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媒体与传播学院:铸魂党建谋发展,传扬新声创一流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新闻传播学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居前列;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全覆盖;传播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社科重大项目6项;新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项,其中一等奖1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上海高校智库一类智库等。

——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破立并举探索高校和传媒业界合力育人的新路径,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1本教材入选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学生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并多次在国家级重要赛事中摘金夺银。

——扎实推进人才强院战略。持续吸引和集聚学界、业界优秀人才,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成长生态,激发人才队伍整体活力和创造力,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5人,学院教师获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

——全力构筑科技传播矩阵。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故事,成功夺得2027年世界科技传播大会主办权,使中国首次成为该项大会的举办国。牵头发起并成立“长三角科技传播联盟”;连续3年深度参与上海科技传播大会;承办长三角科技传播院(所)长研讨会。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媒体与传播学院以“交叉型、创新型、国际化”为特色,现有新媒体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2个专业硕士点,新闻传播学、新媒体传播与管理交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了本、硕、博、后贯通,中英文兼备、学专硕完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行的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致力于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回应时代需求,持续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纵深推进人才强院主战略、交叉融合战略、文化提升战略、原始创新战略等,团结动员全院党员和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勇于开拓、深化改革,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

一、党建领航,筑牢发展根基

完善组织体系,发挥思想引领。学院党委强化主体责任,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职责。规范学院党委、党政联席会工作机制与议事决策制度,构建党委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化理论学习。持续打造“初心讲堂”品牌,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校内外专家作专题学习辅导报告。

立足夯基固本,推进提质争先。根据学科发展和师生分布,学院党委优化和调整党支部设置,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压紧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学院以党委为主导,以“五老”为主体,充分结合专业优势,精心谋划、组织“读懂中国”关工委特色品牌活动,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理念,鼓励媒传学子以知促行,通过具象、精彩、丰满的个体人生经历和优秀事迹中了解中国、认知中国、读懂中国。该品牌现已产出10部作品,其中,获教育部关工委最佳微视频4部、最佳短视频1部、最佳征文2篇。

加强队伍建设,持续精心培育。坚持以党建引领育强队伍,在党员精培细育上久久为功,实施“党建+”品牌培育计划,以“精选”为基石,加大发展党员力度;以“优育”为重点,拓宽党员教育广度;以“严管”为核心,提高党员管理精度;以“典型示范”为引领,推动发挥党员担当作为的力度。学院党委积极探索支部建设与系所建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党员教师业务水平;将学生党员教育从入学第一课贯通毕业远航教育,通过“院长第一课”“书记讲党课”等活动,增强学生党员综合素养。退休支部获评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示范党支部。

二、铸魂育人,锻造时代新人

创新党建育人模式。学院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探索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新路径,首推“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和“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面向全校青年学子吹响新闻理想的校园“集结号”,实现文科院系全覆盖、智能传播相关理工院系重点覆盖,通过业界与学界的深入融合,以鲜活的实践经验、前沿的媒体生产技术、生动的新闻报道经验,为党的新闻事业选苗育才;成立“韬奋计划”北京长周期实习临时党支部,构筑学生党建前沿阵地;2024年学员在三大中央媒体实习生中占比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优先匹配重点岗位,共署名发表新闻作品200余篇。

1.开展三期上海交通大学“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png

开展三期上海交通大学“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

2.启动上海交通大学“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jpg

启动上海交通大学“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

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以党建赋能“大思政课”实践课堂,依托自身科研、教学、创意、内容等资源优势,融合学科专业特色,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传承科学家精神,突显交大底色,积极组织“新时代的中国”部校共建国情系列讲座,勉励师生锤炼理想信念,胸怀“国之大者”。师生党员深入红旗渠实地创作的作品《走近红旗渠 勠力新时代》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举办“大渠青梦——红旗渠百大工匠系列版画肖像作品展”,以红色主题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学研用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大思政课”建设路径和传播方法,为师生们带来一堂沉浸式红色主题“大思政课”。

3.组织“新时代的中国”校部共建国情系列讲座.jpg

组织“新时代的中国”部校共建国情系列讲座

彰显党建育人成效。新文科科创育人成效显著,以赛促研,以赛育才,学生先后斩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内外重大赛事奖项,并获评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志愿公益服务,1名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4.媒传学子入选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jpg

媒传学子入选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5.媒传学子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学生成长赛道金奖.jpg

媒传学子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学生成长赛道金奖

三、选树典型,打造一流师资

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持续深刻变化的当下,学院主动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学界与业界、理论与实践、资源与平台的深度结合,优化师资规模和结构。新引进的专任教师多数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并先后邀请到长江韬奋奖、“金话筒”奖得主,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编辑等一批资深媒体人全职加盟,为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高层次人才建设成效突出。学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坚定实施人才强院主战略,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学科发展的引擎和动能,加强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的研判,瞄准科技传播、国际传播等重点发展方向主动规划布局,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5人,国家社科重大/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6人;教师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受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6.媒传教师受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jpg

