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文科建设处:坚持党建引领 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坚持“精品文科”发展理念,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人文社会科学获评顶尖学科3个,优势学科10个。

——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问题导向,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4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数居全国高校前列。32项成果获评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4项,获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五。

——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科转型升级。“数字化管理决策实验室”于2021年获教育部首批30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立项后,2024年进一步获得国家重点支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五年来,上海交大哲学社会科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科研倍增、压力传递、师资提升、高端引领”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理工生医文综合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实施有组织科研,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一、 坚持党建引领,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思想引领方向、方向决定道路”。文科处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工作全局,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措并举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深化学思践悟,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1.jpg

举办“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论坛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支部开展系列主题学习活动。举办“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论坛;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重要文件精神。同时,以“学习‘5·17’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一流文科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促进文科高质量发展”“以有组织科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为主题,开展系列党课,进一步深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作。

微信图片_2025-08-19_103548_113.jpg

在这一基础之上,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文科处班子广泛走进兄弟高校考察学习,深入文科院系调研交流,聚焦文科发展的瓶颈与痛点难点,围绕教师科研需求,依托文科学术委员会,协同文科院系,顶层设计,精准施策,科学研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确立任务书和路线图,在“双一流”政策支持下,从个人到团队,着力推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领军团队支持计划等政策举措;设立高水平成果培育计划、文科实验室建设计划、智库平台提升计划等资助机制,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学术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助力科研活力与科研能力提升。同时,为完善学科体系,加快心理学科建设,推动成立心理学院,努力建设与理工生医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心理学,打造“心理学+AI”的学科特色。

此外,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放管服”精神,由党支部组织,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先后修订“文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文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扩大院系科研自主权,探索实施经费包干制,协同推出财务助理制度,建设“智慧科研”网络管理系统;持续开展科研项目申报交流会、“科研政策直通车”宣介会,将科研政策送到院系和师生中去,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二、 坚持有组织科研,以高水平团队培育推动科研能力提升

文科处班子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为此,针对青年人才队伍特点,依托“文科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每年遴选一批项目给予经费资助,支持青年教师结合学术专长和研究基础,确定选题,组建团队,参与学术研讨,申报国家级课题。同时,持续举办“‘文治菁英’培训班”,选拔优秀青年学者以及部分从事交叉研究的理工医等学科学者,围绕问题导向、团队合作、学科交叉等组织交流研讨,进一步激发科研活力,提升科研能力。近三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年均超7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年均立项数保持在45项,2022年获立51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微信图片_2025-08-15_162045_286.jpg

持续举办文治菁英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骨干人才培训班

针对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以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文科领军团队培育计划”,支持一批高水平学者以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导向,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科研团队,通过周期性的培育,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与建设,该批团队已经成为有组织科研的主力军,逐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金融、海洋、文化、城市、认知、安全、健康、科技战略、数字转型、区域发展等重点方向和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近五年来,先后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重大项目近50项。“大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34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在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32项成果获奖,朱庆华教授著作《绿色供应链治理与价值创造》、李垣教授论文A Network View of Advice-Giving and Individual Creativity in Teams:A Brokerage-Driven,Socially Perpetuated Phenomenon,王先林教授著作《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第三版)》,耿涌教授论文Globalize the Circular Economy等4项成果获评一等奖。宋伟教授、谢纳教授著作《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哲学范式与问题视域》,方潇教授著作《身体秩序与法律规训——传统中国的“身体法治”面相》,刘建军教授著作《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文学史》,王林教授著作《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等4部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微信图片_2025-08-19_103555_602.jpg

“文治大讲堂”活动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为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以高水平科研“反哺”育人工作,文科处还广泛拓展学术资源,有组织地推出“文治”系列精品活动。通过举办“文治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神话学家叶舒宪、哲学家陈嘉映、历史学家易中天、政治学家郑永年、建筑学家张永和、法学家季卫东等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推动思想交流与文化传播。组织“文治新人”评选活动,每年10名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获得表彰和奖励,旨在引导、激励更多人文社科领域的同学们养成学术志趣、提升学术能力、恪守学术道德,赓续学校传统。

三、 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以咨政能力建设增强服务大局能力

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智库中心协同相关院系,按照“两个坚持”,即“坚持推进学科交叉,持续将技术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政策优势;坚持成果转化落地,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努力提升咨政服务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学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不断强化智库布局,构建起多层次的智库决策咨询体系,积极发挥智库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持续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 

图片2.jpg

区域国别研究院举行成立仪式

着力打造层级清晰、特色鲜明、协同高效的新型智库平台集群。“十四五”期间,新增智慧司法研究院、智能计算研究院、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等一批校级智库平台。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形成24家校级智库平台、30家省部级智库与基地,以及一批活跃智库团队与个人的三级智库平台咨政体系,在“大海洋”“大健康“、科技战略、国家安全、区域国别、数字化转型与治理等优势领域形成智库集群与多层次决策咨询体系。同时,根据“分类发展,多元评价”的指导思想,研究建立智库研究系列职称评审机制,为智库科研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一批专家学者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海洋强国、超大城市、军民融合、国家安全、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等重点领域,推动原创性研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不可替代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学校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连续三届居上海首位。陆铭教授受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言。围绕上海“五个中心”与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徐剑教授受邀参加“上海市城市软实力专家座谈会”。2021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来校调研,肯定城市治理研究院前期建设进展。

四、 坚持学科交叉融合,以人工智能赋能研究范式转型升级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学校大力支持下,2023年设立智慧人文社科中心,旨在通过这一平台的资源和服务支持,以及数据库、实验室建设和重大项目培育,推进科研范式转型升级,聚焦重大需求开展跨学科研究,抢占文科未来发展先机。


图片3.jpg

数字化管理决策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一方面,积极统筹推进文科实验室布局,协同有关院系组建跨学科团队,协调跨学科资源,支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依托安泰经管学院建设的“数字化管理决策实验室”在2021年获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立项后持续发力,2024年进一步获得国家重点支持建设。根据院系学科优势,精准支持特色实验室建设,推动实验室成为相关领域重要的跨学科研究枢纽和人才高地。比如,凯原法学院的“智慧司法实验室”聚焦AI与司法深度融合;外国语学院的“语言与健康实验室”探索语言大数据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城市复杂风险韧性治理应急管理实验室”运用大数据和仿真技术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设计学院的“空间智能与虚实融合设计实验室”整合设计、建筑、园林以及空间感知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智慧文科重点项目,推动科研聚焦重大现实需求,解决重大问题。首批立项7个项目,涵盖经管、法学、健康、设计、人文等学科和领域,多涉及与大模型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形成了以“双教授”为带头人的核心团队。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文社科专业场景的应用,设立垂直大模型专项,支持师生团队自主开发智慧金融教学大模型,资助由建筑领域专家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共同负责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大模型开发等。同时,中心还组织开展“大模型轻应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重点征集利用大模型的参数高效微调技术(如适配器(Adapter)微调、低秩适配(LoRA)、提示词(Prompt)工程等)开发的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应用方案;以“AI赋能新文科建设”为主题举办智慧文科论坛,邀请人文社科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研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交流研究进展,分享团队经验,营造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推动智慧人文社科的深入发展。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面向未来,我们将更加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国家之需,因应时代之变,呼应一流大学建设期待,锚定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目标,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营造以激发内驱力为导向的良好学术生态,推进以智慧人文社科建设为牵引的新质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文科建设处
文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