6000余篇次,头版头条刷新历史纪录。策划“科技冬奥”“Z世代看中国”等国际传播项目,有效提升交大国际传播新声量。优化平台矩阵建设,推动“IP SJTU”品牌、数字人主播上线,形成辨识度高、影响力大、传播范围广的交大宣传样本。

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举行
文明创建成果扎实,精致校园惠及师生
活用红色资源,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积极推进红色基因挖掘工程,引导师生赓续红色血脉。推出沉浸式体验剧《循声探秘·声动交大》、原创校史舞台剧《积厚流光》,鲜活重现校史中的红色基因与精神传承;修建山茶社纪念碑、交大第一个党团支部纪念碑、白毓崑烈士纪念碑、英烈纪念雕塑等红色景观,构建校园红色育人场域;出版红色读物、发起“长三角地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倡议、成立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打造系列红色文化传播新阵地,让师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继续前行精神力量。
探索创新路径,着力培育时代新人。构建交大特色的高水平美育实践平台,创新举办三届“李叔同杯”校园戏剧大赛,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浸润;推出《清贫的牡丹》《侯绍裘》《海菜花开》《鲁迅》等广受好评精品剧目,厚植师生家国情怀;打造高雅艺术进校园、“菁萃”大家讲堂、主题电影党课等品牌活动,构建校内外联动的文化育人大格局。有力推动“五育”深度融合,实现学生全覆盖,相关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创新文博育人,打造文化传承高地。发挥全国和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单位“头雁效应”,连续八次承办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牵头成立上海高校文化育人联盟,为高校优秀育人成果架起沟通桥梁。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协会等构建立合作,以优质文博资源赋能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举办六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志愿者特派计划,让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中传承“莫高精神”。打造堂[TANG]系列品牌,邀请全球知名博物馆馆长和文博专家走进课堂,以“传统权威媒体+高清直播+社交媒体”组合模式,拓宽师生感知经典文化新渠道。

《海菜花开》在闵行校区菁菁堂演出
凝聚育人合力,提高网络宣传势能
推动多方联动共建,助力形成宣传辐射效应。在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指引下,学校着力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效能,构建党委统领、多级协同、师生自律的多主体参与、多手段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坚决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防线,优化升级“一体五翼”舆情治理体系;着力加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志愿者队伍,夯实网络空间治理基础力量;依托舆论学研究院智库平台,支撑建设中宣部直报点,高质量资政建言成果持续涌现。
强化文化引领,打造网络育人高地。学校以建设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为抓手,构建“数智赋能、融合创新、立足交大、服务全民”基地,设立39家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28家网络名师工作室,培育5位全国网络教育名师;连续举办八届网络文化节,聚焦正能量传播,催生一大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等评选活动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三甲。
加强网络育人,推进重大议题设置。学校创新推进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在网络育人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网络主题宣传首次入选中央网信办“双重”项目,承办教育部首届高校优秀网络原创内容训练营等系列精品项目。连续主办六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影响力不断扩大。北外滩网络安全论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等品牌活动,有效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在网络强国建设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解放日报》以专版形式系统报道学校网络育人工作体系,彰显学校网络思政领域示范引领作用。

2024年第三届北外滩网络安全论坛启动
展望未来,党委宣传部将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指引,秉持初心使命,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阔的视野,不断探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路径、新方法。持续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夯实党建引领,创新文化传播,凝聚育人合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活力,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