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体育系:赓续体育育人初心,勇担强国建设重任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积极构建“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精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格局。近年来,校内每年举办百余项近2000场各类体育赛事,吸引参与师生超过 10 万人次,“爱交大,爱运动”成为交大人的体育文化认同和行动自觉。
——进一步完善体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交大人在国内外赛场上摘金夺银,为校争光。与上海市体育局积极构建优秀运动队联办工作机制,被授予上海市优秀运动队联办单位。
——建设运动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凝练学科特色,瞄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探索运动科学前沿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体育系党委始终坚持“以体育人”的工作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体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具有交大特色的“五育融合”体育育人新模式,团结带领全系党员和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推动党建工作与体育系各项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体育育人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顶层谋划赋能全局发展
发挥政治引领,夯实党建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2025年6月,体育系党委完成新一届党委换届选举党员大会,全体党员在新一届党委领导下,锚定一流大学一流体育育人平台建设目标,奋力书写交大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体育系党委召开党员大会
持续强化党的理论武装。系领导班子充分发挥领学促学示范带动作用,以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个人自学相结合方式,深入开展学习研讨。通过专家辅导报告、红色教育实践学习等形式,创新学习载体,强化理论学习质量。组织开展“踔厉奋发新时代,凝心铸魂向复兴”、“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师生知识竞赛。师生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教研室联组学习等形式,持续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进课堂,确保学习成效入脑入心。
组织教职工赴红旗渠学习
加强顶层统筹谋划,压实基层党建责任链条。近年来,发展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党员3人,在职党员教职工比例达65%,学生党员比例为34.2%。坚持党建赋能发展理念,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小球教研室党支部与兴业银行第二十党支部在“红色特色”支行-兴业银行淮海支行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大球教研室党支部与瑞金医院高血压支部为师生健康共谋合作路径,加强党建互促互进。
深化人才引育,汇聚发展合力。引进6名长聘体系优秀人才、2名运动健将,赋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签署《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与洱源县教育体育局帮扶合作协议》,多次组织师生赴洱源开展“冠军进洱源”体育帮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冠军进榕江”强体励志帮扶行动计划等。强化学思践悟,引领教师开展思政教学科研。《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评价研究》课题荣获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成果三等奖,《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融合创新建设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时代新青年——“冠军说”思政教育微课堂实践项目》获学校“大思政课”精品项目培育,《射艺》思政课程项目获评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
系师生党员联合开展体育帮扶社会实践活动
落实立德树人,探索体教融合全新模式
发挥课堂主渠道,构筑交大特色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坚持“健康第一”理念,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持续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注重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推动交大特色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每年为本科生开设体育课程近700门,覆盖学生近2万人次。聚焦“体育育人增值”目标,实施2个“1+X”课程模式。新开室内高尔夫、击剑、射箭、激光射击、自行车、匹克球、旱地冰球(软式曲棍球)、飞盘等课程。强化游泳教学,多措并举确保落实“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游泳技能”。围绕学生体质提升,注重分类指导,“课内+课外”整体设计推进,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精准分析学生体育课程、体育成绩、体质测试、场馆预约等数据,给出AI锻炼建议,创新推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举措,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幸福生活。
新开《射箭》《攀岩》《激光射击》《击剑》《高尔夫》《匹克球》《软式曲棍球》《自行车》等课程
加强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完善督导看课、听课、巡课等运行机制。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与训练技能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扎实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生命安全与救援—运动损伤防范与户外活动安全》荣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瑜伽与健康》荣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老一代教育家体育精神文化传承》获推教育部体育学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字化视频转化示范课程,《Improving Immunity Based on Traditional Eastern Exercises》课程获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优秀课程。《大学体育内涵式高质量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健康体适能》获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价值引领,体教融合,协同联动:新时代高校优秀运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2024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数智赋能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25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数字赋能,体医融合:“教、科、服、传”四位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获2025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王会儒教授团队课程获评2023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优秀课程
面向人人,全方位创新开展校园群众体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以体育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构筑交大特色的“勤练-常赛”体系,蓬勃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赛事活动。积极推动恢复完善老交大“校办、系办、民办”的校园群体活动组织体系,多渠道打造校园品牌赛事,完善以学院、班级为单位的挑战赛机制,构筑比学赶帮超的体育氛围。积极强化体育教师责任,体育课指导督促向课外延伸贯通。每年举办校园赛事100余项,比赛2000余场次,举办“希望杯”、“体总杯”、“五一长跑”、“一二九长跑”等校园系列体育赛事,多形式开展新生体育文化节、新生班级运动会、新生杯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
2025 年五一长跑节活动暨春季学生田径运动会长跑比赛
研究生新生龙舟赛暨水上运动嘉年华
新生体育文化节
