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报国初心如一 凝心聚力续谱华章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引导全院师生树立科技报国伟大理想。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材料拓扑复合教师团队先后入选第二批和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动展现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筑巢引凤,着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材料创新大楼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张荻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引育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17人、国家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36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学校“大材料”行动计划为指导,推动材料学科高质量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居最前列。国际声誉显著提升,在全球材料学排名中入围ESI前万分之一,位列第9。世界大学排名中,QS排名第16,US News排名第10。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推动教学内容深度革新,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获国家级教学奖项4项。一大批学生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的广阔天地中挺膺担当,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0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5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面向材料学科世界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技术自立自强等方面开拓进取,助力学院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学院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提升党建工作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探索构建“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实施“思想铸魂工程”,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制度,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

01.png

2024年7月,中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纵深推进院为实体改革,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落实学院二级管理制度,充分激发二级平台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顺利召开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把牢正确办学方向,推动党建事业深度融合。以学院成立七十周年为契机,系统总结学院发展成就,凝练阐释材料人的“担当、创新、务实、包容”精神,彰显“材料报国”的光荣使命,鼓舞全院师生赓续传统、再创佳绩。

02.png

2022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大会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师生党员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按期开展基层支部换届,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复合材料研究所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特种材料研究所党支部获评市教卫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本科生党支部入选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学院党建工作创新实践获评校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案例、十佳优秀主题党日活动案例等。

扎实推进党员培训全覆盖,学院党委统筹谋划,分批分类赴江西干部学院、贵州长征干部学院等地开展专题培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淬炼党性修养,提升党务能力水平,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与履职本领。牵头承办上海交通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鸿志”分校,在青年学子心中埋下共产主义红色种子,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03.png

二、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彻“以家国情怀铸魂、以国家需求锻志、以学术前沿导向”育人理念,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坚持科学与工程并举,构建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相关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学院近二十余载重大突破。

04.png

坚持把价值引领贯穿育人全过程,凝聚“寓精于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广泛共识,引导青年学子在科研中勇于挑战、敢于创新、肯于钻研、甘于奉献。一大批学生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的广阔天地中厚积薄发,五年来累计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0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5项。

05.png

鼓励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将课程思政作为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用好学院“材料报国,初心如一”党建品牌,坚持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协同互动的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把专业课堂打造成为传递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建设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门。

聚焦课程内涵建设,加速传统学科与新兴技术融合,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推动教学内容深度革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14项,经典教材《材料科学基础》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三、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新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应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营造“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突破、成果转化赋能”的科研生态体系,布局新型功能材料学术方向,新建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所、能源物质研究所、先进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

学院办学水平快速攀升,材料科学与工程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前列。国际声誉显著提升,材料学科入围全球ESI前万分之一,在QS、US News等排名中稳居世界一流。五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高水平论文发表成为常态,五年来累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期刊发表论文11篇。

06.png

坚持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原始创新突破。遗态仿生材料、氢科学、AI驱动材料设计等交叉学科方向实现开拓引领,实现AI驱动超宽波段及波段选择性热辐射超材料设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世界最高光电转化效率认证,原子级制造、纳米光电材料、无机柔性半导体材料、红外探测材料等方向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新理论机制,合成细胞功能材料突破合成生命壁垒,微纳米医用响应探针材料实现国际首创,手性仿生水凝胶实现国际率先制备,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材料实现临床推广应用。

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发挥轻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材料热制造等传统优势方向,聚焦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材料、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持续支撑C919大飞机、中国空间站、嫦娥飞行器、玉兔月球车、天问火星车、北斗卫星、天舟系列货运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华龙一号核电装备等重大装备研制,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探火工程、大飞机、核电等国家重大工程顺利实施提供重要材料技术支撑。

07.png

坚持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面向航空航天、先进信息、清洁能源等重点行业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中国航发、宝武集团、中石化、上海电气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成立35个校企平台。瞄准地区和产业发展共性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内蒙古、洛阳、安徽等13个省区市共建校地创新平台,积极输出科技和人才创新资源,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展现学院扎根祖国大地,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08.png

与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坚持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深化与海外顶尖高校合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依托国际合作基地、引智项目、国际科研项目等,与英国牛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累计输送30余位博士后和学生海外深造。主动开拓国际全面合作,在新加坡成立首个海外中心“新材料智创东南亚中心”,与哈萨克斯坦共建“中哈氢能联合实验室”,与西班牙IMDEA先进材料所成立联合研究中心。

09.png

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部签署合作备忘录

四、人尽其才,夯实发展根基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人才强院战略,把党管人才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成立党委人才工作委员会,统筹保障人才战略、人才识别、人才评价、人才资源保障等各方面。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人才发展体系,着力破除“五唯”,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改革,建立健全长聘教轨师资引育、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专职科研人员的管理规范,以政策升级释放人才引力。

构建老中青结合、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体系。张荻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打开学院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五年来累计增加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6人,实现数量翻两番。科研与教学领域人才优势凸显,4名教师跻身ESI高被引科学家行列,彰显在前沿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师德师风典范建设成果丰硕,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材料拓扑复合教师团队先后入选第二批和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展现学院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中的深厚底蕴。

10.png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

11.png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材料拓扑复合教师团队”

全面完善“党建+就业”工作体系,把就业引导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建立学院党政班子带头、党员教师参与、校友支撑的三级联动机制,创新探索“党建/科研/教学/校友+就业”四维融合模式,以校企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促进科研和就业合作交流,五年来新建就业实践基地15个。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就业引导工作成效斐然,实现中央选调生零的突破,毕业生赴国家重点行业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学生代表获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市冠军,就业故事得到《人民日报》报道。学院获评学校就业质量卓越奖,2名导师获评“就业引导名师”。

五、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学院党委以学院文化的传承融合凝聚发展合力,着力推动学院软硬实力同步跃升,增强广大师生和校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通过交大材料人讲自身事,感动影响身边人,使广大师生在记述和传播大师的故事中赓续红色血脉。成立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丁文江工作室”,创作微视频《研中国镁,筑中国梦》获评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并入围中国教育电视台优秀作品展播,生动诠释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张荻院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作为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首场主讲嘉宾,激励广大教师立德树人、勇攀学术高峰。

图片1.png

图片2.png

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历经十年规划建设,材料创新大楼顺利启用,定位现代化科研教学综合体,承载学院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助力学院办学空间与硬件支撑实现巨大跨越,为前沿创新与一流学科建设擘画了发展新图景。

图片3.png

厚植校友文化,共绘发展同心圆。持续深化校友工作,将校友作为学院发展的宝贵资源,打造校友文化生态圈。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优化服务机制,推动校友与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传播等方面深度融合,学院校友会“天声我材”合唱团在卡莱利亚国际合唱节暨音乐节中获佳绩,把“材料人”奋勇争先的精神传遍海内外。

图片4.png

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关心关爱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健康。精心组织疗休养活动,提醒教职工注重劳逸结合,不断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开展定点扶贫采购和节日慰问全覆盖,将组织关怀送至基层一线,弘扬互助友爱的学院文化,营造团结奋进、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

在上海交大建立材料学科近100年的历史征程中,一代代材料人始终将自己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数先驱在祖国危难时机,坚定信仰,投身材料事业,践行他们的初心,填补了材料科学领域的空白,将中国人的名字镌刻在世界舞台,辉映荣光。如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材料学院全体师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担使命,接续奋斗,深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奋力谱写交大特色、国际一流的材料学院新篇章,为上海交通大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