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建引领聚合力 高金扬帆启新程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以“红色金融”育人体系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金融人才培养全流程。通过理论学习、红色实践、行业实习三维联动,近两年MF和全日制MBA超过1/4毕业生入职央国企、政府机构,23位校友任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4000余名校友扎根上海金融领域,彰显党建引领下金融人才的家国情怀。
——紧扣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党委引导智库聚焦关键领域,完成市级委托课题近90项、决策咨询报告150余篇,60余项成果获国家各级领导批示。《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研究等成果转化为政策法条,为金融强国战略提供“高金方案”。
——依托全球合作网络,在17国40余所机构的交流中融入中国金融理论,东南亚中心联合印尼优质资源,推出中国企业出海实训课程,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贡献高金智慧与力量。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以下简称“高金”)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目前,学院设有2个教职工党支部和4个学生党支部,教职工党员63人,学生党员116人。在党委的引领下,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院”目标,秉持“汇聚国际一流师资、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构筑开放研究平台、形成顶级政策智库”使命,守正创新。
聚焦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可持续金融方向,以及“大师”(师资引聘)、“大脑”(智库建设)、“大楼”(新楼筹建)重点任务,学院圆满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各方面成绩斐然。党组织作用凸显,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金融行业输送众多优秀人才,为上海乃至全国金融发展贡献力量,彰显了大城与名校相互成就的良好局面。
大城名校、交相辉映、兴学育才、成绩斐然。学院发展备受各级领导关注。2023年,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一行在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丁奎岭陪同下调研高金,肯定学院自建院以来兴学育才、成绩斐然,始终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步发展,并对学院未来发展寄予厚望。2024年,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率参访团赴湘与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晓明等领导会见,14位高金校友/合作伙伴企业代表参加会见。同年,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会同校友企业家一行赴川分别与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施小琳,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曹立军等省领导会见,多位高金校友企业家陪同参访。
一、红色旗帜引领金融高地建设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将党建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动力源。通过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主题学习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院三期建设阶段,党委以“党建引领、业务融合、创新驱动”为思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院发展优势,推动党建与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智库研究、合作发展等工作深度融合,为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院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二、党建引领,一融双高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发展思想根基
学院党委将理论学习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体系。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委会议常态化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内容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和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关键领域。通过“领导带头学、支部集中学、党员自主学”的模式,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党委书记在各类会议中带头领学,党委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赴井冈山举办专题培训班,各支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赴长沙、淮安、宣城、南湖等红色教育基地实地研学,形成“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良好氛围。

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赴江西干部学院开展“弘扬优良传统 深化作风建设”专题培训
理论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发展实践。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等专题,党委组织跨部门研讨,将学习所得融入学院三期、四期建设规划,明确了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可持续金融三大发展方向,为学院在战略层面找准定位、谋篇布局提供了思想指引。
(二)压实党建责任,完善治理体系建设
学院党委严格落实“四同”工作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通过修订学院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明晰重大议题研究决策和前置讨论清单,使党委会成为凝聚全院智慧的核心平台。学院第十三次理事会修订章程,将党委纳入治理体系,党委切实履行“三大主体责任”,即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责任,新增或完善多项规章制度,涵盖采购招标、财务管控、人事管理等关键领域,以制度建设强化内控机制,为学院规范运行保驾护航。
党委委员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进一步落地见效,每位委员定期参与支部活动、指导工作开展,形成“党委抓总、支部落实、党员争先”的工作格局。通过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以“述责、评议、整改”闭环,促进基层党组织提升战斗力,确保党建责任层层传递、落到实处。
(三)聚焦核心任务,推动党建业务融合
在人才培养方面,党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依托“专职思政+项目班主任”队伍,实现全日制学生谈心谈话全覆盖,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就业、思想等方面的需求。通过选送优秀学生赴金融相关政府部门开展长周期实习见习,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近两年MF和全日制MBA超过1/4毕业生入职央国企、政府机构,23位校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彰显了党建引领下的家国情怀培育成效。MBA学子斩获第二十届中国MBA创业大赛银奖,展现实践创新力;多篇MF毕业生论文入选上海市金融硕士学位论文库,彰显学术厚度与实践积淀,尽显学院育贤成果。

