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人工智能学院:AI先锋・红色引擎赋能未来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特别的定位: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紧扣国家战略与城市先导产业布局实践战场;怀揣“用人工智能变革世界,用人才变革人工智能”的愿景,锚定“引育顶尖人才、产出顶尖成果、孵化顶尖企业”目标,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致力于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特别的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在“致远”十年育人基础上,重塑课程体系打造人工智能“致远+”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入学第一学期即配备“责任导师”,全周期覆盖人格塑造、学业指导、科研引导与人生规划;联合成立国内首个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做好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育。始终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格局、有战斗力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

——特别的机制:遵循AI发展规律,创新“产学研”范式,构建“学院-上海算法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工业创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贯通“0到1”基础研究与“1到100”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以灵活高效的人才机制为纽带,形成“人才促创新、创新兴产业、产业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特别的合作:以“解决真问题、服务真场景”为导向,搭建覆盖AI底层技术到行业应用、硬件研发到软件开发的教研大平台;促进高校、企业与地方联动,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既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更让AI技术深度赋能制造、医疗、金融等千行百业,彰显服务社会的硬核担当。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学校顺应发展趋势,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先导产业,举全校之力组建的特区学院。成立一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立足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长远发展需求,致力于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上海作为国家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学院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助力区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作为举全校之力组建的特区学院,学院充分发挥“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积极推动学科交叉改革,积极参与多学科“AI+”的培养方案改革研讨,促进专业的交叉、升级和重塑,为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教育模式变革注入动能,助力国家、区域及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进步与卓越发展,打造人工智能的“交大品牌”。

图片1--202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jpg

2024年4月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

一、立德树人,育人工智能创新英才

学院党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中国自主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学院重塑课程体系,构建人工智能“致远+”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实行本科特班化、硕士工程化和博士交叉化培养。对本科生注重好奇心驱动,强基础、重交叉,实行小班教学、贯通培养;对硕士生创建全链条工程化课程体系,引进企业导师打造实训平台,辅以真实场景培养拔尖工程人才;对博士生则突破作坊式的培养模式,设立导师组、实行轮转制,进行多元化考核和试点博士PI化,支持学生自主科研项目。学院还积极打造自主空间、创新创业社群,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今年5月,学院首届本科生2024级桂仲腾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超算队主要队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5)总决赛获冠军殊荣,展现出了学院在前沿计算领域扎实的人才培养成果以及学生卓越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2024年8月,学院与中福会少年宫共建成立全国首个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并招收首届学员,探索和实践人工智能拔尖人才早期发掘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案。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学员代表曲文同、王思成进行了成果展示,取得很好的反响。这既是学院主动服务社会、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更体现了学院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与发展中的使命担当,将前沿的人工智能知识与实践引入青少年教育,为他们搭建起接触科技、探索创新的平台,助力青少年在智能时代茁壮成长,让科技赋能青少年未来,让教育关爱浸润成长之路。

图片2--2024年9月人工智能学院首届本科生入学.jpg

图片4--2024年9月 人工智能学院首届本科生入学.png

2024年9月 人工智能学院首届本科生入学

图片3--2024年7月 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顺利开营.jpg

2024年7月 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顺利开营

图片5--2024年10月 学院本科生担任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志愿者.jpg

2024年10月 学院本科生担任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志愿者

图片6--2024年8月 学院与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签署共建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战略合作协议.jpg

2024年8月 学院与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签署共建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战略合作协议

图片7--2024年10月 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揭牌.png

2024年10月 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揭牌

图片8--2025年5月 桂仲腾作为主要队员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5)总决赛摘得赛事总冠军.jpg

2025年5月 桂仲腾作为主要队员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5)总决赛摘得赛事总冠军

二、引才聚智,强人工智能发展之基

学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坚定实施人才强院主战略。学院成立人工智能人才工作专委会,为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发掘、引进、培育、评价构建“绿色通道”,建立快速、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并设置顶尖人才引进专用基金,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方向人才晋升、校企双聘等新模式。学院秉持“3-3-3”多元差异化引才特色,暨1/3来自于海外顶尖高校、1/3来自于国内一流高校、1/3来自于全球顶尖企业,平均年龄35周岁,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国际化、年轻化,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团队,从前沿领域的大胆探索到跨学科融合的突破实践,成为驱动学院学科发展与科研突破的强劲动力,整个师资团队始终保持着面向未来的蓬勃生命力。学院全面落实青年科学家挑大梁,建立“自由探索+增量资源的有组织科研”模式,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实现人才、科研、学科的有效联动发展。

学院成立一年来,多位教师荣获人工智能领域各类奖项,谢伟迪、张林峰获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帆奖,严骏驰老师入选2024年度"人工智能十大新星"(AI’s 10 to Watch),戴国浩老师入选2024年度MIT-TR 35中国区名单,严骏驰、戴国浩、李永露三位青年教师入选“AI 100青年先锋”。这些成绩不仅是学院人才引育体系与科研创新机制蓬勃效能的生动印证,更彰显了这支年轻的师资队伍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突破、勇立潮头的实力与潜力,为学院在科研攻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方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9--以家国情怀凝聚中国AI新生力.png

以家国情怀凝聚中国AI新生力

今年6月,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教职工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聚焦学院教职工急难愁盼问题,结合学院党的建设、学科专业布局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工作开展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凝聚教职工共识。学院党委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工会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中医健康科普咨询、“巾帼风采,温馨共聚”妇女节庆祝活动、“AI×创意运动·交小苗”公益体验营等活动,为教职工纾解生活困扰、增添生活乐趣、解决后顾之忧,营造和谐、民主、奋进的学院生态,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图片10-1--2025年7月 “交小苗”AI公益体验营.jpg

