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第七届六禾人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行
11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七届六禾人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行,此次论坛为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人文分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六禾人文基金捐赠代表、上海六禾致谦私募基金副总经理谭慧慧,人文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吴俊,院党委书记齐红,人力资源处副处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文韬,学院领导班子、各系(中心)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教师代表以及来自海内外的16位优秀青年学者参加论坛。开幕式由院党委副书记黄金贤主持。



论坛开幕式上,吴俊代表学院对与会青年学者表示欢迎,他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定位,强调人文学科是学校底蕴的重要支撑,学院作为人文精神传承与创新高地,致力于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的拔尖人才。他指出,面对国家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及“十五五”规划新要求,人文学院需坚守传统文科根基,更需大力推动以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赋能等前沿领域为核心的交叉学科,以数智赋能开拓学术新边疆。他号召与会青年学者把握时代机遇,积极交流研讨,为交大人文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钱文韬代表人力资源处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与人才政策。他表示,学校针对高端人才与青年人才分别采取“按需设岗、精准引进”和“公开招聘、竞争入职”模式,坚持好中选优、人尽其才。学校将帮助学院在科研平台搭建、薪酬福利保障、住房支持等方面协同发力,为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保驾护航。

人文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沈沫以自身工作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加入学院后的成长感悟,她表示,“交大的求贤是至诚而热忱的,学术时空是折叠而又并行的,学脉是放眼世界而又坚守初心的,学问是冷对热潮而又拒绝平庸的,学人是坚毅果敢而又从容温厚的”。她感谢学校与学院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并向海内外青年才俊发出加盟邀约,诚邀大家携手奋斗、共同成长。

谭慧慧在致辞中回顾了六禾致谦与交大人文学院九年多的友好合作历程,以及六禾人文基金助力基础文科发展的设立初衷。她指出,六禾致谦始终秉承“卓越、分享、仁爱”的企业文化,对“六禾人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持续支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六禾致谦将全力支持青年学者潜心研究、传播思想、协同创新,并希望与交大人文学院携手,读书、分享、聚焦、积累,共同为培养优秀人才、推动人文学科繁荣发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齐红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人文学院紧扣时代发展与国家需求,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连续六年举办的“六禾人文青年学者论坛”,已成为凝聚海内外青年学者、推动文科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学院聚焦“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前沿技术、国际视野的深度融合,探索跨学科创新路径。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坚守育人初心,诚邀优秀青年才俊加入,与学院共绘交大文科新蓝图。
开幕式后,学院和系科负责同志向与会青年学者作院情和系科情况介绍。

黄金贤介绍了人文学院历史沿革、师资引育、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服务社会的情况,并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人才引育、协同创新与内涵发展,全力建设“特色鲜明、品质高端、贡献显著、国际知名”的一流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长聘教授张全之,历史系主任、教授李玉尚,哲学系系副系主任、副教授陈勇,汉语国际教育中心长聘教授郑伟,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王宁分别从学科发展历史与现状、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做了相关介绍。
下午,与会青年学者根据各自专业领域分别在中文、历史、哲学、艺术学科分论坛开展研讨交流。各位青年学者对各自的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与会人员带来了具有拓新性、前瞻性的学术成果展示和思考。与会专家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情况逐一点评,互相交流启发。青年学者们和与会专家均表示本次论坛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盛宴。

中文学科分论坛

历史学科分论坛

哲学学科分论坛

艺术学科分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六禾人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是由人文学院主办的面向全球优秀青年人文学者举办的交流盛会,旨在为海内外文史哲艺学科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和人才洽谈等形式,促进人文学科交流与合作,加强青年学者们对上海交通大学及人文学院的发展战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政策体系等的全面了解,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加盟人文学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