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烽火弦歌 · 抗战记忆

烽火硝烟砺壮志,赤子初心永不改——记交大抗战干部肖国凤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上海交通大学丁履鹤、张容、董七子、肖国凤四位离休干部获此殊荣。枪火虽已远去,纸墨仍留余香;今天的山河无恙,离不开他们当年的负重前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方曦分别带队,将纪念章送到老同志们手中,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诚挚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烽火弦歌·抗战记忆”系列将分四篇推送四位老干部的峥嵘岁月,愿读者在字里行间听见当年的呐喊,将敬意化为奋进的力量。

一颗种子,播下年少时革命理想;一支粉笔,书写数十载青春芳华;一腔热忱,点燃千百束信念薪火。豆蔻年华投身抗战 ,及笄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耄耋之龄仍在讲授党史,她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她就是交大离休干部肖国凤。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肖国凤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姨妈、姐姐、表哥都是中共地下党员,祖父家就是当地的中共地下党联络据点。亲人们纷纷参加革命,也在年少的肖国凤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13岁的一个晚上,肖国凤怀揣着投身革命、保家卫国的信念,毅然跟着路过家乡的革命军队奔赴前线。当时因为她年龄太小,东海区党委安排她在新筹办的中学接受教育。在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和党的相关文件的过程中,她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png

青年肖国凤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投降,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年仅15岁的肖国凤就在此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肖国凤说:“我的姨妈和表哥都为革命光荣牺牲了,我也要入党,实现他们未竟的遗愿。”她积极申请去前线工作,党组织安排她到东海干部学院党总支,为开辟新区、接管城市做准备。18岁时,她进入华东军区警卫旅工作,其间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她的理想信念都未曾有过丝毫动摇。

在警官学校,肖国凤邂逅了她一生的革命伴侣。她提到,她的爱人比她更早入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打入日寇内部做情报工作,时常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当问及是否因担心爱人的安危而对他的工作有顾虑时,肖国凤回答:“那时候我们一心干革命,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她曾经跟爱人说:“革命不胜利,我们不结婚。”这对革命恋人在共同斗争的过程中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伉俪携手,风雨同舟,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肖国凤祖辈是开药房的,家境十分富裕。年纪尚小的她离家参加革命以后,家人因为不放心时常给她寄钱。她收到钱之后,却分文不留,如数作为党费上交。她说,“干革命就要一心一意,绝不能三心二意。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一切听党的指挥。如果能为党做点贡献,那是理所应当的。”这番话,映照出一个年少革命者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丹心。正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和无比信任,支撑着肖国凤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枪林弹雨,最终迎来革命的胜利。

党的培养和革命的历练,磨炼了肖国凤钢铁般的意志,无论面对何种考验与磨难,她从未低头。1977年,肖国凤的爱人突然因病离世,照料整个家庭和五个孩子的重担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但她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当时,学校提出可以在经济方面为她提供一些补助,她却毅然拒绝:“我还可以工作,还可以奋斗。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png

中年肖国凤

新中国成立以后,肖国凤进入大学讲授思想政治课程,在关心、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岗位上耕耘半个世纪,把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作为毕生使命。她是革命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她的党史课堂总是格外生动。她说:“党培养了我,我就想着怎么把我从党这里受到的教育传递给下一代。学生喜欢听,我就乐意讲。”肖国凤平时和学生住在一起,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直到离休以后,她仍坚持为青年人讲授党史,不辞辛劳地发挥余热。“职务离休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义务永远不能离休。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我还要更加努力。”

3.png

肖国凤佩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留影

在肖国凤看来,培育下一代的工作一定要从学生出发,要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要引导他们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在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唯此,才能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党委老干部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关工委
党委老干部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关工委
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