组织新生参观闵行校区,增强爱校荣校意识,培育新时代研究生使命担当

开展毕业远航教育,助力青年学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智库建设方面,党委引导研究力量聚焦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学院累计高质量交付市委、市政府委托研究课题近90项、决策咨询报告150余篇,累计60余项研究成果或教授观点获国家各级领导批示,其中《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专题研究部分内容直接转化为法条,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党委对研究方向的政治引领和资源统筹,体现了党建工作对智库功能的强效赋能。

高金智库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院以国际一流商学院为标准加强师资建设,在全球选聘顶尖学者,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目前已形成“国际一流、亚洲和国内领先”的师资队伍,包括38位全职教授(100%具备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其中14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学府且拥有终身教职)、17位访问/杰出访问教授、28位兼聘教授及1位兼职教授。队伍中5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13人入选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1位获中国经济学奖,7位获孙冶方相关奖项,5位多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彰显深厚本土研究积淀。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立志成为全球研究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的学术权威与中国研究全球经济金融问题的思想高地。学院教授坚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治学初心,聚焦本土经济金融领域现实问题,从中国实践中提炼研究命题、探索发展规律,以翔实数据和深入思辨开展探索研究,让学术成果扎根于真实的中国土壤;同时,这些学术成果被发表在国际顶级和一流学术期刊,助力世界理解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破局思维激活党建新动能
(一)创新学习形式,让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学院党委以主题学习教育为契机,创新推出“多维联动”学习模式,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局限。在学习内容上,组织全体党员原原本本研读党的创新理论著作与核心文献,确保理论精髓入脑入心;在学习方式上,融合“专题党课、案例教学、跨校交流”等多元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党委书记与副书记讲授专题党课,各支部通过红色教育影片开展初心使命教育,学生支部与国内知名高校相关支部联合开展理论学习暨朋辈交流活动,以“他山之石”拓宽学习视野。
此外,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党员参观主题教育实践基地与时代精神陈列展,召开全院学习交流研讨会,通过“正面引导+实践感悟”的方式,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做到“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组织党员参观《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
(二)深化支部联建,构建开放协作格局
学院党委打破“闭门搞党建”的模式,推动基层党支部与外部单位开展跨领域、跨行业联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工第一党支部与第一财经第二党支部联合开展“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围绕金融行业趋势与学院人才培养方向深入研讨;教工第二党支部赴闵行区浦锦街道丁连村、近浦村开展选调生工作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基层选调生培养机制与成长路径,为优化学院选调生输送工作提供实践参考;工商管理硕士生党支部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联学,聚焦“新质生产力”在金融领域的实践路径。

