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设计学院:体用并举守正创新,踔厉奋发设计未来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2025年QS排名中,交大设计“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跃升至全球第24位,“艺术&设计”学科稳居全球51-100强。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设计学获A+等级,建筑学、风景园林获A等级。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工业设计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战略,致力于“AI+HI”育人新模式,增设全国首个人居设计本科新专业,聚焦“未来人居”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面向未来的原创设计能力、新兴科技的设计融合能力、绿色人居的设计引领能力为重点,培养在设计行业和学科领域中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丰富文化、综合能力的通才设计大师与管理英才。
——设计大楼于2023年4月正式落成启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包容的空间,成为我校学科交叉和科艺融合的平台,也成为打破人与人交流边界的校园厅堂,以及全校师生的美育家园。2025年该建筑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建筑师联盟(UIA)旗下的“凡尔赛宫大奖”(PRIX VERSAILLES)——“全球最美校园建筑”。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下设建筑学系、设计系及风景园林系,现有教职员工163名,学生1060名。学院党委下设党支部13个(教工党支部5个,学生党支部8个),党员349名(教工党员105名,学生党员244名)。设计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体用并举、设计大义”的理念,致力于交融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领袖才能、国际视野与求真精神的精英设计人才为目标,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力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汇聚全球顶级学者与设计大师,创建具有鲜明交大特色、国际一流的设计学院。
党建引领,把方向、聚合力,构筑事业发展“红色引擎”
学院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为核心,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以党纪学习教育为抓手,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深入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强化队伍建设夯实学院发展根基。将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石,系统推进党委换届、教代会暨工代会选举、行政班子及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换届等工作,持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升干部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充实党员队伍、完成师生党支部支委换届,进一步提升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健全协同高效的管理沟通机制与内部治理体系,营造凝心聚力、务实笃行、追求卓越的优良院风,全面夯实学院发展根基。
设计学院党员大会
以健全制度体系支撑学院事业发展。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提升治理效能、服务中心的重要抓手。聚焦规范管理,系统建构制度体系。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完成涵盖人事管理、财务资产、教学科研、党建群团等关键领域的98项规章制度制定与修订。围绕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核心任务,深化师资分类发展、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建立更具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一岗双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党纪学习教育为抓手,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全面从严治党持续长效推进。
以筑牢战斗堡垒推动党建业务融合。落实党支书例会机制,定期研究部署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各支部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着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抓“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党日活动落实。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学校微党课大赛、优秀主题党日案例、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暑期教职工社会实践项目等评选中屡获佳绩。师生支部组织开展“庆建党百年,忆入党初心”纪念贺卡设计大赛、“党史百年”故事展播活动、“手绘献礼”建党100周年等品牌特色活动,营造党史学习教育良好氛围。邀请抗美援朝老党员讲授党课,赓续红色血脉,做好初心传承。
学院开展“深入调研‘两山’理论,设计赋能美丽中国”主题党日活动
设计学子“手绘巨幅画卷 献礼建党百年”
抗美援朝老党员陈英明讲授党课
立德树人,强根基、重实效,构建人才培养“双擎驱动”
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夯实“三全育人”根基,积极构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能力与水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和强大支撑。
固本强基,铸牢“三全育人”根基,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开展专题教育,筑牢教师立德树人思想根基。强化全员育人责任体系,明确班主任、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及导师在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心理关怀等方面的育人职责。开展设计讲堂、设计徒步等品牌活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引入设计实践导师,融合创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实践育人、科研育人、产教融合育人全方位贯通。
锐意进取,构建“五育并举”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思想引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专业素养;锤炼实践能力,涵养审美情操;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弘扬奋斗精神。立项AI+专业建设,开启工业设计(智能人机交互试验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邀请行业导师开展前景教育,党委书记开展毕业远航教育,加强就业引导,以“设计艺术节”、“师生运动会”、“一二·九”师生歌会等活动为抓手,将“五育并举”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有机渗透于育人全环节、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
