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建事业“双螺旋” 创新发展“生命力”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2022年生物学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继续保持第一方阵优势。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国家工程微生物资源库项目和生物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全国仅4家单位)获准建设,积极申请筹建“微生物+”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凝练党建事业“双螺旋” 品牌,以“五个抓手”、“五力并举”为氢键连接“党建长链”与“事业长链”,实现党建赋能与事业发展螺旋上升,彰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命力”。2021年学院党委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验收,获评上海市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上海市教育系统基层“五好关工委组织”等一系列荣誉。

 近年来,学院党委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统领,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党建业务相融合、提升质量重内涵、凝聚特色谋突破、凝心聚力促发展”为党建工作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检验和评价高质量党建。

1.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jpg

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

一、党建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强化政治引领,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第一议题”,注重把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提升师生政治理论水平,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深化党政融合,不断优化完善学院治理体系。加强党政班子自身建设,强调理论学习和问题研究,做到思想政治素养和管理服务能力双提升,不断强化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班子文化特质。传承党政合力优势传统,围绕学院改革发展和师生关心关切的重大事项统筹谋划、科学决策,形成党政合力、协同治理机制。贯彻落实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四同”工作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坚持民主集中制,规范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制度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规范和加强教授委员会建设,不断推进教授治学,促进学院学术事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

深化人才强院主战略,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学院党委通过强化人才顶层布局、构建人才培育体系、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深化学院学术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梯队层次、学科方向布局,形成学院学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聚焦重点领域、优势方向,精准引育高水平师资人才;聘请资深教授为学术导师,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通过教学沙龙、学术讲坛等平台,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育支持力度,为人才成长全方位护航。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其中新基石研究员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东方英才等省部级人才25人。

落实“党建+”工作机制,筑牢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学院党委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党员担任支委,加强培训,大力提升党建工作能力。各教工党支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双驱动,以“党建+”切实推进和破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堵点;聚焦开展“党建+生命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有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生物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以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工程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导向,开展“党建+生物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项目,通过与企业共建、滋养科学家精神、发挥朋辈力量,发挥“支部搭台、党建引领”作用,带领师生走进产业一线,对接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实现院系与企业“双向奔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强化专业认同感,增加专业吸引力,提升专业能力与素养,党建引领助力生物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

2.生物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助力生物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系列主题党日活动.jpg

生物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助力生物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系列主题党日活动

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针对风险防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信息化建设等途径,加强人财物全链条闭环管理,杜绝廉政风险。积极配合学校巡视部署,不折不扣落实整改,建立整改长效机制。发挥统战、工会等群团组织作用,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广泛听取师生建议,主动接受师生监督,持续打造风清气正的学院生态。

二、创新驱动,激活跨越式发展“双螺旋”

“顶天立地”优化学科布局,学科基地综合实力国内领跑。秉持“夯实优势、交叉融合、攀高求新、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对接国家战略,对标国际一流,统筹生物学和生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建设。生物学再次入选教育部 “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继续保持第一方阵优势。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多个学科保持ESI全球前1%。迎来新一轮重大发展契机,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完成,国家贴息贷款助力学院仪器平台能级大幅提升;国家工程微生物资源库项目获准建设,积极推进筹建“微生物+”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中心。

3.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JPG

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紧扣“四个面向”深化有组织科研,创新策源能级持续攀升。在疾病遗传与分子机制、微生物代谢、合成生物学、植物生殖发育等研究领域形成突出优势,牵头主持重大重点项目42项,千万级项目达11项。在C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肖湘团队实现人类首次系统性地研究深渊生命,绘制全球首个海洋最深生态系统图,其成果四篇文章以封面专辑的形式发表在《细胞》上,深渊生命研究实现国际领跑。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路径,先后与中石油、泸州老窖、蒙牛集团、普洛制药、青岛啤酒等行业领军或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授权专利总数达200余项,一批成果实现转化,其中合同金额千万以上转化2项,其中一项达5000万元。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及协会奖项4项。邓子新院士荣获俄罗斯国家工程院金质奖章,贺林院士荣获学校“睿远科技大奖”。

4.吴际团队“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发育调控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jpg

吴际团队“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发育调控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5.深海生命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海南三亚隆重召开.jpg

