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人文学院:文化引领担使命 交叉创新启新程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上海交通大学党建风采巡礼

——紧密结合党中央和校党委的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以党的建设促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发展评价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培养环境。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设立,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高水平论文发表量质并进,决策咨询专报屡次获上级部门批示采纳。

——积极响应学校工作部署,面向全校开放无门槛转专业,全新定制特色培养方案,培养具有交大特色的文理交叉新质人才。

人文学院是学校基础文科建设发展主阵地,主要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学4个一级学科。学院设置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汉语国际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等5个主要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文艺术研究院、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神话学和民间文学研究院、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4个校级研究机构,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华诗词学会诗词教育与研究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基地、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欧洲文化研究中心、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等10余个省部级和校级研究平台建设发展。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1个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哲学、国际中文教育、现代中国研究(英文授课)等5个硕士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2个博士专业,并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人文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通过党员大会确立“人才强院、高质量发展、交叉创新、文化引领”四大战略,持续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内控建设,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学院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党委工作机制,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视干部培育工作,激发党的基层组织活力;持续推进人才强院战略,加强引育并举,优化学院师资结构;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育标志性学术成果,提升学科影响力;推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加强课程内涵建设,贯彻科艺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文史哲基础文科特色,做好服务社会相关工作。

一、高质量发展

人文学院党委紧密结合党中央和校党委的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加强党的建设。

1.jpg

2023年6月21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员大会

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委会制度,多次修订《人文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和《人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通过各级党组织会议,充分调动党员骨干力量,建立层层传递、准确理解、切实执行的院系党组织基本运行机制。2021年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应时应事更新小组成员。2024年,制订《人文学院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办法》,完成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专项巡视,以制度建设为开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持续完善学术报告会、论坛、研讨座谈会等管理制度,规范教师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不断完善中层干部选任机制,建立持续发现识别优秀年轻干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制定《人文学院“双肩挑”干部选任与考核办法》,实施院管干部招聘制度,开展优秀科级干部跨单位轮岗交流,举办学院干部培训班以及党务工作培训班,持续优化“双肩挑”干部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双重考核协同机制,进一步落实落细“学术恢复期”制度。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的党员骨干队伍,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铸牢思想基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班子带头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举办党建工作培训班和“知孜”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多措并举健全优化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海归教师、优秀本科生等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着力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贯彻好党内生活制度,定期开展过程检查和监督提醒,积极开展联合共建,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历史系教师刘训茜获2021年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理论征文一等奖”(排名第一),汉教硕士生党支部入选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由文科资深教授王宁和党委书记齐红分别领衔的全国党建研究会课题和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顺利结项。

二、人才强院

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本任务,发挥文、史、哲基础学科特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学院顶层设计和制度改革,形成人才“精准引进、分类发展、多元评价”体系。

2.jpg

9月25日,召开2024年转专业学生座谈会,加深了首次零门槛转入人文学院的转专业学生对学院及所学专业的了解与认同

持续深化内涵建设,教书育人成效显著。学院利用自身优势,面向全校学生提供高质量人文、艺术通识教育,年均获益学生近六千人次。紧抓“新文科时代”机遇,学院自2020年起制定文科平台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并组建相关教学团队,并于2021年起正式启动招生。2024年,人文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部署,率先开放无门槛转专业,以制度创新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同步增设汉语言文学(科技人文)、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两大方向,成为国内首个招收创意写作方向本科生的学院。学院积极探索,定制全新的文理交叉特色培养方案,既有效化解了传统文科生源转型困境,更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文理交叉人才培养“交大方案”。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认证,1门课程入选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目录。获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写作学会“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各1项,上海市重点本科教改项目立项1项,上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上海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项、“持灯照初心”上海市红色文化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学院教师多次荣获市级及以上教学类竞赛奖项。学院积极打造“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过程贯通就业工作体系,本硕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核心就业引导率不断提高,在2024年超过80%,本科生深造率也屡创新高。

优化各人才序列资源配置,持续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人文学院目前在岗教师153人,其中教师体系137人,研究体系16人,共包括正高44人,副高76人,中初级33人;学科系所分布为中文系46人,历史系34人,哲学系17人,汉语国际教育中心35人,艺术教育中心9人,人文艺术研究院12人。学院教师入选各级人才计划30余人次,包括国家级人才9人次,上海市级人才22人次。

