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终身教育学院:守正创新 向质图强 擘画终身教育新蓝图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坚持党建引领,着力锻造“终身跟党走”学院党建品牌,通过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明晰实践路径、强化监督保障,全面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系统构建“大党建”工作新格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

——布局发展赛道,紧密对接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前沿领域需求,深度融入交大发展全局,创新构建非学历教育4.0模式,全力打造泛在可及的世界一流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治理体系,持续加强内控建设和民主管理,着力构建学院发展新生态,建立质量贡献导向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全面建设智慧校园,将长宁校区打造成彰显上海优势与交大品牌、引领终身教育发展的产学研融用示范高地。

2021年9月,终身教育学院正式成立。近年来,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主动对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主动融入学校全面发展,坚持党对交大非学历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非学历教育全球创新范式,努力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泛在可及终身教育体系。在喜迎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际,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谋划和推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美誉度的交大非学历教育发展,为学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贡献力量。

image.png

 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饮水思源广场纪念活动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激发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不竭动力

 image.png

学院党员大会

 image.png

校内巡视工作动员会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

终身教育学院肇始于1956年夜大学,融汇数十年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及海外教育资源,开启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新纪元。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落实到非学历教育全链条管理过程,积极探索“一融双高”的党建工作体系,不断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2024年1月成功召开学院党员大会,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引领全体党员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部署要求与学院目标规划中来,围绕扎根交大、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多元共创等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学院“十四五”规划总结与“十五五”规划编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抓党建的能力,把支部建在业务上,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党建+”项目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高质量发展教职工党员,切实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5年7月1日,学院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饮水思源广场纪念活动,引领全体党员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学院党委2022年、2024年度基层党建考核优秀。

(二)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魂,夯实高质量发展思想基石

学院党委推进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引领中心组、党支部、教职工等层面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强化线上线下学习资源供给,持续开展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坚持学懂弄通做实,推动教育培训质效提升。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拧紧各类阵地管理链条。强化政治引领与课程思政建设,利用开班、结业、开学第一课等关键时点向培训学员讲授《校史校情导入课》等彰显交大元素的思政课程,实现党政干培课程思政全覆盖,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家培训课程思政新模式建设。学院党委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核电、中海油、中国海诚、中船七一九研究所、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和联组学习,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三)以内控体系建设为根本,提升高质量发展治理能级

学院成立至今,在非学历教育教学、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宣传平台、资产管理、校区服务、印章管理等领域制定完善61项制度,以制度建设推进构建巡视整改长效机制。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抓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学习教育对照查摆的整改落实,2025年5月学院接受学校巡视,针对反馈的6个主要问题、17个具体问题,梳理35项问题描述,提出92项整改举措,建立工作台账,推进整改落实。落实党政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与各部门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承诺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落实。加强学院内控体系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监督工作方案,落实专项工作监督;畅通渠道,延伸触角,落实群众监督;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并加大宣传执行监督力度,落实制度监督;加强问题分析、做好源头预防,落实信访监督。