2024年,积极践行“全年、全面、全员”的办赛理念,成功举办第50届校运会,将校园体育工作融入到学校发展和师生健康的大事业中。通过校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暨师生文体活动展演,将校运会打造成集中展现校园体育文化与师生运动风采的嘉年华、大舞台。组织“50届、50人”体育达人评选、塑造学生身边的校园运动明星,进一步弘扬交大“强国强身、崇尚文化、注重体育、健康向上”的优良传统。加强体育协会社团分级分类管理和指导工作,不断推动日常群体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支持成立滑雪协会、健美操协会、击剑协会、高尔夫球协会等新兴体育协会社团,支持学校机关部处及院系面向不同群体的多元化体育运动需求,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活动师生范围,全力营造浓厚的“爱交大、爱运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第50届校运会开幕式
以高水平竞技引领校园体育生态,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坚持“品学训”兼优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努力推动学生运动员学业成绩和训练水平共同进步。近五年,高水平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极大提升学校美誉度。15位交大人为国出征东京奥运会斩获6金3银2铜;杭州第31届亚洲运动会交大人斩获28金、8银、5铜,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累计获得16枚金牌;23位交大人出征巴黎奥运会斩获6金5银3铜。校高水平运动队出征全国各单项赛事,获得250余枚奖牌。2021年交大学生代表团代表上海市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勇夺35金13银8铜,以金牌数第一、奖牌数第一、总分第一的傲人战绩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稳居第一。2023年校多支代表队代表上海市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斩获19金18银10铜,获上海代表团唯一突出贡献特等奖。由非体育专业学生组成的“阳光”体育代表队建设成效显现,在篮球、排球、足球等影响力较大的项目上持续保持上海滩领先地位。近五年,学校阳光队在上海市各项比赛中共获得298枚奖牌,其中金牌129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31枚奖牌,其中3枚金牌。交大学子奋力拼搏的身影在赛场上闪耀,持续激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动力。
第27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高水平男女篮双双闯入全国四强
校阳光男女篮双双斩获2024-2025学年上海市大学生篮球杯赛冠军
校阳光男女排斩获2025年上海市大学生排球杯赛双冠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上,游泳依旧保持传统优势,在全国比赛中保持领先地位。篮球项目取得新突破,2025赛季男女篮双双进入全国四强,均创造全国比赛最佳战绩,以篮球项目的影响力提升全体师生的凝聚力。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等项目依旧保持良好成绩,助力学校美誉度提升。近年来,积极探索跨区域体教融合新实践,与上海市体育局积极构建优秀运动队联办机制,与徐汇区体育局签署合作协议,和重庆女篮合作共建女子篮球队,力争打造新时代体教融合新范式。注重高水平运动队思想引领与多元发展,提升学生价值追求,推动全面成长成才。
运动训练专业首届本科生入学
上海市优秀运动队联办单位揭牌
奥运冠军回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以高水平项目交流为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添砖加瓦。校男女篮在五星国际名校篮球挑战赛中双双战胜纽约大学男女篮。相关报道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取得良好示范效应。高水平男子篮球队赴吉隆坡参加2024年马来西亚国际篮球邀请赛,以5战全胜的骄人战绩荣获冠军,为我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竞技体育交流与合作拓展了新路径。高水平赛艇队刘睿琦同学获得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冠军,成功捧起皇家公主挑战杯,成为该赛事1839年举办至今获得该项目冠军的唯一中国选手。
五星国际名校篮球挑战赛,我校男女篮双双战胜纽约大学男女篮
聚焦学科前沿,构建育研一体良性生态
注重“体育+”交叉科研平台建设,更大力度抓好学科内涵建设。建设全国首个运动科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以更深度的学科交叉、更复合的人才培养、更赋能的科技创新、更广泛的社会服务,服务前沿国家战略。坚持“高水平、国际化、小而精、服务型”建设思路,以平台建设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国家体育总局射箭重点实验室”建设,解决国家射箭队在备战过程中的技术和难点问题。完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新一轮认定、评估和建设工作。完成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培训中心申报并获批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完成首届本科生招生入学,体育学和体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硕士研究生学术就业比例稳步提升。
获批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培训中心
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
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举办“‘运动转化生理学与医学’国际研讨会”和各类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最新学术前沿进展。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40余项,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获首批全国优秀体育科普作品奖1项。近五年,在《Nature》子刊、《PNAS》、《体育科学》等SCI、CSSCI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00余篇,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贡献交大智慧和力量。组织申报各类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其中,获评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项,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项目2项,上海市浦江人才奖励计划3项,上海市白玉兰青年人才计划1项。
举办运动转化生理学与医学国际研讨会
建设智慧射箭系统助力国家队竞技水平提升
智慧赋能管理,创新驱动社会服务升级
深化管理服务与信息化提升,助力“一流大学一流体育”声誉提升。推动体育场馆建设和功能拓展,推进户外高尔夫、攀岩等教学与锻炼体育场地建设,加快推动东区体育馆立项和风雨场地改建。做好“场馆预约平台”日常使用和维护,完成胡法光体育场、南区体育场、东转篮排球等场地翻修,有效保障场馆服务育人质量提升。
新建攀岩场地和焕然一新的南区体育场
注重运用AI赋能,提升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2025年开始,全面加强体育智慧场地建设,启用智能体测设备用于长跑、50米、立定跳远等项目测试,为每位测试学生生成视频档案、AI运动技术诊断,有效提升测试效率。通过AI赋能人才培养,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和运动领域的创新与应用,着力打造未来体育教育新范式,建构全方位体育育人新生态,助力体育育人水平和管理服务效能提升。
发挥体育学科特色优势,以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拳操教研室党支部与长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携手开展科学运动指导,服务社区居民科学健身,为社区群众体育、科学健身开展贡献交大力量。举办全国高等学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提高学校在本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引导组织教职工利用休息时间参与校园体育赛事、群体活动等工作,在CUBAL全国男篮八强赛等校园赛事活动中,全系教职工积极参与赛事组织和保障,党员教职工带头参与,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进一步提升“爱交大、爱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认同感。
教职工党支部开展社区服务主题党日活动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体育系党委将继续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锚定一流大学一流体育育人平台建设目标,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创新激发活力,以实干铸就辉煌,奋力书写交大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作出交大体育人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