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教育思想大讨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博导交流会

11月12日,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围绕学校第十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博导交流会,旨在探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教授、学院博士生导师和教务办老师参加会议,围绕新时代博士生导师育人职责和学生特点展开深入交流。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黄琪轩主持。

2a4d05a4b501ac15667ef98cae1c1fd5.jpg

近年来,学院深入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方针,以“培养一等人才”为宗旨,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层次治国理政人才。

1.jpg

教务办主任陆洁敏从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学习期限与课程考核、培养过程管理、申请学位与学位论文答辩、奖惩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报,详细介绍了学校招生政策的调整,以及博士研究生培养、毕业过程中的关键性节点与注意事项等。她表示,希望博导老师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规范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吴建南教授、张明军教授和彭勃教授就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经验做交流分享。

2.jpg

吴建南表示,近年来学院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有所提升与日趋规范严格的招生和培养流程息息相关。202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值此时机,学校开展第十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学院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系统部署并扎实推进各项讨论与建设工作,旨在通过聚焦瓶颈问题、凝聚师生共识,全面落实学校工作要求。

吴建南分享了自己担任博导以来的亲身经历,梳理了指导过的24位博士生的情况与发展现状。他指出,博士生培养有其不同于本科生和硕士生培养的特殊性,选才是重中之重,一名优秀的有潜力的博士研究生需要具备四方面的素质,分别是卓越的研究能力、为民族立生命的恻隐之心、持之以恒的韧性和不断自我完善的自信。他建议博导老师们要用好组会制度,每周与学生定期见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也有利于关注心理健康。他希望年轻博导们因材施教,用耐心、用心和包容心培养好每一位博士生。

3.jpg

彭勃分享了自己从教以来,培养出19位博士研究生的心路历程。首先,选才是博士生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可以从毕业院校、写作能力和坚韧品格三个方面考察筛选。其次,他建议,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坚持贯穿科研环节的完整培养链条。在选择研究领域时,可以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给予学生长时间受益的指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关系”饱含了文化底蕴和深厚情谊,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也是每一位博导的必修课。他希望博导老师们在学生毕业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学术科研工作中,尽力为学生提供关心和帮助,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jpg

张明军分享了自己的指导经验,建议对博士研究生要开展规范化的培养,打好科研基础;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可尊重学生意见自主选择,如超出本导师的研究领域,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指导;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成果,引导学生将精力集中到科研上来,构建融洽的导学关系。

5.jpg

会议最后,黄琪轩呼吁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协商探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多与学科负责人、资深教授以及教务办沟通互动、切磋交流。相信与会导师将以此次交流为起点,持续提升指导能力与育人素养,发挥好博士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稳步提升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王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