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医路逐新,创享未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学生创新项目宣讲会举行

1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路逐新,创享未来”创新项目宣讲会在闵行校区东上院100号报告厅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外联合作办主任徐季旻,学生创新中心产业学院推进办主任贺婉青,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代永富受邀出席,医学院及校本部近400名本科生线下、线上同步参与,共同探索医学科研创新的前沿趋势与“医+X”复合化发展的路径。本次活动由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书记张顾文主持。

1合照 1.jpg

全景式解读创新资源,搭建医工交叉桥梁

徐季旻以“学生创新中心平台资源与服务”为主题,从平台定位、功能拓展与资源整合三个层面系统阐释学生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他围绕工训课程、科创竞赛、校企合作、前沿探索四个板块,展示中心在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链接与科技前沿引介中的综合支撑作用。在介绍创新课程与赛事体系时,举例无人机、IT等综合实践平台,呈现跨专业资源在医学创新中的应用潜力。他强调,学生创新中心正在成为医学与工程深度耦合的枢纽,使医学生能够在多元知识框架中形成跨界思维与系统性的问题意识。

2徐季旻老师.jpg

聚焦“医+ X”成长路径,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贺婉青围绕医学生多元成长路径,从国家医药科技发展战略与产业链升级需求切入,指出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知识分区,促进资源跨界流动。她详细介绍了学校开设或即将开设的辅修专业、微专业及特色课程、实践项目,以及建设“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医+X’科创俱乐部”等第二课堂载体,展示医学生在不同创新维度的参与路径与发展梯度,并强调:“医+X”不仅是一种知识结构的延展,更是一种主动构建能力矩阵的方式。她鼓励同学们在真实科研场景中积累经验,通过跨学科探索实现认知升级与自我突破。

3贺婉青老师.jpg

深度解析大创项目,明确科研实践要点

代永富围绕医学院大创项目与对应的科创赛事体系,从项目分类、申报流程、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系统剖析。他梳理了科研创新类、健康促进类大创项目实施中的关键节点,并介绍学校的支持体系,帮助同学们理解从科研设想到成果孵化的完整链条。他强调,医学创新的核心在于问题驱动与持续探索,而学校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生态,鼓励同学们将医学初心、学科情怀与技术创新融为一体,以自觉的学术追求服务国家战略、回应人民健康需求。

4代永富老师.jpg

三位嘉宾的分享既有前沿方向引领、又有具体路径指导,不仅帮助医学生系统了解了科研创新资源、启发了其跨学科思维,更在宏阔的知识版图上揭示了医学创新的未来走向。在国家加快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系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医学学子唯有在跨界融通中拓展思维疆界、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锤炼问题意识与专业担当,方能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创新能力回应“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课题。在聆听介绍后,同学们还就自己感兴趣的议题与老师们进行互动交流。与会者们表示,将以此次宣讲会为新的起点,在医学与多学科互融互生的广阔空间中持续探索、稳健前行,以青春理想与科研实践参与塑造医学创新的未来图景。

5交流图片 1.jpg

6交流图片 2 .jpg

7现场图片 .jpg

本次宣讲会是医学院学指委、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办公室与校学生创新中心深化联动的举措之一。自2019年双方携手、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将“医+X”理念引入大学生创新训练工作以来,各专业同学以此为平台,先后有545名学生(其中校本部学生152名、占28%)在医学与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创项目124项,相应成果取得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铜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金奖、“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以及获得专利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共5项,发表中英文学术期刊论著10篇,为“新医科”“新工科”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探索。2024年起,院-校双方进一步规划筹建学生创新中心医学院分中心,以期打造面向医学院学生“全程化、一体式”的创新培育体系,通过资源共享、专业互动,使医学院与校本部师生在创新实践方面形成更密切的协同,将“医学+X”“X+医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引向深入。

陈文轩 乔荆洋
黄烁婷 张怡悦 李东轩
医学院(闵行)
杨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