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张江高等研究院: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勇当交叉创新排头兵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关重要论述,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交叉创新策源高地。
——主动对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布局面向未来的交叉研究中心,建设大型仪器设施共享平台,促进产学研加快转化,形成富有张江特色的交叉创新体制机制。
——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践行属地化育人理念,引领学生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助力建设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张江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张江高研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关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服务引领交叉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各项任务。
张江高研院以“中心聚焦到哪里,党组织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党建工作思路,带领全体师生党员积极探索张江特色体制机制,不断凝练重大科学命题方向,建好用好仪器设施共享平台,构建高水平人才梯队,探索属地化学生管理模式,持续开展统战群团工作,建立区域战略合作网,不断推动交叉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具有交大特色、世界一流的交叉创新研究高地而努力奋斗。
2022年11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正式启用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党员大会召开
一、坚持思想铸魂,打造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张江高研院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将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贯穿至张江高研院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严格落实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严格贯彻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持续加强政治引领、队伍建设、制度完善,不断提升张江高研院党委把方向、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
1. 加强理论学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
坚持把理论学习抓实抓细、走深走实,带领全体师生党员凝心聚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叉创新研究高地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张江高研院党委建立了领导班子带头学、党支部集中学、党员自主学的理论学习体系,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自成立以来,张江高研院持续开展富有张江特色的理论学习活动:连续三年开展师生党员骨干培训班,举办专题党课和专题报告,2023年6月,主题教育中央第五十六指导组到访园区全程观摩专题党课;先后前往红旗渠、中国极地中心、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地外出实践教学,深入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把党建和业务、实践深度融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2025年6月,张江高研院“知行汇聚,科创未来”教职工理论学习品牌成功申报学校“铸魂强师·一院一品”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项目。
2023年6月主题教育中央第五十六指导组全程观摩党委书记专题党课
连续三年举办张江高研院党员骨干培训班
张江高研院党委带领师生前往科创实地、红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 提升党支部建设质效,探索“党建+科研”新路径
张江高研院创新党支部设置模式,将支部建在连上,着力打造基层坚强战斗堡垒。党委下设4个教工党支部,5个学生党支部,师生党员共计240人。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带领支部破解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实事求是提升支部建设整体水平。设立双肩挑支部书记选育机制,带头示范党员先锋作用,确保“关键岗位有党员、核心攻关有组织”。持续夯实师生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管理,每季度召开党支部书记例会,深入落实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定期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师生诉求。带领各党支部和校内外单位开展联建共建,打造张江特色党建活动品牌。持续推进党员发展工作,突出在重大科研任务中考察和发展优秀师生入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让党旗在交叉科研一线阵地上高高飘扬。
张江高研院党委组织各党支部和校内外单位开展联建共建活动
3. 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多措并举塑造交叉文化新内涵
传承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多学科交叉平台名片。历时两年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张江展示厅,以图文并茂、多媒体放映以及实物展品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示学校百廿校史、科研成效和张江布局。此外,张江科学园开园启用,吕志和科学园命名揭幕仪式等重大里程碑式活动得到了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三十余家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向导、梁正、洪亮、周涵等科学家先后代表学校受到央视采访、登上新闻联播,充分展现张江高研院扎根张江、潜心科研的昂扬精神面貌。解放日报专题发布《范式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系列报导,新华社追踪张江高研院的最新布局和建设进展,专题发布《国家战略与地方智慧下的科创奇迹》,充分诠释张江高研院在学术研究、人才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可喜成绩,深度解码张江高研院在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所体现的交大担当。
历时两年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张江展示厅
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新华社长文关注报道张江高研院建设成效
张江高研院科学家代表学校登上新闻联播、接受央视采访
二、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交叉创新影响力
张江高研院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持续推进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党建和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交流合作的开展路径,切实将张江高研院党委的“组织势能”转化为交叉创新的“发展动能”。
1. 强化组织保障,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
坚持党管人才,严格执行书记面谈制,把好人才政治思想关。坚持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组建多学科交叉人才队伍。创新设立多学科专家交叉型学术委员会,探索人才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全面加强人才服务保障,积极对接浦东新区政府、浦东国际人才港等,助力人才创新政策落地,全力做好青年科学家的人才发展保障。建好用好吕志和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制订基金办法细则,为人才助力、为科创加速,助力开创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目前园区已汇聚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300余人,其中学科带头人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3人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人入选2024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1人荣获中国第五届“科学探索奖”,3人荣获达摩院“青橙奖”和“最具潜力奖”,5人入选浦东新区“明珠计划领军人才”,1人入选“明珠计划菁英人才”,8人入选2024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4)”榜单,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初具规模。
