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党旗领航启新程,融合奋进谱华章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顺应学校大电类学科群改革的战略布局,2024年12月,自动化与感知学院成立。学院以“自主控制、智能感知”双核驱动,以系统之智,驭势行远,以感知之慧,数往知来,矢志回答强国建设的时代之问!
——构筑高水平师资高地。近五年引进专任教师及专职科研60人,现有师资队伍中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占比近50%;近五年,10人获校教书育人奖,新增宝钢优秀教师2人、上海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等荣誉,育人根基持续夯实。
——构建创新育人新生态。新增智能感知工程本科专业;建成国家一流课程6门、上海市一流课程7门;牵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生在挑战杯、国创赛等多个国家级重大赛事争金夺银。
——布局战略科研新体系。开展有组织科研,新增共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及20余个校企平台;3项成果入选校十大科技进展,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赋能科技自立自强。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于2024年12月成立,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学院建设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肩负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以“党建强基赋能,融通聚力”为主线,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强大动能,奋力开创党建与学院事业双向赋能、融合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局。

一、政治引领把舵定向,筑牢思想与制度根基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严格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规范支部“三会一课”,确保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完善治理体系。严格执行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确保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作为新建学院,重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招聘委员会等委员会体系,明确职责,提升治理效能,夯实办学治院基础。

二、党建领航立德树人,强师兴教共育时代新人
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推动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党委引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新增“智能感知工程”本科专业,开设自动化辅修专业,获批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AI+微专业”建设项目。组织专业研讨,重构核心课程链,推动教学内容与科技前沿深度融合,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6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7门。近五年牵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召开全国自动化专业建设研讨会
构建“大思政”格局。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的技术突破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5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案例库;落实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机制,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班主任,组织学生到重点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将专业教育与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日常;打造“科技强国与青年担当”宣讲品牌,邀请席裕庚教授等学科前辈讲述奋斗故事与学科精神,强化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教育。

社会实践团参访重点单位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国内外顶级赛事,屡创佳绩,近五年获国创赛国家级金奖1项、上海市金奖6项,全国“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彰显卓越创新能力;营造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5名本科生、2名博士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3名博士生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博士生黎俣杉获校“学术之星”。

获“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特等奖第一名)
引育并举建强师资,构筑人才高地。坚持政治标准与师德师风首位要求,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0人,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占比近50%,近五年引进专任教师及专职科研60人。教师队伍育人成果丰硕,在教学领域屡获殊荣:新增宝钢优秀教师2人(含特等奖提名1人),校教书育人奖10人;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及上海市特等奖1人,上海市一等奖1人;获校“佳和”优秀教学奖5人、“佳和”优秀导师1人,校“凯原”十佳教师2人。
三、科研创新驱动突破,矢志服务国家战略
学院党委强化有组织科研,引导教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将党建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
谋划重大战略平台。学院聚焦系统控制、先进传感、工业互联网、自主无人系统、空天深海信息处理等关键领域,联合头部企业、研究机构共建创新载体,成功获批“航空电子综合与体系集成”“海底科学与划界”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新增校企联合实验室及联合研发中心20余个。

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建签约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出现场级工业网络系统“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架构,突破工业网络应用瓶颈;攻克时间敏感网络(TSN)核心技术,建成国内最大规模测试床;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精确定位难题,自主研发多类低速无人系统核心产品;提出创新性的异类多星协同体系,实现卫星编队解析设计重大突破;攻克多模态、可移动光学探针与传感器件关键技术,支撑国家疾病防控战略转型。学院3项成果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十大科技进展,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奖励。

“现场级工业网络系统感知-传输-控制综合设计技术与应用”成果亮相工博会
四、文化铸魂凝心聚力,锻造特色战斗堡垒
学院党委坚持以文化浸润人心、以精神铸魂育人,将支部建在攻坚前沿,以特色活动深化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激发师生投身强国伟业的内生动力。
厚植精神基因,创新文化载体。成功举办自动化系建系65周年纪念活动,汇聚海内外校友、师生及合作伙伴智慧力量,凝聚发展共识。每年校庆期间举办自动控制学科奠基人张仲俊先生纪念活动,打造学术文化品牌;编撰“红E精神”宣传册《大以致远,微以致精》,将科学家精神深度融入党性教育,组织专题报告、诵读快闪、主题微剧等活动,自动化系一支部创作《青春·青年》等诵读作品,联合学生支部制作的B站微剧《你想成为怎样的研究生?》入选校导学宣传片;常态化开展党史教育、“红E清风行”健步走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制作推出“红E精神”宣传册

自动化系第一党支部组织诵读快闪活动

开展“寻红色记忆、聚初心力量”党史主题打卡活动
锻造特色支部先锋矩阵。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动党建与中心任务同频共振,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品牌矩阵。自动化系第一党支部以“凝聚青春力量,引领创新发展”为内核,创新思政载体,点燃青年理想,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感知导航党支部赓续“北斗精神”,组织生活扎根科研一线,师生党员足迹遍布戈壁高原采集关键数据,获评上海市教卫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基层党建示范案例;自动化系二支部践行“党建+”匠心筑梦,疫情期间坚守敦煌试验基地攻克C919人机交互技术瓶颈,让党旗在攻关一线高高飘扬。支部联动深化融合,学生支部与中船七二六所开展“矢志船海建功业,智控深蓝卫海疆”、与上海航天控制所开展“航天精神与青年使命:共筑科技强国梦”等共建主题活动,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锤炼党性、协同育人。

感知导航党支部组织生活扎根科研试验基地

自动化系第二党支部攻关C919人机交互关键技术

与中船726所开展支部共建
选树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师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郁文贤教授引领北斗产业创新,获评“最美退役军人”;陈彩莲教授突破工业物联网关键设备技术壁垒,荣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朱善迎教授深耕育人沃土,获评校“十佳班主任”。学生党员梁庆民投身公益与支教服务,带领团队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个人获评校“凡·星”励志典型人物、“校十佳志愿者”等荣誉;硕士毕业生杨竞博亲历汶川地震,深受军民同心精神感召,毕业后加入中国电科二十九所,投身国防科技前沿。

郁文贤教授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校“凡·星”励志典型人物梁庆民同学在四川支教
回望过去,党建引领下的深厚积淀为新征程铺就了坚实路基;展望未来,学院党委将继续进一步凝聚全院师生员工的智慧与力量,以坚定信念锚定航向、以开放思维拓新格局、以务实作风勇攀高峰,奋力谱写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与学院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