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凯原法学院:凝心铸魂强根基,守正创新谋新篇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学科排名稳步提升。凯原法学院在教育部第五轮法学学科评估中获评 A 类,在软科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中获评 A+。同时跻身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五十,与北大、清华位居泰晤士法学排名中国大陆前三。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获批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上海高校首批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总获奖数居全国第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总计3项成果入选,占全校一半。CSSCI期刊发表数和完成度位居全校文科院系前列。
——育人质量持续提高。首创涉外法治特班。获批全国首批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增2门。国内外高水平法科竞赛中屡创佳绩。2022年-2024年考入中央部委毕业生人数全校第一,连续4年获校就业质量卓越奖(文科唯一)。
——师资队伍水平迈向新台阶。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1人次(14人),近5年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长聘体系人数规模占学院教师总人数54%,全校文科院系位居前列。推出“启原”计划,托举青年教师成长。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胜利召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充分发挥“支部建在学科上”的组织优势,推动党建与学术互促共进。教工第五党支部入选首批上海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交大法学》开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栏”入选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专栏建设”支持计划。
凯原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5人,在校学生1000余名。学院党委现有正式党员400余名,其中教工党员85名(含博后),学生党员300余名。设6个教工党支部、17个学生党支部。凯原法学院领导班子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树牢“四个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根本遵循,以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为行动指引。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同心创业,追求卓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擎旗铸魂,谱写党建发展新篇章
凯原法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和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胜利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积极配合校内宣传文化思想工作专项巡视并严格落实整改。
2021年7月,凯原法学院召开第二次党代会
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扣国家发展方针,统领教学科研工作,确保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出台《凯原法学院关于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教学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持续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系列学术活动“名家讲坛”26期;发挥《交大法学》阵地作用,推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及践行研究”专题栏目,入选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专栏建设”支持计划。
连续举办26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暨“名家讲坛”
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并由学院党委书记主讲第一课;建成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文化长廊,申报建设交大法学史及法治精神文化空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院书记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第一课
建成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文化长廊
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
教工党支部围绕特色亮点积极开展“走出去”主题党日活动,与政法机关、头部企业、知名律所等多类型单位联学共建,切实促进党建资源共享与信息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新格局,推动学院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教工第五党支部入选上海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教工第一党支部荣获学校2023年“十佳优秀主题党日活动案例”,支部书记杨力在第二届“党课开讲啦”党支部书记微党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教工党支部积极开展“走出去”主题党日活动,打造“一支部一特色”
德才兼备,厚植家国情怀
凯原法学院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在新生灌浆期开展“学院党委书记第一课”,书记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第一课、在班主任见面会进行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学子入党热情高涨,2024级本科新生入党申请比例达82%,创历史新高,远超学校均值。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国防教育、征兵宣讲和军训带训,彰显青年担当。坚持学生党支部与人才培养协同联动,以“凯原小豸”公众号为主要载体,联动学院系列公众号,打造网络思政矩阵,作为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平台。
开展“学院党委书记第一课”“毕业生远航教育”
努力培养德发兼修的高水平法治英才。2024年获批全国首批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依托首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首创“涉外法治特班”。积极参与学校招生工作,连续三年获评“招生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4年举办卓越法律人夏令营,吸引优质生源。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一流课程1门。法学院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教材近30本,出版马工程教材配套“案例百选”系列教材7本,出版“新文科 · 交大法学创新”系列教材3本,获上海交大优秀教材一等奖1本,二等奖1本。
凯原法学院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竞赛育人工作,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法科竞赛并屡创佳绩。近年来获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全国总积分第一、全球50强,国际体育模拟仲裁竞赛全球初赛总积分第一、全球决赛八强,“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冠军,法兰克福国际投资模拟仲裁贸仲中国(内地)预选赛冠军,中国WTO模拟法庭比赛冠军,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等20余个全国一等奖及以上学科竞赛荣誉。
凯原学子在国内外高水平法科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与最高法、最高检、上海各级法院、检察院等实务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向重点单位输送实习生、开展社会实践和走访交流聘请百余名实务大咖担任实务专家,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凯原青志队连续十多年赴云南大理等地开展“法”芽普法支教,推动普法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学生公益组织屡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校十佳公益组织等荣誉。张晨怡、苏妍两位同学将自己各类奖学金共计5万元倾囊捐出,设立“毓琇奖学金”,用于奖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玉湖初级中学经济困难、表现突出的学生。凯原法学院团委获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五四红旗团委”,多个学生基层团支部获上海高校活力团支部等荣誉。
