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AI赋能历史影像修复——集成电路学院团队超高清AI修复技术助力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
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超高清影像修复技术正在为珍贵历史资料的传承注入新活力。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CMIC)智能媒体研究组(MediaX),依托在智能媒体领域的长期研究积累,并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完成了对不同时期我国领导人珍贵历史影像的4K/8K超高清修复与增强工作。相关修复影像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中播出。本次修复将生成式与判别式技术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影像的清晰度与细节表现,使这份承载特殊历史记忆的资料在新时代舞台重焕光彩。
生成与判别AI协同的超高清修复增强
抗战胜利文艺晚会现场大屏影像记录了重要的历史时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受限于当时的存储条件与技术水平,这些影像随时间推移出现了画面模糊、色彩偏差、噪声干扰等问题,影响了其呈现效果与传播价值。传统修复方法多依赖人工干预,不仅耗时费力,修复效果也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单一技术路径在应对复杂退化情况时,也难以兼顾修复效率与画面质量。面对这一挑战,团队结合自身在 AI 视觉技术领域的研究经验,采用生成式与判别式融合的技术思路,为影像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本次珍贵历史影像的修复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发挥了“无中生有”的神奇力量。它通过学习大量高质量图像数据,理解图像结构和特征,对受损或模糊部分进行智能推测和修复,使模糊的面部轮廓清晰,衣着纹理更加完整。修复后的珍贵历史影像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屏幕上展示时,画面清晰、细节丰富,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厚重质感生动呈现,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感与跨越时空的共鸣。
而判别式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是“原始影像的忠实守护者”——其核心作用是保障修复结果的保真度,确保生成式技术的“补全”不偏离原视频本貌。团队利用判别式模型能力,从“细节特征”到“整体场景”双重保障修复结果对原始影像的还原度。通过这种方式,修复后的影像在细节、色彩和整体视觉效果上都更加逼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场景。
一站式智能修复增强平台
团队自主研发的4K/8K 超高清媒体智能增强制作平台,集成了多项自主创新的前沿视频修复技术,包括图像识别、智能降噪、超分辨率、视频插帧以及生成式人脸修复等,并采用生成式与判别式融合方法,实现了视频修复与增强的智能化升级。
基于自主研发的AI视频增强平台,团队已完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00余段珍贵影像的超高清增强,涵盖庆祝建党百年七一庆典演出《伟大征程》、历届冬奥会开幕式集锦等历史素材,央视版《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电视剧,《舌尖上的中国》《天宫建造》等纪录片,《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等经典影视剧,以及《千秋诗颂》等AIGC内容。
未来,随着前沿技术的不断迭代,更多珍贵历史影像将焕发新生,为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提供坚实支撑。科研团队将持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自主音视频处理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国家重大活动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助力中国声音与影像在世界舞台上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