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烽火弦歌 · 抗战记忆

信仰如炬 笃行如初——记交大抗战干部董七子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上海交通大学丁履鹤、张容、董七子、肖国凤四位离休干部获此殊荣。枪火虽已远去,纸墨仍留余香;今天的山河无恙,离不开他们当年的负重前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方曦分别带队,将纪念章送到老同志们手中,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诚挚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烽火弦歌·抗战记忆”系列将分四篇推送四位老干部的峥嵘岁月,愿读者在字里行间听见当年的呐喊,将敬意化为奋进的力量。

0.jpg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看望董七子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名字或许并不喧哗,却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她是从抗战烽火中走出的少女,是在理想信念中执着前行的共产党人,更是在学校默默耕耘数十载的老教师。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原顾问董七子。

烽火青春:从学子到战士的信仰觉醒

1.png

青年董七子

1926年12月,董七子出生于浙江杭州。抗战爆发后,年幼的她辗转避难于诸暨、上海等地。动荡的岁月,让她在青春年华里更早地接触到现实的疾苦,也促使她从一个“死读书”的学生,转变为一个心怀理想、追求进步的有志青年。在上海华东联合中学和建承中学求学期间,董七子受到一批进步同学的深刻影响,开始阅读《上海周报》《妇女新认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刊,思想日益觉醒。她积极参与壁报、义卖、募捐等公益活动,组织同学办刊物、组建生产小组,投身时事讨论。这一切,都在她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种子。1944年春,年仅18岁的董七子毅然离开学校,与同学一起奔赴苏中解放区,进入苏中公学学习。同年6月,她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新四军一师文工团、政治部印刷厂、《新华日报》《大众日报》印刷厂从事校对与宣传工作。她每天在油墨与铅字之间工作,负责审校革命文稿、传播抗战新闻与进步思想,使党的声音能够准确、及时地传递到根据地前线和群众中去。1946年6月,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无论前进道路上有多少坎坷,一心追随中国共产党干革命。

一生赤诚:扎根交大二十载

1956年,董七子进入北京航空学院五系深造。她以“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政治挂帅红又专;戒骄戒躁,谦逊谨慎,刻苦炼成多面手”勉励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共产党员一定要有朝气,一定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一定要有不怕困难和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克服任何困难的精神,一定要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否则就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1962年起,董七子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四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教师科科长、教务处教学行政科科长、副处长、顾问等职务。她将人生最宝贵的二十年,全部倾注在了交大的教育事业中。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董七子被派往上海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担任考务组负责人之一。在这一承载无数人命运转折的历史性时刻,她沉稳专注、不负重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2.png

董七子与教务处离休人员合影(后排左三为董七子)

董七子不仅业务能力出众,更以高尚的品格和拼命工作的劲头感染着身边每一位同事。在教务处工作期间,她带头承担繁重任务,事事亲力亲为——划表格、刻蜡纸、写通知样样不落。无论寒暑假加班、科内缺人顶岗、招生阅卷期间人员调动,她总是默默挑起重担。“别人休息,她加班;别人放假,她仍坚守岗位。”有一年春节,她除了三天假期外,天天到岗做新学期筹备。董七子同志患有严重哮喘和腰椎疾病,却从不向组织请病假。哪怕夜晚喘得睡不着,白天依旧早早从虹口赶来学校上班。她不愿占用医疗资源,却总是叮嘱年轻同志“注意身体”“抓紧治疗”。同事家中有病人,她加班后还赶去医院探望,对于家中经济困难的同志,主动关心、给予帮助。为救学校财产和被大火阻滞在仓房内的人员,不幸双手、双腿被火烧伤。1988年,董七子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有感人至深的坚守;没有光鲜夺目的荣耀,却将一切默默奉献给了党、人民和交大。她以青春响应党的召唤,以信仰照亮动荡岁月;她以坚守书写平凡岗位的崇高意义,以真情温暖一代代交大人。

党委老干部处、教务处
党委老干部处、教务处
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