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建引领聚合力,健康中国践初心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锚定国家战略,擘画学科布局:以“健康中国”与“全球科创中心”战略为引领,聚焦临床需求与技术突破,在学院“两院两平台”建设基础上,布局 “三纵三横”全新构架,形成医工交叉特色鲜明的高峰高原学科生态。
——坚持为党育人,重塑培养范式:敢为人先,首创“智能医学工程”试点班,精铸“以赛促创”育人链条,将科创竞赛融入人才培养血脉,学生荣获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等大赛金奖8项。
——强化科研转化,驱动产业跃升:构筑“创新策源-高效转化-规模产业化”一体贯通的大健康产业服务体。新增16个校企深度合作基地,取得85项医疗器械注册证,获得2项上海科技发明一等奖。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荣膺“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厚植精神沃土,凝聚磅礴伟力:陈亚珠院士获"上海科技功臣"称号并设立院士基金;成明和校友亿元捐赠助力健康创新大楼,彰显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对接“健康中国”国家重大战略及临床医学发展需求,重点布局生物医疗仪器,纳米、分子及再生医学,影像、计算及系统生物医学三大专业领域,深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技术研究,以 “一融双高”新效能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服务保障学校“双一流”建设。
学院党委下设教工党支部7个,退休教工党支部1个,学生党支部11个,以规范化建设强基、特色化活动聚力、品牌化创建赋能,持续夯实党建根基,围绕“建一流学科,成一流学院,聚一流师资,育一流人才”目标,书写了一部党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

2022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员大会召开
一、党建领航,把稳学院发展“方向舵”
组织优势赋能发展新范式: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组织优势,以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逐步健全务虚会提前布局谋划、理论学习中心组研学研判、各专家委员会评估咨询、党委会前置把关、党政联席会决策部署、各行政部门及基层党支部贯彻落实的决策议事工作体系,同时构建了工会、学生会等组织多方参与的民主监督体系。以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勇气深入实施综合改革,聚力推进“十四五”任务,前瞻谋划“十五五”蓝图,持续探索基础研究链与临床转化链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技术创新链与健康服务链精准对接的特色发展路径。坚持“四个面向”,建立跨学科协同、多主体联动、全链条贯通的服务保障机制。
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学院党委持续提升党员教育学习成效,丰富理论学习供给。党委和基层党支部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领导班子带头学、专家辅导深入学、聚焦基层创新学。认真履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体责任,推动党员轮训全覆盖,组织教师党员赴井冈山、西柏坡、沙泾浜、红旗渠等地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党员赴陕西柞水县等地开展红色调研学习。充分发挥退休教师党员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开展“读懂中国”、“我的入党故事”、革命地领誓等系列活动,抓实做优师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教师党员骨干赴河北西柏坡开展党性教育实践活动

退休教师党员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领誓

教师党员骨干赴河南林州开展党性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党员骨干赴陕西省柞水县开展红色调研
二、先锋带头,激活创新策源“强引擎”
引领科技创新攀高峰:冲锋在前,勇担国家使命。古宏晨、徐宏教授团队在疫情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其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盒核心技术为国内首个获批产品提供关键支撑,登上《新闻联播》头条,相关成果“新型编码液相芯片多指标检测技术及流式点阵分析系统”作为学校参展项目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特等奖。徐学敏教授团队全球首创的“多模态肿瘤治疗系统”、涂圣贤教授团队研发的“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顾力栩研究员团队研制的“穿刺手术导航设备”接连获批上市,取得多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重大突破。陈亚珠院士、沈国峰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无创治疗技术,并开发出国产“磁波刀”系列产品进入临床。叶坚教授团队开发的国际首创“数字化胶体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其核心成果于2024年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正刊,并成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和上海市首批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支持,入选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此外涂圣贤教授团队的“计算冠脉生理学与斑块易损性评估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和钱昆教授团队的“基于固相分离与质谱检测的心血管疾病诊断系统研制与应用”均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古宏晨教授、徐宏研究员团队科研成果国内首次实现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

