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地方合作办公室:服务国家战略 赋能区域发展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地方合作工作综述。

——面对多元的区域发展需求,以创新理念引领实践,探索出一系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校地合作新模式,构建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地方需求为牵引、以优势学科为支撑、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校地合作生态体系。

——心怀“国之大者”,自觉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系统谋划、整体协同,充分统筹整合校内各类资源,汇聚全校教职医务员工、校友力量,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面对新时代国家与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将服务社会作为核心使命之一,以“扎根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为战略导向,通过地方合作办公室的系统规划与强力推进,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校地合作新格局。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拓展全国重点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定点帮扶与乡村振兴、深化高校对口支援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显著提升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与贡献度。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前瞻布局合作机制

“十四五”期间,学校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刻把握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时代使命,将社会服务工作深度融入学校事业全局系统谋划推进。党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亲自率队赴重点合作省市深化对接,高位推动重大战略协议签署与平台落地,确保地方合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服务导向行稳致远。在体制机制建设上,着力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院系联动、全员参与”的大合作格局,依托地方合作办公室、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乡村振兴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强化统筹协调职能;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整合科研、教务、学工、校友等资源,形成服务地方的强大合力;出台《地方研究院管理办法》,为遍布全国的地方合作创新平台提供了规范化的制度保障,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并切实服务区域需求;推动院系党组织将服务地方列为重点工作,激励党员骨干教师带头“揭榜挂帅”,领衔重大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并将服务实绩纳入相关单位及干部考核体系,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助力上海科创策源,赋能城市能级跃升

黄浦江畔,创新潮涌。上海交大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以校地协同为纽带,全力服务上海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密结合上海区域创新发展需求与学校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求,不断推进人工智能研究院、工业创新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上海浦东密码研究院、临港创新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支持做强“大海洋”“大健康”“大零号湾”等交大品牌,稳步形成环交大创新创业集聚业态。紧密结合地方人才高地建设需求与学校卓越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建设需要,与闵行共建集成电路学院、徐汇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构建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前沿科学探索、核心技术攻关于一体的新型产学研教融合生态,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紧密结合世界顶尖大学和全球卓越城市的共同愿景,在浦东新区建设中英低碳学院,在崇明建设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为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夯基垒台。紧密结合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市一盘棋”部署要求,深化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市属高校的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紧密结合校教职医务员工和地方居民对优质基础教育和医疗资源需求,在浦东新区前瞻布局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体系,持续深化“环交大闵行校区基础教育生态区”建设,并携手浦东、黄浦、崇明、嘉定、等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基础教育品牌和区校共育特色模式。学校助力上海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供城市发展智力支持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与闵行区签约共建集成电路学院.jpg

与闵行区签约共建集成电路学院

与徐汇区签约共建人工智能学院.jpg

与徐汇区签约共建人工智能学院

创新协同发展范式,构建互利共赢格局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学校与四川、河南、贵州、黑龙江、辽宁、江西、安徽、宁夏、新疆、海南等省市签署合作协议,拓展互利共赢发展空间。围绕重点领域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及研究院体系,有效将学校科技与人才优势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成立郑州研究院,新乡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推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前瞻性在长三角地区建设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昆山未来产业创新院、长三角(苏州)创新研究院低空经济中心、无锡梁溪区数字经济产业技术高等研究中心、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无锡光子芯片联合研究中心、无锡市区块链高等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推动深圳研究院转型升级为行业研究院,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生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立足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与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与青海省海西州、青海省科技厅、青海大学四方签约共建JUST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与海南省持续推进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科研合作;与云南大理州共建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理州首个国家站),并以此为基础,联合四川西昌市共建邛海野外科学观测研究中心,联合云南玉溪市、丽江市共建湖泊联合研究中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湖泊治理模式。聚焦提质增效,深化与地方高校协同联动,构建服务区域发展的教育协作网络,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在长三角区域,与芜湖市、芜湖学院共建高等研究院,与常州大学在学科、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领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并作为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深度参与联盟建设;在中西部地区,以深化与宁夏大学合作为载体全方位助力宁夏发展,积极探索教育援疆新模式,探索推进新疆智慧能源产业研究院筹建,高标准做好新疆政法学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校支援合作,并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1上海交通大学推进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合作.jpg

1.2上海交通大学推进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合作.jpg

与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上海交通大学与海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jpg

与海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上海交通大学与安徽省、芜湖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jpg

与安徽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统筹布局精准施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学校党委将定点帮扶洱源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学校发展全局高位统筹、精准施策,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1年,学校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推动帮扶工作迈入体系化、专业化、长效化新阶段。工作聚焦四大关键领域:一是生态治理筑基,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中之重,专门设立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选派专家团队长期驻守。在地方持续努力与学校技术支撑下,洱海水质显著改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生态基础。二是特色产业强链,经深入调研,提出“小而精、大而专、塑造生态形象”的产业发展思路,纳入洱源县“十四五”规划。通过设立洱源专家工作站、高原健康食品(洱源)创新中心等平台,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特别是自主研发海菜花保鲜专利技术,将保鲜期由4天大幅延长至12天,有效破解外销瓶颈。创新构建“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交大智慧”协作模式,打造“产学研销”闭环。目前全县海菜花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年产值超4300万元,畅销全国10余省市,带动就业2万余人次,成功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三是人才引育固本,常态化开展干部、致富带头人及专业技术培训,着力培育本土人才队伍;建成集成果展示、人才培训、社会实践于一体的上海交大乡村振兴基地,获评“大理州柔性引才基地”和“洱源县招才引智小院”,成为帮扶前沿阵地。四是教育帮扶扶智,全面托管帮扶洱源一中,设立“思源特班”及“荣昶洱源教育基金”,持续选派支教团和骨干教师驻校。在党建引领根本保障下,定点帮扶工作成效卓著,洱海党支部先后获评上海市及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洱海治理成效及海菜花产业模式获得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高频次头条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定点帮扶工作连续多年获评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获得持续认可。

校领导赴洱源考察指导定点帮扶工作.jpg

校领导赴洱源考察指导定点帮扶工作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洱海治理.jpg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洱海治理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始得枝荣;行稳自可致远,守正方能开新。面向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擘画地方合作新蓝图,深入推进地方合作,让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奔涌不息,使前沿科技的"创新沃土"硕果累累,深度融入区域创新发展的时代浪潮,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书写"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华彩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磅礴力量!

地方合作办公室
地方合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