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党建领航铸根魂 融合赋能谱新篇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坚持“举旗定向、强根铸魂”。紧紧围绕“构建历史记忆,传承大学文脉,服务立德树人”核心使命,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推动党的建设与“大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深入挖掘交大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守正创新赋能思政育人,以文化传承推动学校内涵建设,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坚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高质量落实“十四五”规划,推动软硬件实力迈上新台阶。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深化数智转型、融合开放,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学术型、智能化、服务型的综合性档案校史文博机构。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创新理论指引下,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党总支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心党总支将党的建设深度融入业务全链条,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守正创新、服务发展的核心动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有力驱动档案、校史、文博三大板块协同跃升,在党的建设、校史育人、红色文化传承、科学家精神弘扬、软硬件实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基固本,党建引领保障事业行稳致远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牢发展方向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理论武装,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常态化组织专题学习研讨,创新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化理解、入脑入心。严格执行党组织前置把关和决策程序,健全“规划-研究-决策-实施”闭环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压紧压实阵地管理责任,确保档案编研、校史宣讲、展览展示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二)筑牢战斗堡垒,激发先锋动能
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合力推进数字档案馆2.0建设、百年党史工程、徐汇校区专题展览等重大专项。举办“清风记忆”廉洁文化专题活动及中层干部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深化作风建设与能力提升,推动支部书记和业务骨干“双强”发展,实现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聚焦业务攻坚,党员带头冲锋在科技档案归档指导、档案保护技术攻关、场馆大客流应对等急难任务一线。
2025年5月16日,赴江苏扬州江泽民故居开展“清风记忆”廉洁文化建设现场教学活动
(三)优化体制机制,提升融合效能
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构建深度融合“一盘棋”格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育人资源协同与效能共振,率先组建全国高校首个档案、校史、文博“三位一体”综合机构。强化数字赋能,上线运行24小时在线档案服务平台,建设百年期刊、校史年鉴等特色数据库,打造“云展览”“云课堂”智慧文博品牌。完善宣传机制,构建“党员带头、专兼结合”工作体系,五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专题200余篇,全媒体平台阅读量超5000万人次。深化党群联动,组织青年沙龙、“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凝聚事业发展强大合力。
媒体作品“我在交大讲校史”“百年交大·青年说”“当唐诗遇见国画”
二、铸魂育人,践行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
(一)打造育人阵地,实现过程“全链条”
档案、文博、校史各项事业深度服务“招生-培养-就业-校友”育人体系。在党总支坚强领导与党员骨干全力推动下,新校史博物馆于2021年建成启用,成为彰显学校历史底蕴、弘扬交大精神、展示办学成就的核心文化窗口,累计接待观众逾60万人次。赋能招生工作,年度承接重点高中研学团队300余批次、3万余人次。服务人才培养,实现新生及新进教职工校史校情教育全覆盖,成为党团组织重要文化课堂。开展“铭记于心”“初心之旅”等毕业生党员远航教育,涵养青年使命担当。创新查档、返校参观等服务体系,满足校友多元需求。
2021年4月8日,上海交大文博楼新校史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
(二)构建育人格局,实现载体“多样性”
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矩阵,创新构建“著述引领、展览浸润、党课铸魂、赛事赋能、实践育人”五位一体文化育人格局。深耕党史校史研究,出版多类型党史校史著作。构建多元化展览体系,形成党史校史、红色文化、科学家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及科学与艺术五大系列,年均举办专题展览20余场。提供定制化党课供给,强化党员教育。探索赛事育人新路径,连续举办十届校史演讲大赛、三届科普讲解大赛。培育文博志愿服务队,开展校史讲解、文化调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悟中厚植家国情怀。
举办风格多样的展览(部分海报图),营造浓郁校园文化
2025年3月26日,举办第十届校史演讲大赛决赛
2024年5月22日,举办第二届科普讲解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
(三)拓展育人资源,实现协同“一体化”
全方位拓展合作资源,构建“交•博”“交•医”“馆•院”“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携手交大附属学校、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等单位,推进“交•博”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通过教师培训、送展进校、项目化学习等,打造贯通学段、融合资源的育人样板。牵头成立“交•医”交大校院史馆协同联合体,共建以史育人实践平台。联动二级学院,助力院史馆建设与院史编撰,服务专业人才培养。2023年,与云南泸西县共建张永和纪念馆,与江苏吴江区合作打造杨嘉墀故居纪念馆,实现文化育人资源共享。
2025年3月-7月,“交·博”大中小一体化馆校合作举行签约仪式、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专题讲座、教师培训营等系列活动
2025年5月20日,“交·医”校院史馆协同联合体主题活动举行
2023年4月21日,张永和纪念馆建成活动暨《张永和纪念文集》首发仪式在云南泸西举行
三、薪火相传,强化传承赓续红色精神内涵
(一)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精神谱系
