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蒲慕明院士做客致远书院“致交·问道”讲述 “神经生物学的回顾和前瞻”

2025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应邀参加致远书院“致交·问道”活动。蒲院士以“神经生物学的回顾和前瞻”为题作分享,并与师生亲切交流。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生教育处处长王洋、团委书记周涛涛;致远学院党委书记周申申,副院长周栋焯、李茜,生命科学方向项目主任郭熙志,以及20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数学科学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耀宇主持。

_DSC8920.jpg

蒲慕明院士首先阐述了当前脑科学研究的三大核心目标:其一,理解脑:即探索脑功能的神经基础和工作原理;其二,保护脑:促进智力发展,治疗脑部疾病;其三,模拟脑:基于对大脑的理解,开发脑机接口技术并推动类脑人工智能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9-22_162020_100.jpg

_DSC8918.jpg

随后,蒲慕明院士以时间为轴,带领师生回溯了神经科学的发展历程。他从18世纪末弗朗兹·加尔基于经验提出的“颅相学”开始讲述——这是人们对大脑最早期、最质朴的探索;继而讲到布洛卡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受损脑区与失语症状的关联,开启了现代神经科学对脑功能定位的研究;再论及布罗德曼图谱对大脑皮层功能分区的划时代贡献,以及脑电技术的诞生;最后,他聚焦于高尔基与卡哈尔在细胞观察与分类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蒲慕明院士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勾勒出人类对大脑认知的不懈探索与研究方法的持续演进。

_DSC8932.jpg

_DSC8961.jpg

在介绍最新进展时,蒲慕明院士重点分享了中国在脑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多家单位,首次完成了灵长类的全脑转录组检测,确定不同脑区的神经元的类型,为深入理解人脑结构与功能做出了重要贡献。接着,他介绍了我国正在有序推进的“脑图谱大科学计划”。该计划类比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汇聚众多科学家之力,核心目标是攻克“建立介观神经元连接图谱”的难题,帮助人们建立对大脑神经环路的全面认识。他还提到,fMOST光学成像技术为神经元投射图谱的绘制带来了重大的突破。目前已经完成了猕猴单前额叶3000多个神经元的投射图谱,研究发现神经元投射的专一性和精确性在灵长类动物中比小鼠更高。这一发现很可能构成了人类高级思考的结构基础,也为发展类脑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启示。

_DSC8965.jpg

_DSC8991.jpg

在提问与互动环节,蒲慕明院士与师生围绕“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比较研究”“两者相互影响”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他特别强调,在类脑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强化对技术应用的监管,注意人工智能潜在的欺骗性风险。此外,他还就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以及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为在场学子带来了诸多启发与思考。活动尾声,学生代表向蒲慕明院士赠送了题有“秉心溯源”的书法作品。

_DSC9001.jpg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在本期“致交·问道”活动中,蒲慕明院士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带领交大师生回溯了神经科学百年发展历程。他从探索大脑的里程碑式发现,讲到中国领衔推动的“脑图谱大科学计划”,彰显了一代科学家勇立前沿、报效家国的使命担当。这场讲座,既是对脑科学过去成就的系统梳理与未来蓝图的前瞻展望,更是一堂关于科学精神与学者责任的生动大课,引领着交大学子以理性之光洞见未知世界,以科学之能服务人类福祉。

致远学院
致远学院
孙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