图片10--2--2025年7月 “交小苗”AI公益体验营.jpg

2025年7月 “交小苗”AI公益体验营

三、科创驱动,结人工智能产学研硕果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高校肩负推动基础理论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学院制定“3-2-1”攻坚计划面向未来布局科研攻关,暨突破新型模型架构、具身世界模型基座、模型原生操作系统3项底层技术,建立生物医疗一体化和高端制造2个赋能中心,构建超级实验室1个新型科研基础设施。学院筹措多方资源搭建起国产算力集群,推进大规模可扩展异构协同人工智能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为学院高质量科研提供坚实的保障。学院还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机制,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共建为支撑,建立AI-X研究院,优化创新要素的配置,成为我校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的主要抓手。首批已与云从科技、数传集团等签约合作共建。

今年4月20日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学院汇聚前沿AI智慧与资源,联合校友总会、基金会等单位承办了上海交通大学首届AI周系列活动,以论坛、集市、赛事、成果展等多元形式,全面展现人工智能在基础研究、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深远影响,成功营造了交大校园里处处拥抱AI的文化氛围,为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搭建了深度对话的平台,也为公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感受AI魅力的机会,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未来的无限可能。6月,上海交通大学与深势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AI-X研究院,以“超级科研平台”为载体,推动科研模式从传统单点突破向跨学科、智能化、协同化转型,为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支撑。7月26日,学院联合上海算法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由上海交通大学与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未来发展论坛”,会上发布五项AI重大科研成果,包括科学基座大模型Innovator与科研智能体SciMaster、端侧原生大模型、DeepRare:推理型罕见病智能体诊断系统、MemOS全球首个大模型记忆操作系统,以及Data-centricAI基础设施,这些成果集中展示了上海交通大学在AI底层技术突破方面的进展,以及AI在终端、医疗等领域大规模应用、赋能行业的巨大潜力,在彰显高校科研实力的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

图片11--2024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AI未来发展计划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启动.jpg

2024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AI未来发展计划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启动

【封面图用这个】图片12--2025年4月 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人工智能主题周启动仪式.jpg

2025年4月 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人工智能主题周启动仪式

图片13--2024年10月 上海交大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与投资联盟成立.jpg

2024年10月 上海交大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与投资联盟成立

图片14--2025年2月 AI-X研究院揭牌成立.jpg

2025年2月 AI-X研究院揭牌成立

图片15--2025年8月 上海交通大学与数传集团签署《AI-X研究院合作协议》.png

2025年8月 上海交通大学与数传集团签署《AI-X研究院合作协议》

图片16--2025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学与深势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_副本.png

2025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学与深势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图片17--2025年4月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校友会理事会顺利换届.jpg

2025年4月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校友会理事会顺利换届

四、服务社会,展人工智能时代担当

学院始终聚焦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服务社会,联动多方力量,深化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融合与学科交叉,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学校、区域和社会发展,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彰显时代担当。学院联合凯原法学院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举行“AI法治联合体”战略合作签约暨法治研究、实践、教学“一中心两基地”揭牌仪式,通过党建结对等形式,利用党建资源,成立AI兴趣小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内涵丰富的党建共建活动,逐步实现“优势互补、党员互动、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党建工作新局面,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服务区域法治领域检、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上海市经信委、徐汇区及中国工商银行,深化政银企校协同,聚焦“科技策源、创新创业、产业集聚、要素保障、生态治理”五大方向,强化算力、语料、金融等全方位要素保障体系,为人工智能企业区域发展筑牢根基;深度参与由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颐养智界 创领未来--AI养老创新实践区领航计划”,为服务老龄化社会贡献 AI力量;与各学院开展联建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院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前沿性优势,不断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学校学科交叉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形成更丰富的交叉成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交叉学科群贡献力量。

图片18--2025年6月 共建“一中心两基地”构建“AI法治联合体”.jpg

2025年6月 共建“一中心两基地”构建“AI法治联合体”

图片19--2025年7月 “AI+养老”创新应用平台正式启动.jpg

2025年7月 “AI+养老”创新应用平台正式启动

图片20--2025年5月 徐汇校区各学院联建交流活动.jpg

2025年5月 徐汇校区各学院联建交流活动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的号召,依托教学科研平台持续探索面向青少年的实地科普教学。学院为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中学、拉孜县中学、定日县第二初级中学及上海市日喀则实验学校的藏族中学生代表和老师量身打造的科普教学活动,不仅是一场前沿科技知识的传递,更是沪藏两地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重要实践;学院师生多次走进附属中学、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AI科普课堂活动,以趣味化知识讲解与互动化实践体验为核心,助力中小学生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系统性认知,筑牢科技启蒙教育根基。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动,以科技赋能教育均衡发展,用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持续贡献“交大智慧”与“AI力量”。

图片21--2025年6月 日喀则一市三县藏族学生代表团来院研学交流.png

2025年6月 日喀则一市三县藏族学生代表团来院研学交流

图片22--2025年6月 人工智能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合影.jpg

2025年6月 人工智能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合影

展望未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党委将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图强”为出发点,坚守造福人类的价值导向,延续“立德树人”培育创新英才的初心,让AI教育的火种照亮更多青年成长之路;以“改革”为着力点,突破技术和理论束缚,深化“科创驱动”的产学研融合成果,推动底层技术创新与科研范式重塑;以“人才”为核心支撑点,巩固“引才聚智”的队伍建设成效,打造更具活力的人才梯队,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以扎实成效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