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教育思想大讨论]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同自动化与感知学院交流AI时代下的教学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响应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热潮,11月6日,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与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联合举办“传承创新·赋能未来——共筑青年教师成长路”教育思想大讨论。校教务处邱雅、王文娟老师,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副院长李元龙、殷翔,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熊振华、副院长陆佳亮,校级督导、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刘增路及两院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本次活动。活动由陆佳亮主持。
本次讨论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青年教师成长,旨在通过跨院系交流凝聚共识,传承优秀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赋能未来发展,助力青年教师全方位提升育人理念与教学能力。
熊振华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思想大讨论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也是教师群体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学院一直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校院两级督导机制、教学竞赛与课程建设等多种途径,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人才培养水平。他强调,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传帮带”机制和教学共同体建设,应以教学经验分享为契机,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创新中,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李元龙在致辞中指出,两院虽在学科方向和培养模式上各有特色,但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此次联合讨论不仅是教学理念的交流,更是协同育人的一次探索。他表示,青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创新,构筑更有温度、更具宽度的成长路径,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
在教学经验交流环节中,来自两院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围绕基础课程教学创新、AI时代的课堂转型、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等主题,进行了内容丰富、视角多元的交流发言。
自动化与感知学院殷翔教授以基础课程《离散数学(荣誉)》为例,分享了其对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他提出“基于公理化演绎”的教学理念,基于日常教学经验总结出五条“公理”。例如“每位同学的能力、悟性、兴趣、目标是有区别的,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客观区别”,因此教学中应做到“基础知识讲透、高阶拓展点到、探索空间给出、额外补充自由”。他富有启发性、层次性与包容性的教学风格,为基础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殷翔教授以基础课程《离散数学(荣誉)》为例,分享了其对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他提出“基于公理化演绎”的教学理念,基于日常教学经验总结出五条“公理”。例如“每位同学的能力、悟裴凌研究员以“建构主义理念下的信息类学生个性化培养”为主题,阐述了其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个性化培养实践为路径的教学改革探索。他以“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I”课程为案例,提出教师角色应从“主演”向“导演”转变,建设“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实现师生紧密耦合,培养创新人才。
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袁怡佳副教授以数理通识教育为例,分享了巴院数理教学组在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的数理教学改革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数理组持续完善法语系列教材体系,并积极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游戏化教学、项目式教学、“做中学”等一系列课程教学探索,为中法合作背景下的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尚晓晴副教授围绕“基于生成式思想的结构设计与教学设计”展开分享。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与实践兴趣,在课程中积极引入前沿研究成果,通过指导学生复现论文成果等方式,使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学科前沿与产业应用。
在自由交流环节,多位青年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当前教学中遇到的疑点与难点,围绕“如何做好差异化引导?”、“如何更好地融合基础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面向AI时代,如何考核学生的能力?如何重塑教师的定位?”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与会资深教师也积极回应,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
刘增路在总结中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教学设计的本质。他指出,在AI时代,课堂设计要让学生真正感兴趣,就要理清“教什么”和“为什么有用”。知识点是课程的“骨骼与肌肉”,而逻辑思维则是贯穿其中的“神经网络”。 他鼓励每位青年教师深入体悟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的思维框架,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邱雅代表教务处做总结发言,她强调青年教师在强化AI赋能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人的智慧”,她鼓励青年教师主动融合这两种力量,将前辈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教学底色,并善用新技术、新方法,真正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
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两院青年教师搭建了跨学科、跨院系的思想交流平台,不仅展示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中的探索成果,更促成了理念的共鸣与行动的共识,为青年教师在AI时代背景下坚守教育初心、激发创新活力、提升育人能力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