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计算机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协同发展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密码学院)在2025年正式成立,学院党委在学校的关怀与国内外学界、业界代表的瞩目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立志将党的建设深度融入到世界一流创新型计算机学科群的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计算机学院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协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科群历史底蕴深厚,历经数十载发展,汇聚两百余位专任教师(含多位IEEE Fellow及国家级人才)的强大力量,在并行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学、数据与服务计算、系统软件,智能人机交互等关键领域成果卓著。面对国家在量子计算、智能医疗、工业软件、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的迫切需求,学院党委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驱动科技创新的“新质生产力”和培养信息时代“新质战斗力”的强大引擎。这里,既有“永强精神”薪火相传的文化浸润,也有“鸿蒙突击”向“卡脖子”技术冲锋的嘹亮号角,更有“网安基石,强国之盾”守护网络空间的忠诚誓言。学院党委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壮阔实践中,奏响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时代强音。
以党建立志,以教育为基,以科技为媒,以人才为本
一、以党建立志——“永强精神”薪火相传,熔铸文化之魂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交大计算机人以“永强精神”诠释学科育人的初心使命:做一个勇于探索无人区的科研者,做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育人者,做一个与祖国同向同行的爱国者。自此,持续4年讲述“我和计算机的故事”,高度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和计算机的故事”系列视频全部被校史馆收录,相关课题在2024年荣获第17次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课题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文章征集活动优秀论文奖等荣誉奖项。在学者课堂系列中邀请老同志讲述在系史和学科史中自己的经历,为学生们点燃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明灯。经四年融贯并举,夯实学者课堂之基石,相继推出杰出系友专访,并打造杰出系友面对面等专题系列,绵延学科文脉、沉淀育人文化,勾勒高素质教育科技人才群像,激励新时代的计算机学子构筑未至之境的披荆斩棘宏愿。
以文化梦,“永强精神”筑文化阵地
2024年进行电院3号楼西侧圆弧区域1-3层的文化阵地的空间规划与设计:1楼以学科史为主题;2楼以“全球午餐会”和校友企业为主题;3楼以“我和计算机的故事”和计算机系史为主题。从专业认同、职业使命担当、家国情怀三个方面,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思想:感知-学习-行动来讲述计算机人共同的故事、构建计算机文化阵地,让计算机人在文化角看到属于自己的党建阵地、感受到“回家”的具身效应。
二、 以教育为基——深耕育才沃土,固本强基育栋梁
计算机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累计13门、纳入学科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案例储备库的课程 18 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获教书育人集体一等奖,陈海波、卢策吾获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薛广涛、朱燕民等教授获教书育人奖二等奖荣誉;孙永强教授获CCF终身成就奖,俞勇获CCF杰出教育奖,高晓沨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邓倩妮、傅育熙等6位教授获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谷大武等教授获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佳和”优秀导师奖、优秀教学奖。着力建设优秀课程,国家级优秀课程10门、上海市优秀课程31门;着力建设优秀教材,十四五工信部规划教材两门、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一门、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学院响应计算机A+学科、冲击网安A+学科、特色化软件学院的战略。助力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交叉、课赛并进,打造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每年承接超5000人次的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实践示范中,大幅采用国产软硬件最新成果和企业案例,率先在课程中引入国产昇腾AI芯片、鸿蒙操作系统等自主核心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成为昇腾生态的国内首批高校推动者;积极扩展课程体系,交大与华为、腾讯、阿里、商汤等龙头企业合作,改造提升十余门专业课程,共建学生实践基地,践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培养。组织造课、悟课、竞课、创课等课程形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综合素质,为国家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未来产业领袖。同时,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大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中屡创佳绩,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以科技为媒——聚力攻坚引擎,赋能创新攀高峰
学院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将党建工作深度嵌入教学、科研、人才工作的主战场,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从“物理结合”迈向“化学反应”,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彰显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计算机学院的七大特色研究方向深度融合前沿科技与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技术突破与民生应用,致力于推动跨学科创新与关键领域的发展。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获A+,是首批国一级重点学科,首批国家一流学科;网络空间安全是国家一级学科,两次入选一六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计算机学院获国家级科研奖励6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际科技技术合作将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过敏意获IEEE Edward J.McCluskey技术将、郁昱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马利庄获中国计算机图形学杰出奖、吴帆获2021 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陈全和傅洛伊分别获2023、2022 CCF青年科技奖。论文发表方面,在2024年CCF A类发表422篇、Nature正刊1篇、CCF A类会议/期刊论文奖13篇。学院累计主持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38项,主持重要科研项目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科研战略布局具备竞争优势。
学院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支撑平台,覆盖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多个前沿领域,包括14个科研基地、5个人才培养平台。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15个,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技术转化。
