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擘画蓝图,奋进征程,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低碳特色国际化办学学院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党委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国际化办学的政治方向与根本原则。现有1个教工党支部、3个学生党支部,在职教工党员39人、学生党员103人,近五年共发展党员54人。2024年7月,学院党委正式成立,成功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首届党委班子,系统研判发展形势,明确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建设的目标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不忘初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全面构建国际化办学治理体系和党建工作新格局而努力,为建成国内外一流充满活力和特色的低碳学院而努力奋斗。

学院党委全面推进政治建设、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国际化办学特色路径,打造“党建+”育人品牌,厚植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为导向,按照“坚持党建引领,永立时代潮头,促进中外合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国际化办学党建思政工作新思路,建工作的组织力、引领力、辐射力持续提升,为推进低碳学科交叉,深化国际战略合作贡献坚实力量。

一、加强党的领导,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学院立足国家“双碳”战略,学院党委强化主体责任,切实把好发展方向、管住发展大局、保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通过规范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与议事决策程序,严格执行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传达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决议。定期每月召开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每月组织学院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每季度召开1次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党组织会议前置研究和政治把关、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策部署、二级中心组党建与业务双学习、学院党支部书记例会传达落实的运转模式。学院党委扎实制定和推进学院事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实现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的突破,激发学院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活力。

1.JPG

学院正积极探索培育具有低碳特色的党建文化品牌,通过“党建+”品牌培育计划,加大支部建设资源支持与分类指导力度,组织“党建+就业”优秀党日案例创建活动,在行业教育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中引导硕博研究生党员走进低碳重点单位,开展党员联学、人才联育、项目联创、品牌联造,主题党日与高质量科研、就业引导等相结合,进一步彰显学院特色党建文化,推动党建工作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形成思想合力与影响力,构建互联互促、共建共享的党建工作格局,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院发展优势,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2.jpg

二、聚焦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立足低碳特色,打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绿色低碳转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院打造创新型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构建了低碳环境、低碳能源以及碳金融领域的37门前沿特色全英文课程体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等共建《碳核算》、《碳金融》、《地球资源地质学》等低碳特色课程。《碳核算》入选教育部首批双碳领域教学资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课堂将低碳教育理念推向国际舞台,受到了央视新闻直播间的报道。学院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提升,张振东副教授荣获学校“青教赛”一等奖,余海珊、任涛老师分别获得“卓越教学奖”和提名奖。同时,学院深度实践产学研融合育人,《产学融合特色的低碳国际化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先后获批上海市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校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学院获得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培育基地授牌和发展专项支持。

3.jpg

2024年3月,余海珊(左四)获得第11届“卓越教学奖·思源教席”奖

培养学术志趣,沉淀学院文化软实力。学院坚持科创育人,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临港分中心。近年来,学院孵化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摘得金奖4枚、银奖3枚、铜奖4枚,并夺得季军一项;在挑战杯“揭榜挂帅”擂台赛中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相关重点赛事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学院多次荣获校级“创新创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吸引企业和优秀校友设立奖学金,不断提高奖励和资助力度。截至目前,引进3个院系自设企业捐赠奖学金,引导学生投身低碳事业,更好助力优秀学子成长成才。低碳学子学术创新能力不断攀升,先后获得首届文治新人、上海交大学术之星提名(唯一研究生)等称号。

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低碳专业型硕士高质量就业。学院始终将就业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十四五”期间新增签约就业实习基地19家,通过行业参访、就业引导专业社会实践、校友讲座等多种形式,有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近100%,就业引导率保持在70%以上,多名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五年内学院3次荣获校级就业质量奖。

4.jpg

2025年10月,学院在国创赛2025斩获2金1银3铜的好成绩(交大23金13银)

5.jpg

2025年10月, “揭榜挂帅”大赛三支师生科创团队共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优胜奖1项