学生党员毕业远航教育
设计师生九华山下共筑“穹逸亭”
服务国家战略,聚人才、提质效,激活改革发展新动能
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聚人才、提质效”为核心抓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激活发展新动能,在师资引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动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引育并举,深化“人才强院”主战略。成立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精准引才,五年来成功引进讲席教授1名、长聘教授2名、教轨师资16名、教授2名、实践型教授2名,显著增强学科发展和育人工作动能;获批“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多措并举,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实现人才计划新突破;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资深教授传帮带推动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双提升。
创新驱动,提升科研产出能级。打造“邬达克讲堂”、“创新设计大家谈”、“风景园林大师讲坛”等品牌学术沙龙矩阵;获批成立国家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治理数字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学院第一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空间智能与虚实融合设计实验室”获批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重点实验,旨在引领学科范式创新,从物理空间设计向虚实共生设计跃迁,重构设计方法论,将设计方法升级为动态化、可交互、数智驱动的新范式。《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低碳健康建筑睡眠环境研究》获国家自科重点资助,科研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主动作为,服务“大海洋”战略。深度参与我校负责建设的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深远海大科学设施项目”,从整体外形视觉打造、空间美学与环境功能性提升、色彩设计与细节优化上,助力世界首创超大型深远海自航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
开放协同,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新增设计专业硕士(国际)项目(MoDi),形成4个国际专硕项目协同发展格局。成功开展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专业认证中的本科教育项目认证,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聚焦可持续设计、长三角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携手上汽、戴森、商飞、华建集团等名企共建课程论坛,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开拓与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以及东南亚高校的联合办学,显著提升国际声誉与全球影响力。
设计学子作品《浮动的香草森林》
以美育人,重实践、促发展,书写社会贡献“设计答卷”
学院党委积极谋篇布局,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设计之都”建设需要,将设计智慧融入国家发展与社会民生建设。立足“大设计”交叉学科,打造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温度的交大设计品牌,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新时代设计教育的使命担当。
围绕国家战略,深化“大设计”理念。融汇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承创新、空间造型探索、环境标识设计等多维视角,以卓越设计赋能国家发展。成功策展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以“更新·共生”主题推动中西建筑文化平等对话,在国际舞台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学院2030载人月球车设计方案,成功入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初选,为国家航天战略提供设计支撑。积极推进与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合作交流,聚焦网红建筑、文脉传承、文创设计和文旅规划等,赋能上海对口支援工作。以设计实践服务人民城市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入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进程,聚焦城市更新,打造有温度的人民城市典范。主动谋划,踔厉实践,学院获评全国首批“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先进单位”。深耕云南沙溪古镇18年,保留古老文明的建筑基因,成就历史保护和乡村建设经典案例;“拯救传统村落”实践团足迹遍布浙江、山西、云南、宁夏,获共青团中央表彰。学院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设计力量。
院长阮昕策展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浸润校园文化,构建“大美育”格局。上海交大设计大楼入选“凡尔赛宫大奖”2025年“全球最美校园建筑”唯一上榜的亚洲校园建筑,建有陶泥、丝网印、油泥、3D打印等7个设计工坊,数字化模型实验室等5个教学实验室;面向全校开设公共美育类课程,首创系列美育实践类课程,并举办师生专题作品、课程作品、毕业设计等各类展场200余场,构筑起集教学、实践、展示于一体的特色美育平台。承担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视觉设计、上海地铁15号线紫竹高新区站上海交通大学文化长廊设计,以及徐汇校区红色文化广场更新、学校墙园“北鲲园”设计、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步行桥设计等校园环境及文化建设项目40余项,持续提升学科的美育辐射力。推动文化建设,促成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馆长、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馆长开展“堂[TANG]”讲座,牵头组织“昆曲·雅集”进校园,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学院持续探索构建具有交大特色、时代气息的“大美育”格局,为涵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与美学素养持续注入活力与动力。
“向美而生”美育展览
教师参与红色校园地标的历史修缮与保护工程
面向未来,设计学院党委将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历史主动,引领全院师生锚定“国际一流设计学院”建设目标,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在锐意进取中再攀高峰。全体设计人将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丰硕的成果,贡献卓越设计智慧与力量,奋力书写交大设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