教工第一党支部与第一财经第二党支部联合开展“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党日活动

教工第二党支部赴闵行区浦锦街道丁连村、近浦村开展选调生工作专项调研
这些联建活动不仅丰富了支部生活形式,更将党建工作与行业动态、学术研究、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连接学院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为学院发展注入了外部活力。
(三)完善闭环管理,提升党建工作质效
学院党委构建“计划—实施—监督—考核”的党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年初,结合学校组织工作要点与学院实际,制定党建工作年度计划,明确党员领导班子成员责任分工;年中,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对各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督导;年底,通过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对标对表找差距,形成“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的工作节奏。
同时,党委扎实推进校内专项巡视、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查摆问题的整改工作,建立整改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金融底色绘就党建新图景
(一)“红色金融”育人体系,培育担当有为人才
学院党委立足金融学科特色,构建“思政+专业”的育人模式,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体系中,强化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监管政策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金融工作的政治属性和社会责任;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赴金融监管机构、国有金融企业实习见习,让学生在一线感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在价值引领方面,通过优秀校友分享会、金融领域模范人物讲座等形式,用身边榜样激励学生树立“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职业追求。
这一育人体系成效显著:学院金融硕士(MF)项目就业率连续 16 年保持 100%,143位校友担任上市企业创始人、总裁或董事长,各学位项目已累计为上海和国内外金融机构输送8000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近4000人活跃于上海经济金融的各个领域,“高金力量”成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此外,为助力上海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系列培训:承办四期市委金融办“上海金才”前沿研讨班,邀专家授课提升金融人才专业素养;推进市属高校金融科技师资培养与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累计培训厅局级及各类领导干部近1400人次、市属高校师资超300人次,夯实了金融科技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基础。
(二)课程体系创新,助力战略人才培养
学院党委围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可持续金融三大发展方向,推动课程体系创新升级,为国家输送战略新兴领域紧缺人才。
在科技金融人才培养上不断创新:金融硕士(MF)开设Fintech方向,以核心课程为基,重点培养学生在金融、机器学习、计算机技能和应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打造金融业顶尖复合人才。2024年MBA项目首设 “科技金融实验班”,整合跨学科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锤炼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的能力;2025 年升级课程并引入AI模块,助力学生实现“AI+业务逻辑”理解跃迁,培养未来“产业构架师”。2025年EMBA项目聚焦金融×管理、金融×科创,金融×AI,金融×法律以及新峯五大方向,以金融驱动全链条逻辑赋能学员洞察趋势、精准决策,成为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的时代引领者。
在数字金融领域,发布《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培育体系标准白皮书》,构建完善的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认证项目被纳入《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累计培训学员 40000余人,2000余人获得资格证书。

2023首届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大会

《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培育体系标准1.0白皮书》正式发布
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率先发布国内首份地方ESG发展系统性报告《2024上海ESG发展报告》,出版发行首部深入探讨绿色金融指数编制方法论与实践问题的专著《绿色金融指数:理念、方法与数据》,该书以创新的指数编制理念与方法,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注入强劲新动能。在对全球高校ESG课程体系及行业需求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推出可持续金融课程体系,围绕环境气候风险和企业社会责任两大核心方向纵深开发,为可持续金融行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完善核心课程、强调学以致用,学院首推可持续金融课程体系
(三)国际视野下的党建实践,展现开放包容姿态
学院以国际化办学为引领,融入全球高等教育与金融发展格局,与17国及地区的40余所院校机构深化合作。学术上,教授在金融学三大顶刊发文59篇居国内首位(中国问题研究占12%),三位教授担纲顶刊主编或副主编,国际话语权持续提升。合作层面,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办的中国金融国际年会(CICF)跻身全球四大金融年会,并与NBER、沃顿商学院、IMF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在前沿研究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彰显国际视野下的发展成效。
沪港国际科创金融实验室立足全球视野,以“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助力上海打造全球科技枢纽、推动上海交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高金全球校友网络及企业创新发展”为四大核心目标,深度促进沪港两地及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与金融的跨境融合、协同发展。
学院首个海外运营中心(高金东南亚中心)在新加坡正式揭牌后,通过联合印尼学、政、法、商界优质资源,共同打造中国企业出海实训课程,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贡献高金智慧与力量。

学院东南亚中心在新加坡揭牌成立
(四)校地联动启新篇,大楼建设赋新能
2024年,上海交大“交・通之窗”项目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启用,高金大虹桥中心等单位同步入驻。作为校地联动的重要实践,该项目将助力人才汇聚与成果转化,提升商务区能级,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其中,高金大虹桥中心聚焦三大功能:依托整合顶尖资源的高端培训体系,发挥毗邻虹桥枢纽的区位优势打造交大会客厅,同时承接各类活动促进开放交流,全力成为校地合作的窗口与纽带。

上海交大“交・通之窗”项目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启用
与此同时,为更好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学院物理空间提质扩容已全面启动。新大楼项目秉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目标,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已完成教育部立项等前期工作。下一步将推进搬迁拆旧、设计施工及报建等,计划2026年开工,力争2028年底竣工。
展望未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智库研究、合作发展等方面展现新作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朝着“世界一流金融学院”的目标稳步迈进,为服务国家金融强国建设、上海 “五个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