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溥博渊泉——党建引领聚合力 创新启智向未来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立德树人,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首创“可持续能源”“健康科学与技术”新本科专业,构建“五个百分百”育人模式。3年来,4人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机器人大赛、生物医学工程竞赛等奖项6项,博士生在机器人、计算机视觉顶刊发表论文2篇。
——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未来能源、健康等领域,发表Nature/Cell子刊6篇、顶刊论文71篇,与宁德时代、联影医疗等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聚才引智,打造国际化多学科师资高地。全职师资45人,100%具海外经历,62%获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9人次任国际学术组织会士。推行“领军-中坚-青年”阶梯式引育体系,形成校企人才互聘、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生态。
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十二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学院于2021年5月批准建设,2022年12月正式命名,2023年9月迎来首批本科生。经学校党委批准,2024年10月成立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党委,现有1个教工党支部和1个学生党支部,共有60名党员。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党员以“敢闯无人区、敢当开路人”的奋进姿态,在推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不断深化一流学院建设,致力于打破学习边界、学科边界、学校边界,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学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021年8月未来技术学院揭牌成立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1.坚持制度先行,筑牢党建引领“四梁八柱”
健全党委(扩大)会议事规则,完善党委(扩大)会与党政联席会联动机制。落实党务公开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公开促规范、以问责促落实。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依托“调研—响应—问效”机制,常态化深入实验室、课堂和联培企业一线,把师生“问题清单”转化为党委“改革清单”,做到真抓实干办实事、先立后破促发展。
2.探索校企联培学生党员发展“共行计划”
学院党委与宁德时代党委共建培养方案、学分系统和结业证书“三互通”体系,成功举办首期异地联培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打造学生党建的“溥渊样本”,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3.丰富“沉浸式”思想引领载体
依托“溥渊大讲坛”特色活动,邀请院士、战略科学家开设专题报告十余场。组织师生赴嘉兴南湖、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在实践中悟初心、明担当、践使命。承担交大“淬火”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把课堂搬到红色现场、把科研融入家国叙事。学院党委书记为培训班讲授专题党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以党建链赋能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院干事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做客首期“溥渊大讲坛”
2025年4月全体党员赴嘉兴南湖重温入党誓词
二、聚焦中心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1.党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快速发展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原则,探索推行高水平、阶梯式人才引育体系,结合对学科发展前沿及师资结构短板的研判,瞄准健康、能源领域等“高精尖缺”方向主动规划布局引才,形成领军人才多元柔性、中坚青年骨干有序发展、校企高端人才互聘联聘的生动局面。学院现有全职师资45人,100%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长聘体系教师中62%获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89%获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支持,2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院教师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美国材料研学会(MRS)、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等任职会士9人次。采用教书育人及原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交叉研究与重大课题攻关,深度推动科教融合发展,人才队伍整体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生态。
2.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索初见成效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着力培养面向未来产业的战略型、国际化科技领军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探索,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获批2个教育部新本科专业“可持续能源”与“健康科学与技术”完成首届招生。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五个百分百”育人模式日趋成熟,基于学生专业兴趣与行业情怀灵活选课,为学生匹配一对一导师、提供充足的企业实践机会、搭建领导力建设平台、给予丰富的国际化交流选择及全面覆盖的奖助学金。发挥领军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通“人才-科研-转化”全链条合作,首批联培硕士顺利进入宁德时代、联影医疗联培基地,深入企业研发实践,凝炼科学问题,推动应用转化。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率先探索构建医工交叉本博贯通MD+PhD双博士学位培养新模式,培养医工交叉领域领军人才。以“溥渊未来学者计划”项目为载体,与无锡市锡山区开启精准高效的政产学研合作,形成校地协同育人的新范式。5年以来,溥渊4人获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4年中国机器人大赛中,溥渊两支队伍在“智能车挑战赛”项目中获得三等奖。2023级李钟旻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三等奖,2023级胡峻恺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25级博士生郑翰、易立分别在机器人领域顶刊IROS、计算机视觉领域顶刊ICCV上发表论文。

2025年4月全国首个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学位项目正式启动

2024年10月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合照
3. 勇攀高峰,科技攻关提质增效
学院党委以核心科技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牵引,把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研究平台建设、科研攻坚创新方面持续发力,成果频出。汇聚各方创新资源,打造全球领先的科研高地。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电池光伏、智能制造、脑健康等前沿领域,针对产业"真问题"开展攻关,已建成11个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心。与宁德时代、西门子等科技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持续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之源、人才之基、转化之桥。

2022年11月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参加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启动仪式

2023年12月上海交大与宁德时代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三、深化改革探索,彰显担当作为
1.医工交叉,助力大零号湾“健康中枢”建设
学院党委以未来人类健康及健康产业发展为办学育人使命之一,与瑞金医院合作积极探索建设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正在建设中的瑞金医院闵行院区将以锻造大零号湾的“健康中枢”、构建全学科交叉的“中国样板”、生物医药的“临床助推器”为使命,有效提升闵行南部区域医疗服务能级。溥渊充分发挥校本部与医学院医工交叉学科优势,整合双方优质资源,与其共同推进在医疗与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攻关。共建睡眠健康研究中心、情感研究中心及运动医学研究中心等,打造医工交叉实验室和后台公共支持平台,以科研创造赋能临床应用,推动形成医疗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
2. 开放资源,培育创新人才孵化器
学院积极融入学校建设发展大局,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多模态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与脑健康》等创新课程,融入前沿科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建设《电化学原理》和《医学成像原理》等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校企合作课程,整合多领域师资和资源,助力学生提升跨学科实践与创新能力。设立“溥渊未来学者计划”,面向全校本科生选拔有潜力、有兴趣深入学习未来能源、未来健康领域知识的学生骨干,引导学生基于兴趣驱动开展项目研究,激发家国情怀和学术志趣。积极拓展海内外合作,创办“溥渊大讲坛”系列活动品牌、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邀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Peter G. Bruce、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医疗联席CEO沈定刚等国际顶尖学者和行业翘楚开展讲座,为全校师生带来前沿的学术见解与行业洞察,启迪学术志向,在推动跨学科创新融合、学生价值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2月首期溥渊未来学者计划启动
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Peter G. Bruce做客溥渊大讲坛
初心如磐向未来,使命在肩勇前行。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将继续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踔厉分发、勇毅前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蓬勃的朝气,加快探索构建具有世界影响、中国特色的科教产融合教育体系,奋力谱写党建引领下多学科交叉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新篇章,为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服务国家科学技术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2024年7月倪军院长在教育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做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