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以设计科学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2025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
2025年9月27日,WDCC2025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在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开幕。本次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指导,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金山区人民政府、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以“设计科学与人类未来”及“生活美学与未来乡村”为双主题,汇聚全球设计领域精英共探乡村振兴创新路径。
金山区政协主席刘豫峰,金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潘恩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消费品和时尚产业发展处处长陈文珊,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会长童继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社长沈元勤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和中国大陆的60位中外嘉宾和100余位设计、乡建工作者出席主场会议。大会为期五天,设工作坊、平行会议等多元活动,主会场位于水库村,部分活动延伸至吕巷镇及上海交通大学,“金山宴・水飨宴”等特色活动更将学术性与在地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WDCC2025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开幕式致辞嘉宾
东华大学冯信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元勤、东南大学张天来、复旦大学汤筠冰分别担任大会学术主持人
一、学术成果:理论突破与实践案例双丰收
(一)第四届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揭晓,树立行业育人标杆
大会重要议程之一是揭晓第四届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日本名古屋城市大学国本桂史教授、中国东南大学凌继尧教授、德国曼海姆设计学院Thomas Friedrich教授、韩国国立全北大学金泰浩教授获此殊荣;前三位教授分别就自己的设计和教育理念做了视频讲座。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组委会和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决定,特别追授俞孔坚教授“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以表彰他在国际景观设计教育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对国际设计科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该奖项旨在表彰全球设计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者,评选过程秉持严谨公正原则,获奖者均为行业公认的学术领军者。此次颁奖不仅是对5位教授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为国际设计教育界树立了创新育人的标杆范式,激励教育工作者投身设计教育革新。
(二)延续东方设计论坛传统,优秀论文推动理论创新
作为东方设计论坛的延续,本次大会设立了第十一届东方设计论坛作为平行会议,以“乡村美学与乡村设计”为主题进行征文,尽管时间很短,还是有数十篇投稿。经过严格评审,最终选出24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4篇。在27号下午的大会上,有10位获奖论文代表作大会发表。这些获奖论文聚焦设计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涵盖乡村美学、设计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热点话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社长沈元勤主持报告会,东南大学张天来教授主持颁奖仪式并宣布获奖名单。周武忠教授和美国普罗维顿斯大学终身教授万寅生博士为到会的获奖者代表颁发国际设计科学大会优秀论文奖证书。优秀论文奖发表在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双会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Science(《国际设计科学学报》)和《东方设计学报》上,发表的优秀论文可以参加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全球杰出设计奖(论文奖)”的评选。
(三)《国际设计科学白皮书》发布:跨学科融合赋能全球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科学与人类未来”主题研讨会上,《2025国际设计科学白皮书》正式发布,旨在汇聚全球设计科学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助力解决社会复杂问题、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白皮书明确,设计科学是跨工程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等的交叉学科,研究范畴涵盖设计理论、方法、管理及教育,核心是用科学思维优化设计价值。当前,欧美在该领域理论与实践领先,中国近年发展迅速,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企业在产品设计等领域成果丰硕,国际影响力提升。设计在当代社会作用显著:赋能科技创新,优化人机互动;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塑造特色城市空间,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未来将向智能化、可持续化、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及设计教育变革方向发展,为全球设计创新提供行动框架。这是继2019年《设计科学上海宣言》以后发表的又一个关于设计科学的纲领性文件。
(四)实践案例评选,展现美学赋能成效
大会遴选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福建省宁德市下党乡等10个乡村美学小镇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由国际设计科学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设计奖(典型案例奖)”。这些案例涵盖乡村景观改造、文化IP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等多元场景,直观展现了设计美学与乡村发展结合的实践成效,为各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二、理论价值:构建设计科学与乡村发展的融合体系
(一)《乡村美学导则》发布,明确乡村美学建设的系统路径
本次大会选址具有特殊意义,水库村是2021年4月上海市委提出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需凸显经济、生态、美学“三个价值”理念的实践典范。大会在此发布《乡村美学导则》,从乡村自然景观美、乡村建筑风貌美、乡村民俗文化美、乡村人居生活美、乡村美学经济、乡村美育体系等维度构建乡村美学建设系统指引,为实现“三个价值”协同发展提供操作路径。导则将抽象的美学理念转化为具体建设维度,填补了乡村美学实践缺乏统一指引的空白,为乡村美学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操作框架,推动乡村建设从“实用导向”向“品质导向”转型。
(二)界定乡村设计师的职业核心价值
