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十年探路立潮头,创新领航再出发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2015年,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以下简称“文创学院”)正式成立,始终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需求,秉持“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培养特色,以培育具有“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领袖人才为使命,率先构建“艺术+科技+管理”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以课程创新为引擎,以产教融合为路径,给出了一张充满范式创新的文创育才“破题”答卷。
建院十年以来,文创学院紧扣时代脉搏,前瞻布局学科,预判行业变革,通过动态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全球顶尖资源、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为国家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产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为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站在新的起点上,文创学院将继续秉持教育初心,以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奋斗姿态,锚定“十五五”发展新目标,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竞争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交大智慧与交大力量,续写交大文创人的时代华章。
文创学院十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典礼上学生演绎院史舞台剧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 培根铸魂育新人
文创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定位,将政治建设贯穿办学治院全过程。通过创新组织体系、强化先锋引领、深化实践育人,学院构建起“党建+专业+实践”三维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党建引领、五育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全面赋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
筑牢堡垒,创新组织强根基。学院党委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牵引,构建科学高效的党建工作体系。截至2025年6月,共有党员83名(含预备党员5名),其中教职工党员31名、学生党员52名,形成党委领导班子对口联系支部、党委副书记兼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的“头雁”机制。2024年实施学生党支部纵向改革,打破年级界限,以专业为纽带建立“传帮带”梯队培养模式,配套党员考核方案、支委交流制度,推动党建与生涯发展深度融合。强化“第二课堂”育人新模式,学院连年荣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重点立项,截至2025年6月,共13个项目,近50名师生获校级奖项荣誉,实践育人成效显著。
先锋领航,立德树人显成效。强化“四个意识”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院长张伟民获“上海市育才奖”,多名党员荣获校级“教书育人奖”“管理服务奖”及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学院党委注重将党性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近年来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人数大幅上升,近20人考取中央及省市选调生,包括外交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等关键岗位;党团凝聚力不断提升,学院团委获“五四特色团委”称号,团支部曾多次荣获校主题团日活动评比一、二等奖,“团改金项目”二等奖,“班团集体建设奖”二等奖等。
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促跃升。学院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党建引领-学科突破-人才提质”的良性生态。完善师资评聘体系,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通过把支部建在学科链上、把党课开在实践一线,成功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文创学院党建引领全员育人成果丰硕
二、十年砥砺铸辉煌,创新引领再出发
站在十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文创学院用“创新不止步”的执着精神,书写了“跨界融合”的精彩篇章。从2015年创院伊始的“一张白纸绘蓝图”,到如今成为海内外文创教育的“标杆旗帜”,文创学院以敢为人先和追求卓越的执着信念,从90年代的“公共事业管理”,到数字时代的“数字文创与管理”,实现了交大在文创育才路上的新时代转换,也实现了文创人才培养从“探索”到“领跑”的过渡。
(一)联动全球,构筑全球文创教育新格局
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文创学院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国际双硕士学位项目建设,近80%的毕业生拥有海外求学、交换或实习经历。截至今年6月,已有176 名学生获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双学位。124人次获马歇尔商学院院长奖(Dean’s List),获奖比例高达74.36%,远超当地学生比例。84名学生赴海外著名高校进行非学位交流交换,拓宽国际视野,传播中国文化。与法国凯致商学院合作的在职MBA项目已培养近1500名学员,2023年该项目位列《金融时报》全球EMBA百强第18位。2020年以来,12名学子先后赴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实习,足迹遍布亚、欧、南美三大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交大学子的青春风采。
文创学子在国际舞台携手贡献青年智慧
国际科研交流与合作成效凸显,国际学术话语权不断攀升。自2018年起,文创学院已连续举办七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累计与会人数达5000余人次,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性顶尖学术盛会,该会议于2022年荣获“银鸽奖”,标志着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成就。2020年起,学院联合南加州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发起成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会,已成功资助三期30个跨国研究项目,汇集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等名校学者,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中英文著作10余本、资政建议多次获相关部委机关批示,进一步孵化省部级以上课题3个。学会相关项目获CGTN等国际媒体深度报道,已成为学院重要的国际学术品牌。2019年首创的“全球文创学院院长论坛”已吸引60余位海内外一流院校的院长参与,搭建顶层交流对话平台,为未来文创教育建言献策,显著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第七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
多元领域拓交流,深度合作促传播。文创学院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特色,在数字创意、艺术设计、音乐文化等多个领域打造高质量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多个项目荣获上海市国际传播领域最高奖项“银鸽奖”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扶持项目。2024年,文创学院主办的《未来·观——中英青年数字创意文化交流与国际展览》在伦敦成功举办,以创意赋能助力中国数字文化出海,活动反响热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馆书面致谢;2025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下,由学院主办的《COINect》中英造币文化交流主题特展登陆伦敦,以钱币为载体讲述中英文化交流故事,获《泰晤士报》《China Daily》等国内外主流外文媒体专题报道。此外,学院长期承办“汇创青春”国际大学生文创赛事、Art Valley艺术创意谷、国际电子音乐大赛等国际化品牌活动,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国际文化创意交流平台。项目深度对接上海乃至国际文化资源,为提升上海城市形象、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扩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贡献了交大人的智慧与力量。
《COINect》中英造币文化交流主题特展活动获《泰晤士报》报道
(二)学科交叉创新,探索中国文创交叉学科发展的新范式
