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农业与生物学院:擎旗定向融合赋能,驱动发展服务三农
— 风采巡礼[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导向,依托农科学科特色,打造“两结合、五融合”劳动育人体系,近5年为全校学生提供三万余学时的劳动教育。
——2022 年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第一批建设支持“科技小院”6家。2024年,申报第二批10家科技小院,并新增3家上海市级科技小院,引导师生深入一线服务“三农”,构建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高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赢模式。
——对接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需求,持续完善“上海交大-区农业农村委-区农技推广中心”三位一体的上海交大教授工作站共建模式,实现了教授工作站在上海9个涉农区的全覆盖,每年超40项技术得到试验示范,约10项产业化项目获市、区级财政立项支持。
——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成为农业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汇聚中以两所国际知名高校的优势资源,建设世界级农科、健康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学科群,构建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国家现代农业、生态可持续和健康中国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前身是上海农学院,1959年成立,1999年9月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党委将党的建设深深熔铸于学科跃升、科研攻坚与育才报国的血脉之中,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科”为战略目标,确立了“以农为本、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前沿”的办学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快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全院师生以大地为纸、以创新为墨,用坚实的农生足迹,谱写了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丰硕篇章。
2022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一、党建领航:红色动能激活发展新格局
治理体系持续升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彰显。学院党委始终将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以严的基调筑牢发展根基。不断完善“一融双高”党建工作体系,形成以党委为核心、党政双线联动、系科四翼协同的工作模式,打造系主任+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党政融合系科管理集体,探索建立“一融双高”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基层党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捐赠公益等5个板块70项具体指标。在思想铸魂、制度固本、体系升级、工作融合等多轮驱动下,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战斗堡垒根基稳固,先锋旗帜高扬生辉。学院党委下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4个,其中教工党支部7个、学生党支部13个,退休党支部4个;党员总人数755人。学院党委着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切实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获评2023 年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先进单位”,2024年度学生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退休党总支获评2022-2024年度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多次在教职工学习习近平用典大赛、“思源清风”廉洁文化建设活动、离退休教职工党史校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教职工党员教育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立项1项,学生党支部专项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立项8项,优秀项目4项,学生党支部“共行计划”优秀项目5项;党支部书记微党课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支部书记杨志彪老师的教书育人事迹登上人民日报教师节40年特刊(全国4位人物中唯一的高校教师代表)。陈火英、陈捷老师获得教书育人一等奖,“时雨工作室”立项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四维度两结合”推进课程思政,《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得到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2025年1月,学院获评学生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
二、内涵筑基:深耕致远绘就事业蓬勃向上
立德树人固本培元,人才培养质量稳步跃升。新增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与医药”二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智慧农业”本科专业,3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本科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专业与学科架构更加合理。一流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4门、本科重点课程3门,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 “十四五” 规划教材书目4部,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立项建设项目1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4项、“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共享杯”农科赛道一等奖1项,连续6年获“知行杯”上海市赛奖项。共有82名选调生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其中中央选调生实现两年连续突破;累计10人应征入伍;2人赴联合国粮农组织实习,在世界的舞台上贡献交大农生智慧。
2024年10月,学院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家金奖2项
人才强院战略深入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枝繁叶茂。学院统筹实施“输血”与“造血”并重的人才策略,坚持引育并举,形成“开放引才、战略育才、科学用才”的良好工作格局。近年来,新增专任教师80人、特聘教授8人、长聘教授8人、长聘研究员2人、长聘教轨副教授41人;学院现有国家级人才10人次、国家级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16人。以长聘体系为核心、以常规体系为依托、以农推体系为特色的适应一流农科建设需求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创新引擎澎湃驱动,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成功获批学院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上海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抗白叶枯病水稻”入选2020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大进展、“水稻抗高温基因挖掘及调控新机制”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获得我国首个转基因大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交育1号GS”和“交育7401GS”两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农业部国审、“姜黄根茎提取物”成为高校首次成功研发并获登记的植物源新农药。近五年获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6项、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5项,科研经费累计5.71亿元。实现Science、Nature论文突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学院主办的期刊《分子园艺》(Molecular Horticulture),2024年获首个影响因子10.0,在全球园艺学科38本期刊中排名第一。
开放融通步履铿锵,国际交流新格局加速形成。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开展“2+2”双学位培养、暑期实习等项目,五年来累计输送超百名学生赴海外深造。与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共建“单细胞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共建“植物细胞器功能与逆境响应马普学会伙伴研究组”等高水平平台。获批教育部“植物细胞发育与未来种业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汇聚全球顶尖专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科学术高地。
三、创新赋能:理念革新点燃科技兴农燎原之火
耕读砺行,厚植农科英才沃土。建设一二课堂贯通的耕读劳动体系,打造全链条新农科劳动教育金课,成为学校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单位,率先在国内高校中打造“责任田”和为期7个月的全链条劳动体验。58位特聘教授、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参与劳动活动的组织,形成《实验基地建设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等教研成果。近5年,为全校学生提供三万余学时的劳动教育,多次实现了军训学生的劳育全覆盖。
新农科劳动教育系列“金课”:长聘教授陈功友在水稻田边为学生讲授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大进展
小院扎根,田野课堂赋能成长。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第一批建设支持 “科技小院” 6 家,上海市级科技小院3家,在上海嘉定区、金山区、崇明区以及内蒙巴盟精准服务当地的种养业务、葡萄种植、果蔬种植、茶叶品牌塑造、农业节能减排以及戈壁红驼育种,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科技小院通过引导师生深入一线服务“三农”,解决农民在实际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专业硕士驻守模式,探索科技小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高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赢模式。
教授驻站,精准服务都市农业。夯实“教授工作站模式”,助推“问题导向科研”实施。对接上海都市现代农业新需求,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上海交大-区农业农村委-区农技推广中心”三位一体的上海交大教授工作站共建模式。实现了教授工作站在上海9个涉农区的全覆盖,每年超40项技术得到试验示范,约10项产业化项目获市、区级财政立项支持。
办学破冰,首建中外农科学堂。2021年,学院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成为农业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批开设三个双硕士学位项目——农艺与种业、兽医、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目前,学院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累计培养65名国际化农业人才,通过建立双导师制、举办双边论坛等举措,已促成10对中外教师团队开展联合研究,形成了“教学-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