人文学院以“近悦远来”为宗旨,持续完善多元人才发展评价体系。多次修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轨序列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规范完善长聘教轨序列人才引进机制。连续六年举办六禾人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坚持高标准、严把关,打造面向全球的高素质人才引进体系。“十四五”期间,学院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共引进各层次人才35人,其中15人毕业于牛津大学、香港大学、京都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12人入选各级人才计划13人次,学院师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学院持续开展“文欣学者”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计划评审,开展国社科、人才计划申报、高水平论文撰写发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常态化专门辅导,提升各类申报成功率。持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确保理论学习全覆盖,激励引导教师重教乐教。

三、交叉创新

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有组织科研”,以智库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3.jpg

2023年9月12-14日,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暨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建构学术论坛

通盘规划,凝练方向,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作为学校基础文科建设发展主阵地,人文学院主要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学四个一级学科。2019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同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多年的规划和打磨,2024年,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顺利通过学校评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点与艺术学学术硕士点的筹建亦在稳步推进。

学院以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持续开展“有组织科研”,引领相关领域研究。2020年以来,学院新增科研项目数不断增长。2022年,实现国家哲社成果文库项目、冷门绝学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考古学科零的突破。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落地,为上海市唯一资助。学院师生在C刊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总数屡创新高,在2024年达到204篇。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在办好既有学术集刊的同时,于2024年创办《文治春秋》《交大史学》《人文艺术与美育研究》3本新集刊,积极建设人文学术刊物阵地,真抓实干提升学科影响力。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文化建设需求,建设有特色的智库平台。不断加强学院教师资政建言能力,持续提升交大人文学者在国内外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2021年,神话学和民间文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叶舒宪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AMI)“社会服务”参考案例智库。2022年,以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为唯一顾问单位的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获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并获第31届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提名。2023年,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荣获CTTI智库建设最佳案例及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奖;神话学和民间文学研究院作为学术顾问单位,支持中央电视台制作大型纪录片《山海经奇》。2024年,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首席专家程兆奇受邀担任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重大项目《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国对日战犯审判》纪录片总顾问。

四、以文化人 

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宗旨,践行文化引领和价值引领,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jpg

2024年9月25-26日,话剧《钱学森》赴香港理工大学展演

贯彻科艺结合,实践美育浸润与文化引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021年,交大版《长征组歌》交响合唱音乐会圆满上演,获得10余家中央及沪上主流媒体报道,各报道阅读量合计达到100万+。原创话剧《钱学森》在每年新生季如约上演,历经多次更新升级,于首演十周年之际应中科协邀请首次出境,赴澳门大学巡演,2023年受中科协、国家大剧院等邀请,亮相国家大剧院舞台,2024年赴香港巡演。原创微电影《抉择》获上海市民微电影主题活动教育专题奖等奖项。2024年,学生合唱团获得世界合唱比赛双金奖及单项冠军,五星红旗因交大在异国冉冉升起。2024年,由人文学院代管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艺术团成员增至500人,非特长生比例达到90%以上,各级各类艺术演出逐年增加,文化引领能力不断加强。艺术教育中心获评“2023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主办“文治杯”大学生写作大赛、“荣昶-文治杯”全球华人大学生诗词大赛、创意写作拉力赛等文学创作类赛事,有效繁荣了校园文化,增强了交大人文学科的影响力。

继续维护和深入国际合作,主动探索国际交流新模式。积极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促进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努力提升学院整体国际化程度。文科资深教授王宁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2%顶尖科学家(文学研究)。学院与4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合作范围覆盖六大洲近二十个国家,持续发挥国际中文教育大本营作用。与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或专业进行学术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国家顶尖高校开展双学位项目,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加强全英文硕士项目“现代中国研究”内涵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保证项目高质量推进。创办人文学院国际交流周、国际交流推广月等品牌活动,通过论坛、讲座、文化活动等环节开展文化和学术交流,吸引海内外名校师生广泛参与。承办2023和合文明论坛,派出知名专家学者在主旨论坛和分论坛发表演讲,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推进国际学生招生工作,大力拓展招生宣传渠道,国际学生数量企稳回升。

人文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学院自身特色与优势,深化构建本硕博贯通的学科交叉培养体系,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文科教育范式变革,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交大方案”,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书写人文学科的新篇章。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