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致远学院:努力孕育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创新战斗力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融合古今中外书院精华,打造世界一流、交大特色的致远书院,构建师生同学共住、共思同研的“学术共同体”。结合“大科学”研究范式、“人工智能时代”特点,前瞻性布局融通交叉课程与AI课程建设。立足中国特色、坚持开放包容,坚定不移贯彻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整合用好包括诺奖级学术大师等在内的顶尖学术资源……勇担时代重任,矢志培养奉献强国伟业的“第一等人才”。
——十四届2500余名毕业生,94%选择继续深造,超过70%直接攻读博士学位,80%毕业生进入世界TOP50高校深造;已有50位校友获海内外一流高校教职,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科学精英榜”,获颁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致远学子秉承追求卓越、科研报国精神,薪火相传、英才辈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教学成果奖、Reimagine Education全球教育创新奖;在教育部领导下牵头制定国家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牵头建设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作为“拔尖计划”品牌标杆,持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作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学院党委在三届班子的接续领导下,把方向、布大局,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院全过程,以“红色引擎”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澎湃动力。2024年,学校党委调整学院基层委员会设置,建立致远学院党委,党建力量进一步加强,核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党的建设深度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第一等人才”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党建引领,聚焦改革发展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致远学院党委以学院党建工作引领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统筹推进学院各条线重点工作,坚持守正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致远书院,构建一站式学生自我成长社区。以“链接”为核心,以“交流”为媒介,将顶尖师资与卓越人才、科技创新与学习实践、学院的精神内涵与师生的价值追求链接起来,打造师生“同住共学”“同研共思”“同行共进”的学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链接顶尖师资与卓越人才,打造大师引领的全方位导师体系。分层聘请国际顶尖学者任荣誉导师,设项目主任负责培养方案设计,采用特定导师模式及“课堂+研讨”新形式,实行“学术班主任+学长副班主任”制度,并通过多样活动促进导学融合,发挥导师多方面指导作用。链接科技创新与学习实践,夯实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建设,升级实验室、打造新平台,成立国际学术指导委员会,为拔尖学生学习探索与知识创新提供顶尖平台。《依托“研教融合”的致远学者计划,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获评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年度创新案例。
教育部思政司魏士强司长、校党委书记杨振斌一行莅临致远书院指导工作
拥抱人工智能,前瞻性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学院党委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着人类认知和创造的边界,教育作为塑造未来的根本事业,必须主动融入变革洪流,未来教育绝非在原有框架内简单嵌入智能工具,而是要以前瞻视野重构教育理念、重塑教学模式。学院从AI+课程、AI+科研、AI+书院环境等多个方面着手,以能力塑造为本位,锤炼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情感智慧与适应力等与AI协作的核心素养。ACM班、Jonh班率先进行课程体系整合提级、牵头学校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讨帮助教师将AI内容融入课程;支持APEX实验室具身智能实验组建设,举办人工智能主题夏令营,鼓励学生开展AI交叉学科研究;建设致远书院光彪楼未来学习中心,研发AI伴学和生涯规划等,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2025年“智慧教育典型案例”。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营造多元文化环境与交叉创新生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学院党委以立足中国,兼容并蓄的格局,坚定不移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与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哈福特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等多所顶尖高校合作,选派学生赴海外学习、实习,并实现学分互认,八成学子本科期间有海外经历,毕业后众多学子赴世界名校深造。推进校企共育,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联合高新技术企业,与知名研究院建立良好关系,引入业界案例,举办研讨会,培养兼具科研与产业能力的未来领军者。近年来,致远学院聚焦于构建高端、国际化的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先后主办生物、医学、化学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方向的“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通过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教授深度参与,吸引海内外优秀本科生交流互鉴,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度整合全球顶尖教育资源,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
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二、铸魂育人,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着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矢志科研报国的时代新人。学院连续五年获评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示范集体。
