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李政道研究所:秉“天问”之志,解宇宙之谜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在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批示精神引领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李政道研究所党委积极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强大动能。获批“暗物质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步快速推进PandaX、海铃计划、JUST光谱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近五年来,发表包括12篇Nature、Science正刊在内的高水平论文460余篇,获批包括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在内的2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多项成果入选国内外重大科学进展,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汇聚五大洲17国130余位科研人员。首席科学家Frank Wilczek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贾金锋、丁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丁洪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88人次入选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才计划。入选首批物理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全国仅3家单位),博士生学术就业率达85.7%。

——搭建全球基础研究机构联盟,与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牛津大学物理系、香港大学量子研究院等签署合作备忘录。年均接待访问学者250余人次,组织各类学术活动200余场,打造“李政道大师讲坛”“李政道讲座”等品牌学术活动,凝练“天问”科学精神,绘制600米宇宙史诗“天问”长卷,出版《天问》科普书籍。

李政道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李所”)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以及对李所的两次重要批示精神,转化为驱动前沿基础研究的强大动能。充分发挥李所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模式创新,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2016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国家部委与上海市的支持下,李所在上海交大正式成立。遵循李政道先生的建言,李所聚焦物理与天文前沿科学研究,“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历练祖国自己的顶尖学者”。2021年底,李所大楼在张江科学城落成并投入使用。李强、陈吉宁、怀进鹏等领导同志来所调研,对李所的建设与发展给予殷切期望。

1-2022年2月,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李强调研李政道研究所.jpg

2022年2月,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李强调研李政道研究所

2-2023年3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调研李政道研究所.jpg

2023年3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调研李政道研究所

3-2024年1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李政道研究所.png

2024年1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李政道研究所

一、强化政治引领,以高水平党建服务高质量科研

“十四五”期间,李所党组织完成了从直属党支部、党总支到党委的建设升级。李所党委现有党支部4个:天文与天体物理党支部、粒子与核物理党支部、凝聚态物理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共有党员122人。

筑牢思想根基,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党的主题学习教育,五年来累计开展理论学习110次、专题党课40余场;赴北京、重庆、南京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研修;通过全所大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工作例会、所长第一课、书记党课等形式引导师生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意识,牢记科研报国使命。

强化组织保障,着力夯实党组织战斗堡垒。积极探索“党建+科研”深度融合机制,与张江镇、SMG融媒体中心、张江集团、上海天文馆、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晨光文具、中国银行上海市徐汇支行等单位党组织签约共建。推进“一支部一特色”建设,结合学科特点打造党建品牌,研究生党支部获2024年学生党支部“共行计划”优秀项目,粒子与核物理党支部获校优秀主题党日活动案例“优秀案例”。

微信图片_20250919105053_25_245.png

2024年12月,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大飞机创新谷党支部举行共建签约仪式

5-2025年7月,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徐汇支行举行党建共建活动.jpg

2025年7月,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徐汇支行举行党建共建活动

广泛凝聚共识,积极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探索并形成了一套“体现中国特色、借鉴国际惯例、坚持科学为本”的运行机制。组建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和国内战略规划委员会,为李所的战略规划、科研布局、人才引育等提供高水平、前瞻性的指导。持续增进文化共识,组织中外师生共同漫步百年外滩、行走历史街区、探访李政道先生故居;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云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为各类主题讲座活动提供双语服务,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型科研人才。

6-2021年7月,开展 “行走的党课”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百年.jpg

2021年7月,开展“行走的党课”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百年

二、深耕科学前沿,以大科学研究范式深化有组织科研

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党组织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把方向、谋大局、促落实的核心作用,统筹资源、凝聚合力,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执行力。

齐头并进,全力推进专用大科学装置群建设。同步建设两大实验平台和三大前进观测基地,构建李所科研版图。在张江大本营,实验室天体物理实验平台、拓扑材料研究实验平台的建设全速推进。深地方面,完成四川锦屏山下2400米的PandaX暗物质与中微子4吨级探测装置的升级,启动国际大科学计划PandaX-xT;深海方面,验证了海南3500米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的关键技术;深空方面,启动青海冷湖4300米海拔JUST光谱望远镜及其配套工程建设,拟于2027年初作为国内领先的通用型光谱望远镜投入运行。

7-位于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B2实验厅的 PandaX-4T实验.jpg

位于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B2实验厅的 PandaX-4T实验

8-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jpg

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


9-2025年4月,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在青海冷湖启动建设.jpg

2025年4月,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在青海冷湖启动建设

协同攻坚,扎实构建科研基地平台矩阵。获批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建设拓扑量子计算基础科学问题的全球研究高地。获批新建暗物质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填补学科空白。获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铁马”平台,为新型超导材料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筑牢根基。

10-2025年5月,暗物质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jpg

2025年5月,暗物质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策源发力,树立国际前沿科研新标杆。深化有组织科研,理论与实验协同攻关。牵头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2024年度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亿元大关。五年来,在Nature,Science,PRL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60余篇。贾金锋、郑浩团队首次实验证实超导态分段费米面,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PandaX团队的《液氙暗物质探测研究》项目,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液氙暗物质探测器达到里程碑式的灵敏度,作为唯一中国成果入选2024美国物理学会十大“年度亮点”。