操作系统是智能终端软硬件中枢,被誉为信息产业之魂。该领域长期被美西方垄断,严重威胁我国国家战略安全。臧斌宇、陈海波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突破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在弹性架构、流畅低功耗、安全可信维度的核心技术,成果支撑华为鸿蒙、OPPO ColorOS、航天卫星等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关键指标达同期国际领先,产学研深度协同支撑了我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安全技术的保障,谷大武教授团队发明了端到端、跨设备等自适应物理信息泄漏分析技术,大幅提升了密码模块黑灰盒分析的准确性和成功率,解决了真实场景中密码模块分析检测的卡脖子难题。
四、以人才为本——厚植发展根基,英才辈出谱华章
学院重视人才引进,拥有中科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国家级人才计划96人次(覆盖78人),近五年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53人次(覆盖44人)。
学院始终重视学生培养,积极响应国家对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原始科技创新的重大需要,依照攀登计划,分三阶段开展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学术素养。第一阶段:初步明晰研究方向;第二阶段:针对性开展培养;第三阶段:走自己的科研之路。
拔尖人才培养理念: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培养计算机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对学生因材施教、设立特班,建立一流平台精准培养;通过课赛并进、交叉互助、创新共建培养拔尖人才;从国际视野出发,以“大师”培养“大师”,以“领袖”造就“领袖”。
学生培养成绩卓著:获得“挑战杯”特等奖4项;获得ACM ICPC 3次全球总冠军、6块金牌;美国大学生数学与交叉学科建模竞赛“Doug Faires Award”终身成就奖与特别贡献奖、冠名特别奖11项、特等奖21项、特等提名奖98项、一等奖298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高教社杯”、三大奖“知网研学奖、三大奖“北太天元数模之星”、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数模执行”季军。还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一等奖,以及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信安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世界技能大赛等最高奖。近十年,培养优博40人次。
五、凝聚初心力量,汇聚支部星光
学院现有党支部38个,其中在职教工党支部13个,学生党支部18个,退休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966名。
计算机系一支部的成员由智能人机交互研究所和密码与信息安全研究所两大科研团队的党员组成,具有鲜明的“年龄轻、学历高、头雁多”等支部特色。其中朱浩瑾,吕宝粮、张丽清均曾任总支书记,堪称“专家”支部、“书记”摇篮。计算机系一支部书记涂仕奎、一支部副书记张媛媛曾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涂仕奎书记荣获校微党课大赛三等奖,2023年一支部申报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两年来持续蓄力下一次申报成功。计算机系一支部挖掘科研团队教师的金点子,发挥海归学者的国际视野优势,于2019年基于计算机学科前沿占比大、学生升学多等特点开展“全球午餐会”学术育人系列活动。经过5年经验积累,总计108场学术活动,邀请知名专家、校友、博士线上线下分享学术心得,线下每场平均参与人数50人,B站粉丝3.4万,播放量30万,单场最高线上参与人数超一万人。“全球午餐会”已成为计算机学科专业学生在学术志趣探索中不可或缺的支持,也为老师培养学生提供了一个共享资源平台。相关建设经验撰写上海市党建征文《工科思维下“党建+”服务品牌建设的自驱力挖掘》。
计算机系三支部深入挖掘系史故事,持续举办“我和计算机的故事”系列课堂。以计算机史整理实践“永强精神”,助力关工委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我和计算机的故事”,通过平台搭建协同计算机系一支部完善育人链条,抓住启航远航关键点。创新探索推出“我和计算机的故事”杰出系友专访系列,杰出系友面对面系列:以杰出系友为指引端正学生生涯,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文化建设,筹备文化阵地。
软件服务党支部秉承“弘扬信创精神,振兴国产软件”的信念,围绕软件服务方向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活动。结合智慧城市、互联网软件、虚拟现实等前沿研究方向,支部开设以《接力CAD前辈精神,打造自主可控工业软件》为主题的微党课,号召大家继承老一辈CAD/CAE科研工作者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的行业软件。支部与重点行业,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事业三部(九分厂)党总支共建,共同探索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知识图谱、大模型等新兴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与落地,为推动我国航天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支部还承办了以“趣玩元宇宙,童梦逐未来”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为计算机学院教师和“交小苗”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开辟“科技+教育”的服务新领域。这一活动将成为软件服务支部的特色,让红色基因在科技教育的薪火中代代相传。
系统软件支部,主要由软件学院BASICS实验室、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所、可扩展计算与系统实验室、RFID与物联网应用工程实验室的教师们组成,正式党员13名,致力于系统软件国产化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工作。支部典型特色行动与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学生软件作品展示会、每年暑期的支部老师和教职工井冈山瑞金等红色革命根据地集体参观研讨学习等。
网安通信学科支部的党建特色是联合党建促合作,科普服务树新风。支部通过联合党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科普服务,推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落实为群众服务的责任初心。
支部充分发挥网络安全专业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共筑网络空间安全防线”等主题党日活动,就双方关心的业务方向进行长期科研交流和项目合作。此外,支部深入基层,开展科普实践服务。围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广大党员践行科普宣传使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结硕果。多项网络安全科普作品在光明网发表,网络安全科普展入选“2024年上海市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典型案例”、获网络安全科普展再度成功入选。“网络安全教育优秀案例奖”等多项荣誉。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交汇点上,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密码学院)党委深刻体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深远意义。五年的砥砺奋进,我们以“永强精神”熔铸文化之魂,夯实立德树人之基,勇攀科技创新之峰,厚植拔尖人才之本,凝聚支部先锋之力,生动诠释了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强大生命力。从“鸿蒙突击”突破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的“卡脖子”封锁,到密码安全铸就网络空间的坚强护盾;从培育摘取ACM桂冠的编程英才,到锻造问鼎“挑战杯”的创新先锋;从文化阵地讲述“计算机人共同的故事”,到“全球午餐会”构建国际化学术共同体——每一步坚实的足迹,都是党旗引领下,计算机人勇担使命、矢志创新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