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巡礼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领航守初心 铸魂育人担使命

风采巡礼

[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60项,高水平期刊论文560余篇。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高校青教赛一等奖、上海市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教学、科研质量稳步提升。

——上海“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项目、“东方之路”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项目、思政课建设获《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双头条报道……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耕“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金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三全育人”示范单位、校长奖……学院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培养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党建+”工程,坚持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思政课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学院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1.jpg

召开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员大会

培根育魂 锻造时代新人

学院党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院实施“卓越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工程”,让每一位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有序推进“金典领航计划”“金鹰腾飞计划”“金种子育才计划”“金话筒训练计划”,培养有思想、有方法、有能力、有口才的卓越青年马克思主义后备人才。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国创赛”“挑战杯”“知行杯”等顶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党员导师实现参与硕博贯通培养全覆盖,职业观教育从入学第一课贯通毕业远航教育,通过“院长第一课”“书记讲党课”,“资深校友面对面”,“就业扬帆计划”,朋辈引导的“思齐讲堂”等,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坚持学科交叉,拥抱智能技术。打造文科学生创新创业的跨学科新模式,以赛促研、以赛育才,学生作品以小组第一的突破性成绩荣获国创赛市赛金奖。实践团荣获长三角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实践项目获评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一等奖。深耕实践育人,彰显使命担当。利用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等资源优势实施“金种子育才计划”,深化选调生培养与基层就业导师制,近五年向北大、复旦、中科大等一流高校输送多名优秀毕业生,马院学子奔赴全国各地,成为思政课教师、中央、地方选调生央国企储备人才。六成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建功立业。一大批“能讲会写、扎根一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学子不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校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挺膺担当。

2.jpg

马院学子登上新闻联播

3.jpg

马院师生参赛项目在本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斩获全国二等奖

深耕课堂 筑牢思想根基

以党建促教学,教学成果丰硕。学院党委积极探索支部建设与教研室建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党员教师的教学水平。5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1位教师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获上海市金课,4位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10余位教师在上海市青教赛、思政课大比武中获奖。同时,学院还出版了3本教辅读物,其中《新时代榜样科学家》被中央组织部评选为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教学成果奖也取得突破,《以“五育融合”为发力点培育时代新人的探索与实践》获2023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塑造时代新人:以价值引领推进“五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22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科学家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2022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聚焦数智育人新平台,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学院通过数字技术等载体,打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高水平数智教育实践平台,不断完善以数智技术为牵引的育人工作新模式,切实提升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持续开发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资源,聚焦外滩风云、建党摇篮、创业担当、浦东奇迹、大国重器五个教学模块,开发精品化、智能化的虚拟仿真课程产品。

4.jpg

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

多维联动 打造“大思政课”新生态

强化思想引领,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学院始终把上好思政课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的本硕博思政课程群。以“概论”课建设为中轴,探索“概论”课+其他本科生思政课必修课+“新时代社会认知实践”课的一体化推进模式;以每年举办的“未来思政讲习营”为牵引,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以教学问题库建设为辅助,推进多线程教学模式创新工程;整合力量、创新开设强国系列专题课程,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两院”院士、全国劳模、企业家等各界人士讲授“网络强国”“海洋强国”“数字中国”等专题。学院积极拓展和兄弟院系、企事业单位党建联建渠道,不断扩大“朋友圈”,促进党建和思政课教学的互动互鉴。学院与法学院、国务学院联合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新时代大国外交”等专论课程,以专论课程引领相关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特色,开设科学家精神等个论课程,突显交大底色,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开设系列以“四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选择性必修课,拓展面向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当代中国”课程的主题和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23年4月9日,《人民日报》教育版头条刊发《上海交通大学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文,充分肯定我校用好课堂主渠道打造高水平思政课的经验做法。

5.jpg

走进商飞试飞中心举办“未来思政讲习营”

6.jpg

《人民日报》教育版头条刊发思政课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推动党的建设与“大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在思政课数字化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获批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率先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国内首个“大思政课”教学基地,初步形成“大学牵引—区域联动—大中小学贯通”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全国“大思政课”建设中发挥示范标杆作用。相关成果多次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专题报道,获得广泛社会反响。

7.jpg

召开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推进会

8.jpg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聚力攻坚 勇攀登学科科研高峰

学科科研建设跨越式发展。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历史性跨越,软科排名挺进全国前3%;科学技术史学科位列全国第3名。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实现突破性增长,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60项,学院师生共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560余篇,人均发文量稳居全校前列。

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形成了知名专家领衔、重大项目支撑、特色平台培育、原创性成果生成的科学研究机制。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研究基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研究平台,高水平建设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举办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战略研讨会、首届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研讨会等高端学术论坛50余次。代表性成果获评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多篇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获国家级批示,牵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立法研制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决策发挥重要作用。

9.jpg

成立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0.jpg

举办首届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

11.jpg

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研讨会

融通中外 构建理论传播共同体

发挥青年学生在理论宣讲中的专业优势,创新形式讲好党的故事,以青春之声传播理论之魂。学院组建“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走进全国大中小学校园开展理论宣讲,宣讲活动累计600余场,受众人数达3万余人,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增强政治认同和使命担当。五年来,与上海市各区县、各院校紧密合作。“声入人心”与复旦、华师大、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联学共建;选派40余名优秀成员作为学生导师,陪伴700余名黄浦区共校学生成长;走进徐汇、闵行、崇明等多个中小学校园开展理论宣讲。与中共一大、团中央机关旧址等单位联合开展宣讲活动;于建党百年推出“青年话党史,声动树英模——党史故事100讲”党史学习课程。与全国四所交通大学成立“交通大学青年宣讲团”,携手推进“交大青年宣讲团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宣讲活动”;牵头组织全国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巡回宣讲活动。“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获评中宣部和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多项荣誉,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

12.jpg

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13.jpg

“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获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坚持开放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持续深化国际传播。“请进来”方面,学院启动“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活动,先后邀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者来院交流讲学,“走出去”方面,学院多名师生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希腊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访学研学活动,学院多位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论坛,并作专题报告,积极推动学院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际对话平台,大力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把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院全过程,坚持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优化支部设置,把支部建在教研室上,选优配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持续加强党员发展工作,五年来发展师生党员133人,学生党员比例位居全校前列。先后获评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上海交通大学“三全育人”示范单位和案例,“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奖”等奖项和荣誉;16人次荣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3位党支部书记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党课开讲啦”党支部书记讲党课一等奖、二等奖。发挥五老育人优势,微视频作品《理直气壮陈锡喜》荣获2024年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奖。开展党建联建工作,不断扩大“朋友圈”,拓展30 余家共建单位”。学院响应国家战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响应国家战略做好对口帮扶与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多次选派专家前往云南保山、文山、洱源及湖北宜昌等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助力对口帮扶与乡村振兴工作。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原创性科研生产能力,努力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重要策源地,成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创新实践的试验田,成为服务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决策的重要智囊库,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特色先锋营,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