数字文创与管理:为中国文创交叉学科发展提供实践样本和路径。2022年7月,文创学院获批成立全国高校首个“数字文创与管理”交叉硕士学位点,系统构建“策展与数字文博”“影视与数字媒体”“数字音乐与管理”“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数字传播与品牌管理”五大方向立体化教学体系,该专业的设立不仅开创了文创领域人才培养新模式,也为推动全国文创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位点已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团队在人工智能、影视创作、虚拟制作等领域表现突出,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包括2024年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生成式AI专项赛”一等奖、2024年全国大学生48小时虚拟制作大赛优秀作品奖、微电影作品《海潮涌起时》成功入围第二十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充分展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成效。
特色课程聚焦实践导向,构建交叉育人创新平台。文创学院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创意实践、影视创作等多元领域的交叉课程体系,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链条。《创意、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设置雕塑艺术、游戏开发、虚拟内容创制等10余个模块,邀请国际艺术家联合授课,累计举办8次课程成果展。2024年,该课程顺利完成上海交大“双一流”研究生课程建设结项。《人工智能装置艺术》等AI系列课程,通过主题展呈现人机共创成果;《策展实践I》课程打造《天地交通》数字展览;《电影创作与实践I》产出《海潮涌起时》等国际影展入围作品……学院全面强化学生跨界整合与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展览策划、作品创作、项目实践等环节,系统构建“教学-创作-展示”的创新培养闭环。
“数字文创与管理”专业学生在交大校园进行AI数字策展
聚焦交大优势学科,打造文理交叉新文科实验室集群。学院设有智能音乐与影视音效实验中心、4D电影艺术和科技实验室、影视后期全媒体实验中心、智能影视前沿技术研究中心、CG创意与科技实验室新文科实验室集群。其中,智能音乐与影视音效实验中心与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合作设立高校首家Audio Vivid菁彩声混音培训认证中心,成为国内高校首家获得杜比全景声家庭制作认证的混音棚及唯一获得 Audio Vivid全景声制作认证的实验室。2024年,学院受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建设文旅元宇宙技术创新中心,不断完善学院的新文科实验室集群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与文化创新的强力支撑。结合数字文创与管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聚焦集“前沿技术研发、落地创新应用,培育数字文管人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平台。
构建“一奖、一会、一基金”科研激励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学院承担科研项目总经费超5000万元,人均245万元,包括非遗数字传播研究、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自科基金8项。创办的英文期刊《Telematics & Informatics Reports》2024年进入ESCI检索,影响因子4.7,2025年跻身Q1分区;即将创刊的中文期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致力打造文化产业领域学术名片。通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会资助30个跨国项目,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部;举办4届“青年空间”工作坊吸引2000余名学者参与;3届“学术启明星”计划助力学生赴清华大学等海内外一流高等院校深造。累计发表论文472篇,含CSSCI95篇、SSCI84篇,出版专著29部,推出首部《中国非遗数字传播研究报告》、国内首套《文创丛书》等系列标志性成果,持续推动文创领域学术创新与学科发展。
(三)深度融合,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新生态
文创学院深入洞察产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双向赋能。学院聘请近50余位文创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产业导师,与来自管理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等院系的学术导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师资队伍中包括多位国家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涵盖传播、管理、策展等多元领域的专业化教学团队。《文创产业调研》累计组织学生走访迪士尼、米哈游、腾讯等100余家知名文创企业。学院与德必集团联合设立的“ICCI-德必产教融通创基金”,至今已资助50余个学生创业项目,实现文创教育“产教共创”模式的良性循环。
在此培养模式下,学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毕业生连续7年保持100%就业率,就业质量显著提升。通过“研途说”就业分享、“云端文创谈”行业讲座等形式,累计举办近60场活动,参与学生达5000余人次。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多元,其中网络文化占57.15%,动漫游戏23.5%,影视、创意设计等领域占比均衡,充分彰显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显著成效。
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学院与故宫博物院、敦煌市人民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聚焦文创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特色IP开发等文博数字化项目,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2025年3月,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与敦煌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文创学院立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品牌项目为纽带,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文创教育生态体系。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学院连续7年精耕高管教育领域,打造20余期精品课程,累计培育近千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2024年,IP课程获颁首批“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度非学历教育品牌项目”。创新推出的“创见未来”私董会已成功举办50余期,汇聚600余位行业精英,搭建起政企对话的高端平台。深度对接地方需求,为山西、成都等文旅重镇量身定制培训体系,赋能区域文化产业升级。
在国际舞台方面,学院携手美国电影协会共同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系列活动——“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及电影大师班。八年来,这一文化盛事累计吸引全球5000余名行业领袖参与,46期大师课培养1500余名高端电影人才,不仅成为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更在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国际对话等方面持续彰显中国文创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品牌项目通过系统化布局和专业化运作,形成了覆盖人才培养、产业服务、国际交流的全链条生态,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能。
三、擘画未来新图景,以创新教育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作为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与经济的复合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如今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繁荣的重要引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向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创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己任,持续深化“科技+文化+创意”的交叉融合创新。面向未来,学院将重点布局数字文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元宇宙内容创作等前沿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创教育高地,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文创人才,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持续贡献交大智慧和文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