陈亚珠院士、沈国峰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发的国产经颅“磁波刀”国内首次成功完成临床前灵长类动物实验
引领教书育人树标杆:潜心教学,坚守育人初心。疫情期间,党员教师全力保障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探索课程动态评估与全过程监督“五项举措”。童善保的教学创新、冯原的《生物力学》、顾力栩的《数字图像处理》成为课程思政与金课建设的典范。古宏晨教授获评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校教书育人一等奖、校“就业引导名师”。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团队勇夺“挑战杯”特等奖、“互联网+”大赛金奖等顶级赛事荣誉,创历史最佳。科创育人取得新成效,首次获评2023年度校“五四红旗团委”。

叶坚老师、林俐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团队参赛项目《拉曼“透视眼”:活体深层病灶无创实时定位系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引领管理服务优效能: 提质增效,强化保障支撑。以师生为中心,上线信息化服务系统,建立常态化“二维码”意见反馈机制,编制《教师工作指南》和《制度汇编》并定期更新,促进政务公开。扎实推进“健康创新大楼建设”、“内控体系优化”等民生工程。机关党支部打造“规范高效”服务品牌,获评校“三八红旗集体”、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三、融合赋能,探索全面进步“新路径”
“党建+有组织科研”服务国之大者: 党委牵头与国家药监局、上海市医疗器械审评部门建立战略合作。推动“磁共振诊疗高端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及临床分中心落地,与东软医疗共建磁共振联合研发中心。超前布局“先进医疗芯片研究所”、与漕河泾共建“医疗芯片创新转化中心”,与合肥共建肿瘤早筛研究院,构筑“基础研究-概念验证-转化落地”全链条。党委班子带队“走出去”,调研北航、浙大、川大等顶尖同行,学习交流有组织科研经验。
2025年4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东软医疗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磁共振联合研发中心的项目启动仪式
“党建+人才强院”汇聚天下英才:坚持党管人才,成功引进国际知名学者廖洪恩教授担任院长,汇聚医工交叉领域国家领军人才全职加盟学院。筑巢引凤,举办十余届“医工交叉”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共襄盛举。实施“青年教师启航计划”,以充分的政策支持,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学院师资国家级领军人才稳中有进、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获选连获突破。博士后队伍充分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摘金夺银,博士后各类人才计划成绩亮眼。健全年轻干部培养机制,推荐优秀人才到国家、地方挂职锻炼,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贡献交大智慧。
“党建+人才培养”厚植家国情怀: 扎实推进“党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建立行业校友联动机制,征集企业毕业设计课题。校友捐资助学助教,将爱国荣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形成"资助-育人-传承"的红色育人链条,设立15项基金,累计资助40余名教师科研团队及460余名学生。本科生党支部与柞水县西川村党支部开展的共行计划获评“优秀”结项。退休老党员潘钢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领誓,与青年学子共话信仰;毕业生“远航教育”党课引导学子奔赴国家重点行业。

庄天戈创新基金捐赠签约仪式暨《上下求索,玉汝其成——我的交大情与医工缘》首发仪式

本科生党支部与柞水县西川村党支部开展共行计划
四、薪继火传,助力健康中国“大愿景”
抓实党建强基铸魂:进一步优化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学院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创新基层党支部活动方式,探索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有效途径,着力构建融党员发展、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作用发挥于一体的全链条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引领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师生将科技报国之志融入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实践。
推动交叉融合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有组织科研、高水平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推动“三大引领”向纵深发展,在攻克高端医疗装备“卡脖子”技术、引育战略科学家和优秀后备力量上展现更大作为。
构建全新发展格局:紧密对接“健康中国2030”和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依托“大零号湾”战略区位优势,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双向赋能协同发展稳步推动健康创新大楼建设,为汇聚顶尖人才,孕育颠覆性成果,加速有组织科研和高质量成果转化提供一流硬核支撑,积蓄未来发展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健康创新大楼暨佳和楼建设启动会
从知史奋进的初心课堂到科技抗疫的火线攻坚,从三尺讲台的思政浸润到管理服务的效能革新,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以“红色引擎”驱动创新巨轮,在党旗引领下,一幅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壮阔画卷正徐徐展开,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注入生生不息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