 二、把握大局前瞻谋划,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突破

 image.png

“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基地启动仪式

 image.png

 锚定学校专项行动,举办产业高端论坛 

 image.png

与新加坡管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党委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切实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服务中国核电、中国铝业、中航工业、中国建设银行等近半数中央企业,助力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赋能陕西、江西、河南、宁夏等多省区,引领“国培/省培”项目示范,促进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化水平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校地合作,深度培育内蒙古乡村产业振兴“头雁”600余人;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研成果在西藏高原隧道建设中转化应用,实现培训与科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深度服务县域发展并提升其综合承载与治理能力,赋能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战略区域创新;深化对云南、新疆、西藏、青海等11省区市的对口帮扶,精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构建面向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领军人才培养交大模式,实现国家工信部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全国排名第一。整合交大创新教育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全球创新超越班、人和心理学研修班、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等非学历教育品牌项目集群。聚焦企业发展痛点难点,联合高校学者、行业专家共建科技创新智库生态,开展有组织咨政调研;举办年度智库评选表彰,强化“中字头、国字号”及头部民企等行业组织的价值引领与创新影响,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二)进一步发挥基地平台功能,以人工智能赋能非学历教育创新发展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产业、科技、管理、设计创新,打造非学历教育4.0模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与中国特色非学历教育全球创新范式。依托交大特色,建设国内一流非学历教育产业基地集群,推进绿氢产融等院长工程建设,开展数字化、头雁培育、科创金融等特色项目,强化国家级/省部级基地的承载辐射功能;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共享教育资源,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推动破解改革难题;发挥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基地引领效应,数字化赋能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等23所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协同交大优势学科开展交流合作,与设计学院、计算机学院等推进“AI+”系列微专业建设。锚定学校专项行动,举办未来产业高端论坛,以交大科创赋能中国产业升级;服务上海重点产业布局,实施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络安全管理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优化高技能人才配置。

(三)进一步依托交叉学科优势,不断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版图

学院传承交大百廿薪火,依托交叉学科优势,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端终身教育平台,积极拓展全球合作网络。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新加坡管理学院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立新加坡管理学院海外教学中心,在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师资交流、学术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面向国内学生出国留学需求,聚焦全球成长力提升,持续扩展与海外知名高校的联系,与11个地区(国家)9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打造出国深造、来华留学、国际暑校、国际暑研范本;探索实施中外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技术,面向校内近千名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训练》《全球课堂联动项目》等,涉及百余门学科研究领域,联动200余名国际顶尖教授,反哺学校学科建设;积极承接教育国际传播力学术交流活动、学校中阿国际高中生学术夏令营等,进一步提升学校美誉度与影响力。

三、完善治理体系凝心聚力,为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image.png

学院第一届教代会暨第一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 

 图片1.png

揭牌“长宁校区历史沿革”碑 

 图片2.png

校友赴上海市胸科医院探望大理、洱源患儿 

(一)擎旗国家平台,深耕银龄教育

2024年6月,学校党委部署将老年大学整体纳入终身教育学院管理,作为校老龄委成员单位职能不变,并要求立足学校老龄工作实际,丰富和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全局。同年12月下旬,老年大学成功获批成为国家老年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校,全面融入国家办学体系。办学25年来,老年大学始终秉持积极老龄观与健康老龄化理念,依托学校学科交叉、科研创新等优势资源,发挥终身教育学院服务社会窗口作用,持续创新机制,努力构建具有交大特色、充满活力的老年友好教育格局,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大学”“上海市优秀学习型单位”,荣获“全国高校老年教育精品教材一等奖”。

(二)整合校友资源,构建发展新生态

学院联动学校校友会、地方合作办、地方研究院等力量,深度整合50万非学历教育校友资源,构建典型校友跟踪服务机制与平台,以教育服务生态提升校友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家学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社会责任,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云南洱源地区系统开展助医、助学、助教工作,并持续捐助“心”基金(10年)、“梦”基金(7年)、“行”基金(5年),累计募集善款超300万元,在担当奉献中彰显价值。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围绕迎接建校130周年,蹄疾步稳打造“法华九号”、青年吴文俊雕像等系列文化地标,并与新华路街道共建“法华牡丹非遗传承基地”。

(三)深化民主管理,凝聚发展合力

学院党委持续深化民主管理,坚持以党建引领群团建设,高质量完成工会换届选举,蝉联学校“模范基层工会”,并获批多项学校思想政治引领重点项目,凝心聚力构建学院和谐发展共同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办实事:升级长宁校区停车场充电桩,增设电瓶车充电点位,优化长宁、七宝校区教学办公及食堂设施等。构建终身皆人人、人人皆终身的新格局,强化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暑期无休保障学院中心工作,多措并举促进深度融入交大,切实提升归属感与幸福感。

 图片3.png

庆祝建校127周年校友返校活动

 


终身教育学院
终身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