深植家国情怀,熔铸红色基因。贯彻“启航-导航-远航”全过程育人体系,通过“书记第一课”“院长第一课”等品牌活动,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之中,引导师生党员和广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先启动、先引导、先培养,激发入党使命感;细过程、细服务、细关怀,增强入党归属感;深参与、深融合、深沉浸,提升入党荣誉感,鼓励最优秀的学生未来能成为党和人民的科学家,《致远学院“三先三细三深”入党启蒙教育,让信仰为青春领航》获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用“做国家需要的科学研究”,引领新时代拔尖科学家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为谁做科研、做什么科研、哪里做科研”的问题。通过支部共建、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拔尖学生走进国家实验室等一流学术机构,获校“共行计划”优秀项目2项,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院师生党员精心制作系列献礼视频,并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平台广泛转载。
学院领导引导学生生涯规划
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对拔尖学生的学术引导和朋辈激励,创新性地选拔多名从致远学院本科毕业并直升本校的博士研究生进入班主任队伍。这些“学长班主任”与低年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亦师亦友,以其亲身经历和卓越成就为学弟学妹的成长之路树立了鲜活榜样,实现了优秀传统的薪火相传。依托“明德”书屋工作室,发挥学者型班主任作用,组织“问道”“论道”“悟道”系列活动,探索浸润式的科学家精神涵养方式。线上线下构建党团文化引领阵地,大力挖掘和宣传优秀学生党员典型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开设“致远青年说”专栏,发出时代青年最强音。多篇学生作品入围国家级、校级网络文化节优秀网文作品。学院党员毕业生深造率高达98%,以优异成绩赴世界顶尖高校求学或直接投身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院领导带队参访顶尖科研机构
心怀国之大者,积极奉献社会。秉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致远学院党委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血脉。通过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主题党日,如四校荣誉学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联学、红旗渠红色之旅主题教育等,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党情国情社情的认识,凝聚强大的思想认同与组织认同,锤炼坚强党性。连续五年举办“交阳似火”暑期支教,学生党员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科普宣讲、科技扶贫,形成“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实践育人品牌,多次入选校学生党支部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并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二等奖。抓住“一二·九”歌会、教师节、感恩节等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尊师重教教育和感恩奉献教育。近五年,致远学子累计4129人次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从上海到延安——四校荣誉学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联学
三、思想武装,筑牢基层堡垒
致远学院党委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刻且清醒地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绝非坦途,而是一条充满未知挑战的艰辛探索之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凝聚强大育人合力。
高举思想旗帜,深化理论武装。学院党委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全院师生深入开展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精心组织并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学院落地生根。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围绕通识课程建设现状与成效、“拔尖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学生思想动态、拔尖计划校友成长跟踪和互动反馈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以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实践。
学院党委组织开展集中学习
夯实组织基础,建强战斗堡垒。学院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程指导、严格把关基层党支部工作。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规范按期换届,保障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创新党支部设置,按学科方向设纵向党支部,增进跨年级交流。推行“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模式,让教工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发挥模范作用,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德育”工作格局。促进师生党支部交流,使教工党支部深度参与学生党员培养与联系,发挥教工党员在育人各环节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教与学有机融合,激发双向动力。开展教工党员与毕业生党员“一对一”结对的“先锋计划”,为毕业生长期生涯发展提供精准指导。同时建立反馈机制,收集毕业生对母校发展的建议,助力学校和学院科学规划。
锻造过硬队伍,提供坚实支撑。过去五年,致远学院快速发展,三迁院址,从包玉刚图书馆、到理科楼群、到致远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管理支撑队伍的重要性。在党委的严格把关和悉心培养下,学院选拔并打造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甘于无私奉献的行政支撑团队。党委高度重视干部梯队建设,积极为员工创造晋升发展、轮岗交流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保障院内人才架构的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发展。以党员为主体的学院行政团队,在各自平凡而关键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学院的高效运转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团队成员中涌现出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思政之星”“管理服务奖”“三八红旗手”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精神。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致远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高地”,更肩负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重任,从党建凝聚到创新引领,致远学院正以昂扬姿态,奋力谱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