媒传教师受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教师学术影响持续扩大。1人获评国际传播学会(ICA)B. 奥布里·费雪导师奖(B. Aubrey Fisher Mentorship Award),1人获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1人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获中国书法风云榜“特殊贡献奖”,1人获中国设计产业100强——“十佳设计师”称号,1人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教育良师奖”,1人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7.媒传教师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左4为获奖教师).jpg

媒传教师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左4为获奖教师)

四、交叉创新,传播时代强音

国际传播取得历史性突破。2023年4月,在荷兰举行的国际科技传播学会(Network for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ST)委员大会上,面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竞标团队,学院精心组织策划,生动讲述了中国科技崛起的故事、上海日新月异的科创实践、交大雄厚的学科实力,赢得PCST委员的高度评价,成功夺得2027世界科技传播大会主办权,这也是中国首次成为该项大会的举办国。目前,2027世界科技传播大会已正式交棒上海。交接仪式上,由学院团队主创的2027上海大会宣传片全球首映,通过“传统与创新的交响”“科技与创造的共舞”“多元与包容的和鸣”三大篇章,展现上海的独特魅力与卓越风姿,获得全场好评。

8.学院代表参加2027世界科技传播大会主办权交接仪式.jpg

学院代表在苏格兰参加2027世界科技传播大会主办权交接仪式

科技传播矩阵动力澎湃。学院协助上海市科委举办了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牵头发起并成立“长三角科技传播联盟”。深度参与三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的筹划,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十几家媒体深度报道。承办长三角科技传播院(所)长研讨会,为构建上海市科技传播联动格局、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技传播能力提供了智慧引擎。近5年,学院教师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学术论文、专著、内参、课题等超50项,其中,新近发布的研究成果“全球城市科技传播指数”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近200名学生参与过科技传播方向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相关竞赛、学术会议等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学院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9.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jpg

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构建多维交叉的创新网络。学院聚焦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提升智库专业能力、传播能力、话语能力,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先后入选文旅部首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第三批上海高校智库一类智库,并获文旅部社科研究优秀成果;成立纪录片中心,作品《对话东盟》获第46届美国泰利电视奖两项金奖。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与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主办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全球文化管理学术研讨会、马新观学科体系建设院长论坛和青年学术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承办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中国新闻年鉴》年会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创新研讨会的专题研讨会、基于数据分析的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成果出版工作暨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绩效研究开题研讨会等重要学术活动。组织承办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新时代· 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上海交通大学、“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首次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新民晚报·夜光杯”校园行等业界交流活动。

10.与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签订共建协议.jpg

与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签订共建协议

11.举办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jpg

举办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

12.承办“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上海交通大学.jpg

 承办“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13.承办“新民晚报·夜光杯”校园行活动.jpg

承办“新民晚报·夜光杯”校园行活动

五、融通中外,深化国际化办学品牌

留学生教育特色鲜明。学院开设两个全英文项目,吸引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其中来自欧美国家的生源比例近1/2,国际生数量位居全国新闻院校前列。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双学位项目、交流交换项目合作,持续推进与蒙纳士大学、密苏里大学签署的双学位项目,新签与岭南大学文学院学生交换计划协议等。5年来,留学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成功输送留学生成为人民日报社首批海外雇员。留学生获得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AEJMC)、全美传播学会(NCA)等国际权威学术会议论文奖,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Z世代青年学生讲好上海故事比赛等活动中表现优异,成长为知华友华,传播中国故事的实践者。

国际化品牌产品涌现。为促进在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和民众生活,并培养留学生新媒体传播的创新、创意能力,连续举办四届“我眼中的中国”在华留学生“美丽中国” 短视频大赛,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与世界领先的独立学术出版公司Sage合作,创办全英文国际期刊《新兴媒体:科技、产业和社会》(Emerging Media: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Society),已正式上线六期。主办“新兴媒体论坛(Emerging Media Forum)” 国际传播领域高端学术会议,旨在搭建东西方学术交流的桥梁,推动智能传播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助力中华文化国际表达、上海形象世界推广、全球叙事能力建设,发布中英文版《全球城市形象数字传播研究报告》《全球电竞之都评价报告》等重磅报告。教师项目和作品2次获得上海市“银鸽奖”最佳奖。

14.举办第三届“我眼中的中国”——在华留学生“美丽中国”短视频大赛.jpg

举办第三届“我眼中的中国”——在华留学生“美丽中国”短视频大赛

党旗飘扬,奋楫争先。媒体与传播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交叉融合、改革创新为发展理念,为全球化智媒时代传媒人才的创新培养提供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媒体与传播学院
媒体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