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王思政做客“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专题讲座,分析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

10月21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2025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上海交通大学陈瑞球楼举行。本场讲座由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王思政主讲。王思政围绕“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当前发展大文化产业所要应对的形势以及可借鉴的优秀案例,并与现场师生们交流互动。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主持。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讲座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的形式,六场讲座分别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六校师生以及本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的采编人员共同参与。据统计,线下及线上听课共计4000余人次。

01.png

在讲座中,王思政以“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为题,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以及个人亲身参与的大文化产业项目与国内外优秀案例,从重大活动引领、市场配置资源、创新消费空间、商旅文体展融合、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有效发展大文化产业,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王思政从国际关系周期、经济周期与经济规律等角度,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成因。他认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大文化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而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通过梳理历届成功举办世博会、奥运会等国际活动的国家及其后续发展路径,王思政指出,用好重大活动契机,是将外部挑战转化为内生动力、推动国家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环。

02.png

王思政在讲座中借助丰富生动的案例,强调了坚持市场主导的重要性。他表示,推动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不仅能激发大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也为文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土壤。同时,消费场景的创新与商旅文体展的深度融合也至关重要。以上海“一江一河”服务业金腰带为例,王思政指出,我国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当前我们将生产岸线转变为生活岸线只是第一步,未来应进一步将其打造为文化岸线、体育岸线、科创岸线等,扩大其经济价值,逐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大文化产业体系。”

王思政进一步指出,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商旅文体展的融合也是核心战略。“科创的背后是文创。”他强调,做大文化产业还应抓住“情绪价值”等新兴消费趋势,以新需求引导新消费,以创新内容产业为核心,在改革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同时,善于借力发展。

最后,王思政聚焦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强调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与长期性。他指出,文化是城市最持久的不动产,应通过强势的文化推介打响城市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的力量根植于融合与创新,只有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才能充分释放。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四五”收官、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时代呼唤文化的创新力量。王思政的讲座极大地启迪了青年学子。他以生动的讲述与充实的案例,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盛宴,现场掌声热烈。在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围绕“如何实现文化安全与对外传播的有机统一”“如何构建协同发展的文化经济圈”以及“中国媒体如何突破西方话语壁垒”等问题,王思政一一作出细致解答,并勉励青年学子要坚持文化自信,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推动文化在创新中持续发展。

03.png

上海交通大学听课现场

04.png

复旦大学听课现场

05.png

同济大学听课现场

06.png

华东师范大学听课现场

微信图片_2025-10-25_164336_908.jpg

上海大学听课现场

07.png

上海外国语大学听课现场

学生听讲心得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学生杨思忆:

王思政老师的讲座,以高屋建瓴的视角系统剖析了大文化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他所提出的“文化不再仅是精神载体,而是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观点,令我深受启发。尤其是在分析文化资源如何通过科技与市场双轮驱动实现价值转化时,他列举的多个城市更新与产业融合案例,让我认识到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创作行为,而是能够串联起旅游、体育、商业乃至城市治理的综合性工程。他提到,当前的文化发展已进入“内容为王、体验至上”的阶段,传统业态必须借助数字手段实现迭代,而新兴业态则需扎根文化厚度避免空洞化。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意识到未来不仅要关注内容生产,更要思考如何通过媒介叙事构建文化认同、激活空间价值。例如,在传播设计中融入场景思维,增强体验性和互动性;在资源整合中发挥链接作用,促进文化单元从分散走向协同。这场讲座让我看到,文化产业的未来图景,正呼唤着我们以更开放的视野、更融通的思维,去参与构建一个更具韧性与张力的文化生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边思语:

聆听王思政会长关于“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的讲座,宛如推开一扇洞察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景窗。作为深耕宏观经济与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他以丰富的实操经验和高维的战略视野,将大文化产业置于时代语境下拆解分析,让我对这一领域的认知从模糊的概念,变得立体而深刻。讲座中最让我触动的,是王会长对“挑战”与“机遇”的辩证解读。他没有回避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痛点——比如文化资源转化效率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国际传播力与文化软实力不匹配等问题,而是结合自己主持上海重大项目、参与“十五五”规划编制的经历,将这些挑战具象化为一个个可探讨的现实课题。这场讲座不仅拓宽了我对文化产业的认知边界,更启发了我作为新闻传播领域学习者的思考:在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如何发挥专业所长,讲好文化故事、传播文化价值?如何用媒介思维助力文化资源转化、推动文化创新?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后续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李响:

通过聆听王思政会长主讲的《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讲座,我对文化产业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路径有了清晰认知。王会长结合多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特色 IP 打造的实例,详细拆解了数字化如何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比如线上文化展览、数字文创产品的创新模式。他强调,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紧跟政策导向,又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而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的同质化发展、产业链不完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这次讲座,我意识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需掌握资源整合、市场运营的实际能力。未来,我计划主动关注文化产业项目案例,学习先进运营经验,争取在文化资源转化、市场推广等环节发挥自身价值,助力文化产业落地见效。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孟祥煜:

非常荣幸有机会聆听王思政老师的讲座。虽然王老师并非身处传统校园讲堂,但这场内容翔实的报告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眺望真实世界的窗口,带来了超越课本的深刻见地与前沿视野。这次的报告系统回顾了国际格局与经济周期的深刻变化,并聚焦于体育、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为理解“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这一核心议题提供了宏大的视野与鲜活的案例。作为一名新传学子,我深受启发,感触良多。报告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融合”已成为驱动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国际案例,如哥本哈根与迪拜将废弃空间升级为“体育综合体”;以及国内实践,如上海涌现的将声光电艺术与消费体验成功结合的业态,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单一的文体或商业形态已不足以满足未来需求,“商旅文体展”的跨界融合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场景。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郭一婷:

今日聆听讲座,对新形势下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深体悟。我感到,我们正站在一个充满张力与可能的十字路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文化产品如何突破同质化“内卷”?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如何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守护并创新我们的文化根脉,都是严峻的课题与挑战。当然也存在一定的机遇,数字技术打破了创作与传播的壁垒,使“小而美”的个性化内容得以绽放。国潮兴起、非遗活化,证明了深厚文化底蕴一旦与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结合,便能爆发出巨大的市场能量。这让我明白,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以技术为翼,更要以文化为根,唯有平衡创新与传承,才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让文化产业真正“活” 起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章珈菏:

王老师纵横历史与现实,深刻剖析了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以改革开放、加入世贸、举办世博等重大事件为例,强调文化不仅是精神象征,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力量。融合创新是当下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词,从星巴克工业体验店到宋城演艺,再到体育与文旅的结合,都体现了体现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与跨界潜力。

文化不仅是传承,更是创造;不仅是自信,更要“他信”。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坚持开放包容、勇于改革,才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作为未来的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构建共情空间,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中绽放独特光彩。未来的文化传播,必将是智慧与包容并重的创造性转化过程。通过这次讲座,我意识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需掌握资源整合、市场运营的实际能力。未来,我计划主动关注文化产业项目案例,学习先进运营经验,争取在文化资源转化、市场推广等环节发挥自身价值,助力文化产业落地见效。

媒体与传播学院
媒体与传播学院
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