 深海生命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海南三亚隆重召开

发挥学科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级。建立全球首个深渊微生物大数据库,向国际社会开放共享数据;实现蛋白酶K等医疗检测用酶的国产化为“新冠”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染物治理;微生物合成新工艺创制赤藓糖醇、乳酸、阿卡波糖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多项基础研究新突破推动不孕症、脑疾病、癌症等疾病预防和诊疗技术变革;获得国内首家证书的绿色生物农药申嗪霉素推广使用面积3.4亿亩次,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牵头制定国内外生物检测标准体系,累计创建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检测8项ISO国际标准和40项国家标准;贺林院士领衔建立遗传咨询国际标准化体系,为降低我国出生缺陷做出突出贡献。多名专家学者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战略咨询项目,担任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务。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在“代谢科学”、“中国脑计划”、“微生物组”、“合成生物学”等战略领域的重要布局及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级转基因生物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每年接待参观2万余人次,为社会公众解读生命科学前沿、传播科学精神提供重要窗口。

三、育才聚智,厚植创新发展“生命力”

优化“三全育人”体系,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有效。强化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育人理念,引导学生矢志奋斗、科技报国,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工作机制,分阶段、个性化、针对性开展思想引航、学术启航、生涯导航和毕业远航教育。成立学院关工委分会并率先建立“生生不息”育人工作室,聘请优秀校友和社会贤达担任生涯导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建励志教育鲲鹏社等,注重五育融合,不断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积极组织学生党支部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建共建,Bio-X研究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党支部于2018年结对共建,成立首支院外护髓队“上海交通大学Bio-X阳光护髓思源队”,接送干细胞为生命的种子护航。近年来,获评上海市高校活力团委、上海市教育系统基层“五好关工委组织”、校“三全育人”示范单位、首批学生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关工委先进集体,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等一系列荣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坚持“学在交大”的办学理念,推进实施本科人才培养“四大计划”,建立以科研项目导学为抓手、人生导师为内涵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长周期学术钻研,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更优秀”。获批教育部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及教育部“生物科学”强基计划,获批生物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全国仅四家单位),构建完善本研贯通生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多名博士生获评学校博士发展奖学金。完善产教融合校企联培模式,新设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点。加大科创实践育人力度,科创竞赛屡获佳绩。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连续16年斩获21金,金牌数量全国第一,团队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获“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国赛特等奖2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全国金奖1项、铜奖2项,国际赛道全国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以及一批市级奖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3项,获评校研究生“学术之星”2人。

6.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连续16年斩获21金,金牌数量全国第一.jpg

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连续16年斩获21金,金牌数量全国第一

强化一流课程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注重课程育人的引领性支撑性作用,不断“挤水铸金”,着力打造“金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上海市一流课程2门,上海市重点课程4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以及一批校级一流课程;出版本科教材10本,《细胞工程学(第2版)》获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及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领衔教育部“十四五”新兴领域教材建设规划(生物产业领域),主编6本相关教材;主持编写教育部“101计划”教材2本。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理科组第一名),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多位教师获上海市教学能手、上海市教学竞赛二等奖等。

7.赵维殳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理科组第一名).jpg

赵维殳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理科组第一名)

四、以文化人,铸就精神文明“新高地”

注重文化和凝聚力建设,激发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入挖掘院史精神文脉,撰写建系、建院关键人物系列专访,传承弘扬老一辈生科人“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担当进取”的精神品格。持续推进楼宇文化建设,建成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文化展厅、“栩栩如生”学术文化展厅、“歌声中的党史”文化长廊、“生科之窗”展示窗口;建设教工之家、妈咪小屋,创造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

传播交大“生”音,不断擦亮学院文化品牌。学院师生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百年荣光”党史知识竞赛,“生声不息”党史诵读活动和“唱响时代强音,歌颂百年光华”“我心向党”师生歌会暨表彰大会等活动;组织师生趣味运动会、亲子活动等,不断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学院工会多次获得校“模范基层工会”、“恬缘”小家等荣誉称号。

 8.庆祝建党百年“我心向党”师生歌会暨表彰大会.jpg

庆祝建党百年“我心向党”师生歌会暨表彰大会

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积极谋划布局,不断开拓创新,奋力谱写交大特色、国际一流的生命学科新篇章!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