杨振斌书记与“法”芽社会实践团成员代表亲切交谈
2024年8月,凯原法学院学子赴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社会实践
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和行业情怀。近5年有超过200名毕业生赴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财政部、外交部等国家党政机关、立法、司法机关就业,高水平学术就业36人,学院选调生人数位居全校第一,也是全校唯一连续4年获就业质量卓越奖的文科院系。每年本科毕业学子前往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深造。2024年,学院本科生继续深造比例达83.1%,创历史新高。彭诚信、王先林教授获就业引导名师。自2012年学校开展“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TOP1%)评选活动以来,我院已十三次获得此项殊荣。
学院就业引导成效卓越
党管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32人,讲师、助理教授10人。全部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7%。具有海外经历的占86%,师资国际化水平居国内法科院校前列。师资队伍涵盖教育部社科委员1人,文科资深教授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4人(21人次),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万人计划哲社领军3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青年长江学者5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其他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获得者近百人次。
坚持党管人才,学院党委在人才规划中谋篇布局,发挥党组织“伯乐”作用,为人才支撑把好政治方向。把“人才引进”作为学院一把手工程,院长书记亲自挂帅、人事口与教研部密切联动,各部门积极配合目标一致。连续五次举办凯原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累计吸引了数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参会;率团出访牛津、剑桥等名校,向海外顶尖高校博士生宣传学校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连续5年举办凯原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坚持引育并举,学院党委推出“启原”计划,协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职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增强青年教师对学院的归属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为每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资深教授,对青年教师的发展给予指导;该计划还强调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学术伦理和学术修养。“启原”计划通过专题辅导、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协助提升科研、教学及导学育人能力,托举青年教师成长为“大先生”。过去5年,凯原法学院青年教师15人次分别入选各类人才计划。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启原”计划
5年来,学院共有19位老师荣获学校“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管理服务奖”。
2021-2025年,学院19位教师喜获“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管理服务奖”
融通聚合,支撑国家战略所需
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要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发表CSSCI、SSCI论文700余篇,CSSCI期刊发表数和完成度位居全校文科院系前列,C刊和法学“三大刊”发文数均位列华五第一。出版各类著作100余部。王先林教授著作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获奖数居全国第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院总计3项成果入选。2本著作入选“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紧密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设置以承担重大任务为基础的交叉研究平台和智库基地,立足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成效显著。2021年6月,学院与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合作共建交大首个文科实验室——智慧司法实验室。积极回应数字中国数字法治建设需要,设立“数字法学”二级学科,推动“AI+法学”课程建设,开办两个AI+微专业。学院先后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检察院、上海市司法局以及各地各级地方法院和检察院等法律实务部门,诸多著名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机构,一些知名企业等上百家单位建立并保持着长期良性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合作协议60余份。
最高人民法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共建
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共建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
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并于2022年获批上海高校首批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23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培育基地。秉持国际化教育理念,与全球近70所顶尖学府,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涵盖学生互换、科研协作及学术交流等多个领域。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设立了实践基地,并与英国杜伦大学共同设立了涉外法治人才海外教育培养基地。
访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耶鲁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
凝心聚力,构建学院发展良好生态
校院领导多次走访看望廖凯原校董以及北京、贵州、四川等各地校友,聚人聚心,不断扩大学院发展“朋友圈”。小额捐赠与大额捐赠协同发展,呈现饮水思源,人人关爱母院的良好氛围,“十四五”期间社会捐赠超额完成任务。举办学院校友会2024年会暨“凯原校友之夜”、校友专场观影等活动。在128周年校庆杯校友足球邀请赛中我院校友队斩获冠军,展现了学院良好的凝聚力和形象。
提前并超额完成十四五捐赠目标
凯原法学院校友会2024年年会暨“凯原校友之夜”成功举办
学院党委以凯原家文化建设为平台,以人为本,表达关怀暖人心。节日期间走访慰问退休教师,关心健康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支部调研、谈心谈话、座谈会、走访慰问,广泛征求意见,帮助教职工解决,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专项整治办公空间不足问题,新进教师、博士后办公工作环境焕新,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积极组织非遗文化体验、特展参观、踏青、体育类等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定期在法学楼教工小家举办“原·聚沙龙”,提供教职工互动交流平台。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思源·校庆杯”校友足球邀请赛
丰富的教工业余生活
学院党委将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精神为法学研究和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以学校“十五五”规划、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130周年校庆等中心工作为契机,持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定力和能力,全面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法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