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送美下乡,上海交大设计专业师生在新疆拜城开展“中华文化润心田”公益美育活动
新疆拜城县,天山南麓下的塞外江南,中国石窟艺术的起点,融合了千年历史与现代活力。2025年7月31日-8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师生实践团在拜城县康其乡赛比墩村、察尔齐镇红旗村,开展“情系新疆 践行使命”暨“设计疆场 伴学推普”三下乡系列实践活动。
实践团由设计学院艺术类学生、民族生等10名师生共同参与。依托学院艺术专业与美育资源,实践团组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艺术浸润+情感共鸣”“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方式,开展主题美育与足球体验课堂,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流交融,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
送美下乡,让美根植于他们正萌芽的童心
8月1日上午,实践团师生一行,在赛比墩村村委共同举行活动启动仪式。在公益赠书环节,团队将王宏卫老师凝聚近30年教学经验编写出版的绘本教材,赠予当地学校。这些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助力其在绘画学习创作中感受文化魅力,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在美术课程环节,团队开设了线描基础与色彩基础课程。线描基础课程聚焦造型本质,通过解析物体基本形态、结构关系,引导小朋友们天马行空,将自己内心喜爱的人物动物等形象,通过画笔映刻纸上,从具象观察到抽象提炼,培养对形态的把握与线条语言的运用。
色彩基础课程则侧重视觉表达,围绕颜料特性、色彩原理及调配规律展开教学,让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天性,在“自由嬉戏”中理解色相对比、明度变化与纯度调和。在专业指导下,小朋友们亲手调色,感知色彩变幻,进而用多彩画笔描绘心中世界,提升色彩感知与运用能力。
传统非遗木板拓印教学课上,学生们围坐桌前,滚筒、宣纸和油墨,满是质朴的气息。版画内容涵盖交大建筑、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艺术形象、惟妙惟肖的动植物等。孩子们在示范下,把纸轻轻铺在版上,用干净的胶辊来回压。揭开的瞬间,他们欣喜地捧着自己拓印出的版画,摸着木头的纹理,非遗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种子在他们指尖发芽。
帕提玛小朋友是赛比墩村中心小学六年级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她有着浅棕色的头发、深邃的双眼和纯真的笑容。在绘画调色的过程中,我们问起她未来的理想,她眼睛亮晶晶地说:“我想穿着这样绚丽色彩的裙子,做一名舞蹈家。”她从小就喜欢跳舞,学校的文艺活动总少不了她的身影。临别之际,她给我们写了感谢卡片,字迹工整又充满童真。更让人感动的是,她用彩纸亲手制作了花束送给我们,每一朵花都饱含着浓浓的心意。帕提玛和小伙伴们拉着我们的手,手把手教我们跳维吾尔族舞蹈,将根植于他们心中的美,闪耀在我们眼前。
美人之美,用脚步丈量这片热辣滚烫的土地
在拜期间,实践团还前往察尔齐镇红旗村、克孜尔千佛洞等地进行考察学习,用脚步丈量这片热辣滚烫的土地,感受新疆之美、拜城之美。这些特色自然人文景观为实践团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进一步丰富实践团成员的文化体验,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积累了宝贵素材。
在察尔齐镇红旗村,实践团实地感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带动全村致富、照料中心幼有所托、老有所依的和美景象。来自视觉传达专业大二年级的学生李则学,面朝天山,进行现场写生创作。“彼时,高大的杨树环绕着方形农田,将近处与远处的视线阻隔开来。唯有在树木疏朗的开口处,一条宽阔田道向远方延伸,最终与密林融为一体。”眼前的自然景致,映射出心中新农村的繁荣和谐景象。完成创作后,李则学将这幅精美的写生作品,赠予红旗村福满堂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
美美与共,交大设计×新疆拜城“石榴籽 心连心”
“我们一起给当地留下一幅画吧!”诸葛雅琦是一个05年的温州小姑娘。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以来,温州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携手。小时候的她,便通过书信寄语的方式,与拜城县的小朋友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而这次也是她第一次踏足拜城这片土地。
短短6天时间里,来自交大的师生们与赛比墩村的民族小朋友一起,共同参与了“石榴籽 心连心”主题、融合多民族、多场景、多元素的大型绘画创作,让来自上海的画布与颜料,在新疆绽放起中华文化之美。
克孜尔石窟壁画作为龟兹文明的瑰宝,其菱形格构图独具特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次艺术创作,以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菱形格构图为基础,巧妙地融入了天安门、各民族服饰、二十四节气等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元素。天安门是国家尊严和人民精神的象征,各民族服饰展现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各民族小朋友,紧密团结在一起,石榴籽、心连心,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与拜城县小朋友的共创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的魅力,更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合,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一体,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正值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实践团还组织了足球体验课。来自工业设计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谢尔扎提·莫合塔尔是学院足球队的一员,他还有一个身份,土生土长的新疆拜城籍学生。在他的鼓励和示范下,从热身到传球训练,从跑位到对抗练习,即使受限于水泥场地,孩子们依旧热情洋溢、全情投入、奔跑传球、你追我赶,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坚韧意志,以体育为媒促进交流互动。
六天的相伴,画笔为新疆的孩子描出了美的轮廓,足球让欢笑在球场上流淌。师生们带走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灵动,带走了孩子们拓印时的专注、被鼓励后的羞涩;他们留给彼此的,不只是绘本与色彩,还有一份牵挂,更是共绘一幅画、同踢一场球的默契。天山种籽,互植心壤,他们用心灵感动心灵,共同点亮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