持续推进红色资源征集、鉴定与挖掘研究,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强化红色档案征集,丰富馆藏体系,成功征集江泽民、陆定一、汪道涵、杨大雄等杰出校友珍贵实物档案。组织专家党员队伍,系统鉴定馆藏红色档案文献4批次166件。扎实推进“百年党史工程”,精心编研出版《思源•初心》《张元济与交通大学史料汇编》等校史著作,联合云南泸西、湖南衡阳等地出版《张永和纪念文集》《钟森荣烈士文集》等党史人物文集,编撰《交大记忆》通俗读本4辑。2023年,完成“百年报刊工程”首期成果《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报刊集成》(第一辑)出版,该丛书共22册6卷,总字数近2000万。
举行馆藏红色档案开放鉴定专家评审会
2024年9月26日,《钟森荣烈士文集》《曹炎烈士纪念文集》在衡阳首发
5年间,共出版、再版和参编参著的校史图书近30本
(二)创新教育形式,涵养家国情怀
立足校本红色资源,创新叙事形式,构建“多维立体”红色育人体系。面向校内党团支部等开设党史校史讲座数百场。在交大主页开设“交大党史故事”“初心•印记”专栏,发布专题文章110余篇。精选红色档案文献实物,策划推出“党史文献实物展”“纪念穆汉祥烈士珍档展”“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珍档展”等原创展览,引进“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特展,生动展现学校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的光荣历程。精心打造“红动交大”主题活动、“文博里的思政课”等特色品牌,创新剧本展演、主题讲座、融媒实践、美育实践等多元形式,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红色育人新载体。
2021年6月29日,“与党同心 与国同频——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文献实物展”开幕
2024年4月-8月,《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共讲解接待176个党团组织,37200余人次
2025年5月,开展“红动交大”特色主题党课系列活动
2024年6月14日、2025年6月17日,举行毕业远航教育“文博里的思政课”
四、厚植情怀,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一)用好科学家档案,播撒精神火种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涵养优良学风、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珍档资源建设,专项征集杨嘉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笔记等科学家校友珍贵实物档案。深化档案活化利用,策划组织“科学家珍档进院系”活动,走进机动学院钱学森班及电院自动化系等。打造特色展示平台,建成特藏档案专室并首展杰出科学家珍档,集中展陈钱学森、杨嘉墀、王希季、徐光宪等八位科学家校友的学籍档案、科研手稿等珍贵文献实物,生动诠释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5年4月3日,特藏档案专室启用暨杰出科学家珍档展开幕式举行
(二)拓展传播路径,砥砺报国之志
创新传播方式,讲好科学家故事,强化科学家精神价值引领。聚焦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校友,精心策划王希季、杨嘉墀、黄旭华、顾诵芬、吴文俊等专题展览,配套出版《王希季画传》《杨嘉墀画传》,激励师生勇攀高峰、矢志报国。其中,黄旭华纪念展76天展期吸引201个团队、45638人次参观,深切缅怀其崇高风范。科学家系列展览赴西藏农牧学院、云南大理州博物馆、广东揭阳、郑州研究院及交大附小、交大二附中等单位巡展并举办讲座,持续提升育人实效。
2024年4月6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校友专题展开幕
2025年2月22日,“于无声处——黄旭华校友纪念展”在文博楼一楼开幕
五、开拓创新,推动软硬件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夯实发展根基,强化基础支撑
瞄准标杆、开拓创新,推动基础设施与业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文博楼建成启用,新校史馆、交大博物馆、程及美术馆相继完成建设开放或改造升级,成为学校重要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平台。同年,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持续提升专业化水平与行业影响力。档案工作提质增效,顺利完成3200平方米现代化档案库房整体搬迁,年归档量突破8000卷,馆藏数字化率达85%。高标准建成800余平方米智能藏品库房。
2020年,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正式入驻文博楼
2021年9月24日,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室举行揭牌仪式
(二)深化内涵建设,激活创新动能
坚持将深化内涵建设作为党建赋能业务发展的关键抓手,发挥组织优势,聚力攻坚克难。系统推进制度修订,2025年以来修订印发《印章管理办法》《自主项目采购和招标管理实施细则》等7项制度,保障中心运行高效规范。高度重视专业队伍建设,多位骨干当选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博物馆协会监事长等重要学术职务,显著提升在档案校史文博领域的全国影响力。2021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三全育人”示范单位;2021、2023、2024年,校史馆基本陈列、杨嘉墀校友专题展、时光音乐会三个展览获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2022年,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入选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中心项目两度(2022、2024年)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2024年,中心年鉴获评全国“特优年鉴”,系该奖项唯一高校获奖单位;2024年获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二等奖、优秀奖。
三大展览获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23》获评2024 年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检查推优活动“特优年鉴”(唯一一部高校年鉴)
坚持党的领导是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将党的建设贯穿于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是确保正确方向、激发创新活力、取得工作成就的关键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心党总支将继续在党的旗帜指引下,巩固深化党建工作成果,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更深层次融合。中心全体人员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深耕主责主业,深挖育人资源,强化价值引领,不断提升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的能力水平,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积极构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学术型、智能化、服务型的综合性档案校史文博机构,为学校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