三、坚持引育并举,打造厚植低碳发展根基的师资力量

深化人才强院,优化队伍结构。学院党委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核心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全球视野延揽顶尖智力,以精准培育激发人才潜能,致力于打造一支与学院战略目标同频共振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师资队伍。五年来,引进专任教师共25人,其中,长聘副教授6人,教轨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2人,博士后9人。“十四五”期间教师入选人才计划共28项,引进师资人才项目覆盖率保持100%。加大青年教师学术支持力度,设立新进教师科研启动资助计划、博士后专职科研奖励计划,为教师成长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学院首批引进的青年教师中,5人申请长聘晋升并顺利通过,通过率达到100%。学院耿涌教授、邓涛副教授入选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多位教师入选斯坦福大学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6.jpg

1_副本.jpg

耿涌教授、邓涛副教授入选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优化人才生态,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学院先后出台《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方案》、《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关于青年教师启航培育计划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人才引进、晋升考核和薪酬激励的标准和程序,强化考核评价结果应用,推进职称评聘制度优化,完善岗位聘任管理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潜心本职工作,追求卓越,实现人才的良性发展。近年来,学院青年教师先后获得“教书育人”二等奖,烛光奖“二等奖”等殊荣。

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加强组织谋划,科研立项实现新突破。“十四五”以来,学院始终聚焦低碳前沿研究领域,推动跨学科联合攻关和有组织创新,科研项目数量逐步提升,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90余项,新增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3项,工信部“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课题1项,国防科工局重点项目课题负责1项,学院青年教师逾9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厚植科研优势,科研成果呈现新亮点。学院不断整合研究力量,与国家“双碳”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突破,以一作/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 Nature Physics,Nature Water,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Joule, JAC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主编/参与编写《Biojet Fuel in Aviation Applications》、《The Elgar Companion to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面向碳中和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等专著7本。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各类国际合作项目8项,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声誉。“十四五”期间,创办两本碳中和领域国际学术期刊,Carbon Neutrality 期刊已被ESCI、Ei、Scopus等知名数据库收录,入选2023中国科技期刊高起点新刊项目。创刊三年即获首个影响因子 12.5,位列 JCR Q1区。Carbon Footprints主要出版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和气候变化相关领域内容,已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NeoImage_副本.jpg

五、加强中外合作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布局全球合作网络,开放办学格局不断拓展。学院以爱丁堡大学为首要战略合作伙伴,与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二十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在低碳技术、碳金融、碳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与爱丁堡大学、蒙纳士大学、九州大学、华威大学等开展硕士双学位项目、海外交流交换项目,累计培养双学位硕士生27名、国际研究生25名。学院与爱丁堡大学战略合作荣获2022英国商业大奖最佳教育合作奖,成为中英合作的典范。

11.jpg

深化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学院充分发挥中英合作桥梁纽带作用,牵头设立上海交大与爱丁堡大学种子基金,推动两轮共22个低碳科研合作项目落地。积极举办“碳中和”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承办教育部长三角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浦江创新论坛等10余场高水平国际会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联合资助下,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联合主办2场中英青年论坛。2025年10月,学院出席2025亚洲低碳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w Carbon Asia, ICLCA 2025)并获得第十二届ICLCA主办权,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12.jpeg

13.jpeg

2025年10月,耿涌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发言并接过大会会旗,标志着ICLCA 2026正式进入“上交时间”

六、拓展高端培训, 社会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双碳特色非学历项目。学院于2022年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培训机构推荐名录》,成为生态环境部指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环保”培训基地。“十四五”期间,累计举办46期各类绿色低碳专题培训班。同时,面向低碳产业前沿,举办了系列低碳行业中高层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为服务社会低碳转型提供终身行业教育。积极探索高端培训国际化新模式, 2019年和欧盟最大的低碳创新 NGO Climate KIC 合作举办了 Green Q 绿色卓越计划项目;2024年与华威大学商学院达成合作,为Global MBA学生提供能源转型课程。

14.jpg

15.jpg

2025年9月,“2025可持续能源转型管理(上海)”研修项目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学院党委书记郭亮出席活动并致辞

低碳学院过去的八年,在开展异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学融合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部分办学指标实现了新突破,为今后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风浩荡处,昂首阔步行,展望未来,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党委将继续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锚定“双碳”战略目标,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以饱满热情吹响集结号,以实干笃定向前,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低碳学院而不懈努力!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