三、汇聚全球英才,以“人才强所”战略支撑创新引擎

深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所”战略,将人才引进与科学目标、研究范式紧密结合,对标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加速引进学术大师与领军人才,吸引全世界同年龄段前5%的优秀青年学者,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靶向引智聚才,构建全球智慧强磁场。成立由世界级顶尖科学家组成的专家人才遴选委员会,连续五年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已汇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133人。近五年来,新增讲席教授2人、长聘教授1人、长聘教轨副教授19人、研究员系列9人、工程师系列9人。新进长聘体系教师100%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19项。

11-2023年5月,李所科学家亮相上海科技节的百米科学红毯.jpg

2023年5月,李所科学家亮相上海科技节的百米科学红毯

优化育用机制,涵养高质量人才成长沃土。Frank Wilczek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贾金锋、丁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并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奖和“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贾金锋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景益鹏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赖东获德克∙布劳威尔天文动力学成就奖。刘江来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入选“新基石研究员”。Michael Ramsey-Musolf获赫尔曼·费什巴赫理论核物理奖。张杰获“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及第四届“杰出教学奖”。此外,通过提供外科研启动经费和国际联合培养,博士后培养成效显著,94%的出站博士后进入高校及科研机构并成长为骨干。

提升服务能级,打造全球人才服务高地。为中青年科研人员配备资深导师和辅导专家,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培育。重视外籍学者的融入体验,通过组织中文语言学习、跨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促进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快速适应本土科研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子女教育等系统性配套服务,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四、深化立德树人,以一流培养体系夯实人才根基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政治引导,切实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为新时代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探索新途。

铸魂育人,厚植科研报国使命。所长张杰院士亲授“新生第一课”;组织学生赴校史文博馆、李政道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沉浸式参观;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团中央旧址、李政道先生故居,开发“沉浸式党课团课”,引领青年学子做“科学薪火”的传递者和李所精神与信念的践行者。

对标一流,打造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入选首批“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全国仅三家单位)。举办“极大与极小”国际暑期学校、招生夏令营等系列活动,持续汇聚优质生源,实现国际本科直博生招生“零的突破”。制定“李政道博士生荣誉体系”培养方案,系统推进荣誉课程建设,遴选和培育104名“李政道博士生”,构建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范式。

12-2025年6月,首批李政道博士生(部分)毕业合影.jpg

2025年6月,首批李政道博士生(部分)毕业合影

启智润心,培育未来科研英才。举办“论道”五校联合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展“我们的午餐”和“咖啡伴李”博士生导学活动和博士生年度学术交流会。持续组织学生赴青海、海南、四川等地开展“大国重器探访”暑期社会实践,坚定科研报国之志。毕业生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等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学术就业率高达85.7%。

五、拓展全球网络,以开放包容姿态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李所党委的战略谋划下,坚持“开放包容”发展战略,构建宽容、开放、国际化的学术文化环境,纵深推进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加强交流互访,构建全球合作网络。所长张杰院士带队出访瑞典、英国、法国、日本等,与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牛津大学物理系、香港大学量子研究院等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科研协同攻关、博士后联合培养等深层次合作。近五年,年均来所访问250余人次、举办学术活动200余场,成功举办“李政道大师讲坛”3期,“李政道讲座”26期。

13-2024年10月,所长张杰率团访问英国高校.jpg

2024年10月,所长张杰率团访问英国高校

发扬“天问”精神,驱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凝练形成“天问”科学精神、“桃李荫翳,家安其所”的李所文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创业信念。构建大宣传格局,五年来,获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联合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摄制《大师者李政道》纪录片;出版与600米“天问”长卷配套的科普书籍《天问》;发布李所新版国际宣传片与招生宣传片。所长张杰院士荣获 “上海科普杰出人物奖”。

20250917_152146_879.gif

李所科学家在各大平台发出李所声音,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20250917_152213_359.gif

李所举办暗物质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日和李政道大师讲坛等科普活动

凝聚社会资源,构建多元资助保障体系。积极争取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等国家部委,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专项支持,广泛吸纳社会捐赠,形成稳定多元、长效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年均接待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调研超百次。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李政道研究所正以“矢志原始创新、勇闯科学前沿”的昂扬姿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李政道研究所建设与发展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从2035发展规划蓝图绘就时的憧憬,到首个五年目标提前达成的硕果累累,李政道研究所的奋进之路,彰显了党建引领下全体李所人的潜心耕耘与协同伟力,更印证了大科学研究范式的强大动能。面向未来,李政道研究所将始终以李政道先生的初心与使命为指引,永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信心,打造“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人才圣地,向着建成世界顶级基础研究机构的目标奋勇前行,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交大智慧”和“李所力量”!

16-位于李所一楼天问厅的600米“天问”长卷.jpg

位于李所一楼天问厅的600米“天问”长卷


李政道研究所
李政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