大会首次明确乡村设计师的职业定位与价值内涵:不同于乡村规划师聚焦空间布局、乡村建筑师侧重建筑设计,乡村设计师以项目策划、产品设计、运营管理、品牌塑造、传播推广为核心工作范畴,致力于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个性化品牌、创新运营模式,提升乡村的经济活力与文化影响力,满足乡村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界定厘清了乡村设计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标准,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参照,填补了乡村发展中综合性设计人才的理论认知缺口。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创新发展部主任张昊主持《乡村设计师职业能力指南》论证会
(三)完善设计科学的跨学科理论体系
白皮书与优秀论文共同推动设计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一方面,明确设计科学的交叉学科属性,打破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的学科壁垒,构建“科学思维+设计实践”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将设计科学与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时代议题深度绑定,拓展了设计科学的应用边界,使设计从“造物层面”上升到“解决社会复杂问题、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理论高度。白皮书还首次对“设计科学”术语做了界定:明确设计科学是一门研究设计活动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的学科,它不仅关注设计的形式与美感,更着重于探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实现设计目标的优化与创新。从本质上讲,设计科学是对人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科学化总结,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升设计的效率、质量和价值,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需求。
三、实践意义:为乡村振兴注入精准动能
(一)提供可落地的美学建设方案
《乡村美学导则》与10个典型案例形成“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引:水库村作为“三个价值”理念的实践地,其通过导则落地实现的景观升级、文化活化案例,为超大城市乡村美学建设提供了直接参照;下党乡等外地案例则展现了不同资源禀赋乡村的美学发展路径,帮助各地规避“千村一面”的建设误区,推动乡村美学实践走向差异化、特色化。
(二)搭建乡村人才培养与认定平台
开幕式上为12位专业人士颁发国际乡村设计师证书,标志着乡村设计师职业能力认定体系的正式落地。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乡村设计职业的专业认可度,更精准对接乡村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明确职业标准、树立行业标杆,引导更多人才投身乡村设计领域,为乡村振兴解决“人才短缺”的关键难题。国际(青年)乡村设计师源于2021年在金山开展的“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为获得大赛一、二等奖的主创设计师颁发了国际青年乡村设计师证书,迄今已经为三批国际青年乡村设计师共129人、三批国际乡村设计师32人颁发证书。
(三)重视一线设计师邀请,多元视角助力未来乡村设计
本次大会在演讲嘉宾邀请环节格外重视一线设计师的参与,邀请到众多深耕行业实践的资深从业者,聚焦实践经验分享,形成多维度解决方案:其中,云南普洱中国乡村音乐创作基地的著名音乐人陈越携乡村文化传播与音乐设计融合的实践经验分享见解,为乡村文化氛围打造提供新灵感;著名品牌设计师、T9创始人吕荣华聚焦乡村品牌建设,结合成功案例解析如何通过设计赋能乡村品牌升级,助力乡村产业增值;苏州乡村运营CEO张运民,莫干山民宿创始人、仙潭村老书记沈蒋荣则以基层实践者视角,讲述乡村民宿运营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发展路径。一线设计师的加入,让大会讨论更贴近乡村实践需求,使学术成果真正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四、深远影响:引领全球设计与乡村发展新方向
(一)树立中国乡村振兴的国际样本
大会以“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导则发布、人才培养、案例推广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经济、生态、美学协同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大会主席周武忠教授提出的“中国乡村样本”理念,将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与设计科学理论相结合,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提升了中国在乡村设计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推动设计科学的全球协同发展
中外专家围绕“未来乡村设计的破局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中国社科院刘悦笛研究员阐述“生活美学”的乡村实践逻辑,加拿大宝翠花园原总园艺师基斯・肯尼迪分享北美乡村发展经验,日本德村志成教授、德国陈璞教授、美国万寅生教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晓东等从跨国视角探讨本土与国际经验的融合之道。这种跨国界、跨学科的智慧碰撞,搭建起全球设计科学产学研交流平台,推动设计科学从“区域发展”走向“全球协同”,助力解决全球性乡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难题。
(三)引领设计教育与产业的变革方向
大会明确设计教育需向“跨学科融合”“实践创新导向”转型,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获奖者的学术实践与乡村设计师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全球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时,白皮书强调设计在赋能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引导企业将设计科学融入发展战略,推动设计从“附加环节”成为“核心竞争力”,为全球设计产业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开辟新路径。
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举办,不仅在学术理论上完善了设计科学体系,更在实践层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其成果与经验将持续推动设计科学与人类未来发展、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引领全球设计与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2025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以‘设计与乡村’为核心议题,既是对乡村三大价值理念的深度践行,也是设计科学服务人类未来的重要探索。从《乡村美学导则》的发布到乡村设计师角色的聚焦,再到一线实践者与中外专家的智慧碰撞,我们正构建一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未来,希望以本次大会为起点,推动设计科学与乡村发展更深度融合,让生活美学真正扎根乡村土壤,助力乡村实现经济繁荣、生态优美、文化鲜活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未来居住环境升级提供‘中国乡村样本’。”
2025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部分代表考察吕巷乡村振兴“四个融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