张江高研院2名青年科学家入选2024“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
2. 构建创新体系,提升交叉研究“新质能”
持续建设具有明确科学任务的交叉研究中心。目前已建成“七中心”,更多中心正加速建设中。同时,面向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教育部依托张江高研院规划成立“面向大健康的变革性技术前沿交叉中心”,着力在“大健康领域”实现有组织的加速突破。在仪器共享方面,张江公共仪器平台于2023年初顺利建成启用,近年来积极服务校内师生、不断拓展周边合作,构建创新协同生态。在学术活动方面,张江高研院党委持续助力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会议、全国前沿交叉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报告等各类重大学术活动落地园区;持续举办吕志和学者沙龙10期,搭建交流平台、碰撞思想火花。近年来园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各类突破性成果累积在国内外知名顶尖期刊共发表署名论文近500篇,其中在《自然》《科学》《细胞》《自然•物理学》《自然•光子学》等顶刊发表署名论文近200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交叉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3年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在张江高研院举行
张江公共仪器平台于2023年3月正式启用
2025年首届“前沿材料与AI创制——张江论坛”在张江高研院举行
张江高研院举办“吕志和学者沙龙”助力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3. 加强协同育人,践行属地化培养“新模式”
张江高研院党委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实施“多重关爱、属地化管理”的创新育人模式。多渠道争取增量资源,与学科所在学院资源叠加、合力并进。在开园初期保障学生顺利搬迁入驻园区,顺利运行后每年组织学生外出社会实践,先后前往井冈山、舟山、大别山、南京、仙居等地实地学习,筑牢精神阵地、拓宽学术视野。持续打造师生交流品牌活动,以ZIAS代‘研’人师生交流坊、师生趣味运动会、迎新活动、毕业活动等为载体,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发展。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启用“江心逸站”,举办心理讲座、急救知识培训,营造温馨包容的心灵港湾,用心用情呵护学生成长成才。
张江高研院举行“江心逸站”揭牌仪式
张江高研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举行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
张江高研院开展各类文娱社交、体育竞技、红色实践等特色学生活动
4. 立足张江聚合力,构建合作交流“新格局”
集聚上海科创中心优势资源,持续建立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合作关系网,主动融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先后与张江集团、浦东人才港、曙光医院等签订党建共建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光源签署材料基因组专用同步辐射线站合作协议,与ACWA Power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联动张江科学城顶尖科研院所和科研头部企业,着力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交叉创新链条。注册设立上海浦东思源前沿交叉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学校与浦东新区协同合作,加快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枢纽。先后接待国家部委、上海市府调研30余次,校内外、社会各界调研百余次,持续凝聚共识,为园区建设汇聚合力。2023年10月,吕志和科学园命名揭幕仪式在张江高研院举行,沪港同心助力交叉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吕志和捐赠协议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
2023年10月17日,吕志和科学园命名揭幕仪式在张江隆重举行
2024年6月14日,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张雨东,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委黄震一行带队专题调研“合成生物科技发展与应用”
2024年9月20日,张江高研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签署共建合作协议
2025年2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带队调研张江高研院
2025年3月7日,张江高研院与ACWA Power签署合作备忘录
三、坚持有组织保障,持续打造更高水平科研环境
张江高研院始终坚持有组织服务保障有组织科研,不断总结提升在实验室安全、物业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倾听师生诉求、解决实际难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持续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努力为师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科研工作环境。
1. 加强安全教育,筑牢实验室安全底线
在实验室安全方面,持续建设适于学科交叉的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稳步推进第二批中心的实验室建设任务,构建“高研院-中心平台-实验团队”三级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每年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组织实验室安全教育讲座、安全培训、安全竞赛等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以及应急演练、急救培训、消防演习等实战训练,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与“底线”思维。组织园区全覆盖式实验室安全检查,定期召开实验室管理例会,排除共性安全隐患,推动安全管理向“主动预防”转变,营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良好氛围,持续筑牢园区实验室安全防线。
张江高研院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
2. 丰富文体活动,打造张江特色“家”文化
充分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增强群团活动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在学校工会和妇委会的指导支持下,建成上海市高校首个覆盖妈咪小屋和宝宝屋两个功能的温馨小屋;组织“一家一品”妇女小家冷泡茶、插花等活动,关心关爱女教职工身心健康。积极组织春节、端午节等特色节日活动,连续三年举办留校师生迎新春活动,组建“张江科创双子星”参加学校及张江龙舟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举办特色美食节、咖啡文化节、师生篮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始终做师生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娘家人。
“蛇舞贺新年 科研绽新彩”张江校区留校师生迎新春活动
‘篮’不住激情,‘研’途共奋进”——2025年张江校区师生篮球赛
3.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打造更高质量的园区管理服务体系
系统规划园区空间布局,历经五年以“绣花功夫”扎实建设成为“硬支撑、软环境”兼备的高品质园区,实现从蓝图到实体的战略性跨越。这里不仅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实验室和会议室,还有随时可坐下交流的共享空间,更有宽敞明亮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完善的师生公寓。在校区管理上,张江高研院坚持为师生群众办实事,持续优化园区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联合张江校区保卫科统筹协调园区物业、食堂、便利店及快递服务中心等多个部门,先后打通警校业务联动、完善食堂菜色、增加校际班车车次等服务需求,日常管理园区属地化师生近八百名,不断丰富师生园区日常生活,致力于成为师生共同的温馨家园和港湾。
张江高研院的发展,是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来“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的精神续写,更是学校在张江构建国家交叉创新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动实践。展望“十五五”,张江高研院党委将带领全体师生党员教职工立足新起点,进一步发挥世界一流大学的组织优势,张江科学城这片科创热土的区位优势,和新型交叉研究机构的后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更大的决心抢抓时代发展机遇,全面推动交叉创新事业持续向更高水平持续跃升,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更加强劲的交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