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海洋学院:勇立潮头启新程,逐梦深蓝谱华章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创新育人模式,培养海洋科学领军人才。打造“强基础、促交叉、重实践”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发挥部部共建优势,创新科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特色品牌。开创性开展“雪龙”号、“雪龙2”号、“向阳红10”号科教融合教学航次,开设国内首门《科学潜水》课程, “哪吒”项目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全国总冠军,实现交大历史性突破。

——聚焦极地深海,开展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从近海到地球最远端、大洋最深处,认知海洋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过程,研发海洋观测、取样和分析技术,寻找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参与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IODP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等重大任务,形成了以极地和深海研究为特色的国际一流团队。

——深化科教融合,打造共享共建平台基地。学院获批教育部和自然资源部全国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获批上海极地环境与生命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极地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极地生态与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大亚湾“大亚湾海洋风险与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与长兴海洋实验室、海洋二所共同申报的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

海洋学院现有教职工党支部3个,学生党支部10个,党员总数282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心聚力,在强化党建工作、加强价值引领、保障立德树人、推进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工作,为学院发展保驾护航。

(一) 党建引领:铸魂强基,赋能高质量发展

深化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落实理论学习长效化制度,创新学习形式,通过专题联组学习、沉浸式情景剧党日活动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海洋学科深度融合。围绕“海洋强国”“科技兴国”等主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科发展,形成“党建+业务”双促共进格局。

图1.2024年4月,召开全体党员大会.jpg

2024年4月,召开全体党员大会

图2.2024年6月,“雪龙2”号科教融合教学航次上的党日活动.jpg

2024年6月,“雪龙2”号科教融合教学航次上的党日活动

打造“党建+”品牌,服务“大海洋”战略。聚焦学科内涵和平台能力建设,与国内涉海高校、研究所、校内机关部处及兄弟学院开展广泛调研与联建共建活动。与海洋二所、极地中心签署党建共建协议,构建高校、科研院所、科考一线大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在科考船平台开讲“流动党课”,让党旗飘扬在科考一线。学院获评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极地中心被授予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实践教学共建单位。

图3.2023年,极地中心被授予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实践教学共建单位.jpg

2023年,极地中心被授予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实践教学共建单位

夯实基层党建,建强战斗堡垒。学院党委不断加强政治功能,优化党支部设置,选配综合素质好的一线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全覆盖。教工党支部获评校十佳优秀主题党日活动案例,本科生支部获评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校十佳优秀主题党日活动案例,极地研究专访在“读懂中国”活动中获一等奖。王风平被选为全国第十三次妇代会代表,并当选全国妇联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生物海洋与海洋生物团队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二) 立德树人:创新模式,培育海洋领军人才

依托科教融合平台,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名片。依托部部共建优势,将《海上实践》课程开到“雪龙”号、“雪龙2”号、“向阳红10”号等科考船上,开设国内首门《科学潜水》课程,取得显著育人成效。依托科研项目的全员导师制,近70%本科生深度参与科创项目,“哪吒”项目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全国总冠军,实现交大历史性突破,团队负责人吕晨昕获评校学生年度人物奖,学院培育项目国赛获奖率超31%,市赛获奖率超54%。打造本科生“探海-潜海-入海-知海”全周期实践体系,育人模式获校级本科重点改革项目,获评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思政工作法一等奖。

图4.2022年9月,开展国内高校首次“雪龙”号科教融合教学航次.jpg

2022年9月,开展国内高校首次“雪龙”号科教融合教学航次

图5.《科学潜水》课程开放水域训练.JPG

《科学潜水》课程开放水域训练

图6.2024年10月,“哪吒”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全国总冠军.jpg

2024年10月,“哪吒”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全国总冠军

多措并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海洋科学”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学校第三批“三全育人”示范单位和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培育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一名博士生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一名本科生获校级优异学士学位论文。《走进海洋》获评上海市重点本科课程,《物理海洋学》入选学校第四批致远荣誉计划课程建设项目。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学院首届本科生深造率84%,研究生高水平就业比例不断提升,获评2023年度“就业质量卓越奖”。 

(三) 人才强院:引育并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学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现已建成一支高层次人才引领、青年人才为主人才金字塔。现有教职工117人,新进长聘体系教师100%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13项。荣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第一届“睿远青年科技奖”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奖、“凯原十佳教师”提名奖1项、校青教赛一等奖等。

(四) 科研创新:聚焦前沿,服务国家战略

强化学科特色,高水平研究持续发力。聚焦边缘海、极地冰-海-气过程与生态系统、深部生命与环境等方向,与极地中心成功组织国际首次南极边缘海秋季生态系统航次,连续参加我国极地科考、TS21马沟航次以及IODP国际大洋发现计划航次,形成以极地和深海为研究特色的国际一流团队,在PNAS、Nature Geoscience等顶刊发表原创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和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十大科技进展。

图7.2025年3-4月,海洋学院师生在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罗斯海联合航次.jpg

2025年3-4月,海洋学院师生在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罗斯海联合航次

探索科教融合机制,打造共建共享平台。服务学校“大海洋”布局,聚焦基础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整合优势力量,共建科研攻关团队。与极地中心、海洋二所联合,牵头建设上海市极地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极地生命过程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极地生态与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自然资源部大亚湾海洋风险与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参与建设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

图8.2021年,学院获评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jpg

2021年,学院获评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

图9.2023年,获批极地生态与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jpg

2023年,获批极地生态与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五) 文化传承:弘扬海洋精神,凝聚发展合力

讲好交大海洋故事,树立海洋文化品牌。“雪龙”号海上实践等报道受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新闻宣传突破百万级;董卉子登上《新闻联播》,展示交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构建立体化海洋公益宣传,举办“交·极”极地科普展览,邀请孔祥东带来海洋主题音乐分享会。与校工会、文博馆、基础教育办、交大附小、华育中学等紧密合作,利用“海洋团团”公众号策划“海洋科普”互动平台,有效提升社会对海洋的认知与关心,持续推动海洋文化品牌建设迈向新高度。

图10.2024年6月,开展极地四十周年展览.jpg

2024年6月,开展极地四十周年展览

营造自由文化氛围,做好学院凝聚力建设。成功召开学院成立五周年纪念大会。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做好汇聚教职工民心、民意工作,为教职工多办实事,办好事,开展“暖心、关心、关爱”工程,搭建学院师生互动平台,组织“海篮杯”、“海羽杯”、“海天悟道”球赛、“海洋之声”歌手大赛、“嗨YOUNG”师生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促进师生导学和互动交流。

图11.2023年10月,举行学院成立五周年纪念大会.jpg

2023年10月,举行学院成立五周年纪念大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时代背景下,海洋学院发展与祖国同向同行,与学校同频共振。使命召唤担当,方向引领未来。未来,海洋学院将放眼世界、扎根祖国、追求卓越,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奋力谱写交大特色、国际一流的海洋学院新篇章,为学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海洋人新的贡献!  

海洋学院
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