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狮城启新篇:航空航天学院举办ICASSE 2025 再拓全球合作新域

7月28日至8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代表团赴新加坡开展了系列交流活动,与各方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引育等多领域达成重要共识,为学院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18.jpg

荟萃全球智慧  共话空天前沿

7月29日至3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洲校区联合承办的ICASSE 2025如期举行。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学者参会。会议聚焦航空航天领域前沿科技,围绕飞行器总体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动航空、结构与安全、推进技术以及AI在航空航天的应用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共举办3场主旨报告、9场特邀报告及61场专题报告,为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微信图片_20250809215114.jpg

开幕式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Poh Seng Lee,慕尼黑工业大学副校长、亚洲校区负责人Markus Wächter及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刘付成分别致辞。刘付成回顾了ICASSE自2017年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强调本次会议在新加坡举办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新加坡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枢纽,ICASSE 2025为全球航空航天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期待通过此次会议推动更多国际合作与前沿技术突破。

微信图片_20250809215242.jpg

学术交流环节精彩纷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莫斯科航空学院、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国防军大学、约克大学、捷克布尔诺理工大学、萨马拉国立大学、清迈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飞等单位的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领域热点与发展趋势。

主旨报告亮点:

3.jpg

约克大学George Zhu教授分享了空间绳系系统计算控制新框架,其方法论可拓展应用于机器人、机械系统等领域,展示空间柔性结构控制技术的突破。

4.jpg

东京大学Kimiya Komurasaki教授探讨了月球铝矿开采在火星火箭燃料中的应用,为深空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5.jpg

慕尼黑工业大学Florian Holzapfel教授分析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控制与动力学挑战,展望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发展。

6.jpg

7.jpg

此外,会议特设“学术成果海报展”环节和“主编面对面”活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扬帆计划”的20余名学生与全球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博士生陈炫羽表示:“主编面对面环节让我受益匪浅,能听到航空航天领域顶级期刊主编的分享,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8.jpg

7月31日,大会闭幕。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徐武致闭幕辞,向与会者的热情参与和高质量学术分享表示感谢,并宣布了经严格评审产生的3项最佳论文奖、3项最佳论文提名奖及4项最佳海报奖。徐武表示,ICASSE 2025的成功举办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期待未来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推动航空航天科技创新。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升级学术平台 擘画期刊新局

8月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代表团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成功举办了2025年Aerospace Systems期刊编委会议。来自约克大学、多伦多大学、莫斯科航空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期刊编委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期刊发展策略与区域合作计划。会议围绕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优化审稿流程、拓展优质稿源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

微信图片_20250809215522.jpg

刘付成在致辞中强调,Aerospace Systems期刊和ICASSE会议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学院将持续支持期刊发展,期待与各位专家一同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航空航天学院黄健哲汇报了期刊发展情况,洪海超介绍了东南亚编辑部的建设计划,Springer Nature的霍玲玲从提升期刊影响力的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聘书颁发和荣誉表彰仪式上,刘付成和敬忠良为受聘人和获奖者颁奖。慕尼黑工业大学Florian Holzapfel被任命为东南亚区域主编,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洲校区的Andreas Hermanutz被任命为区域副主编。同时,表彰了一批为期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战兴群、黄健哲、马威、Dmitry Strelets等学者荣获“优秀编委”称号,Vladislav Dushin、Smirnov Nickolay Nickolaevich、李元凯、黄健哲等专家被评为“优秀审稿人”。

此次编委会的召开标志着Aerospace Systems期刊发展迈入新阶段。会议成果显著,期刊在东南亚地区的学术辐射力将显著提升;编委会成员间的协作共识进一步增强,为期刊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会议达成的系列重要共识,包括优化审稿机制、策划特色专题、加强校企合作等创新举措,将有力推动期刊向更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迈进。

深化国际合作 联通顶尖学府

ICASSE 2025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深化合作的契机。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代表团同步访问了新加坡三所顶尖高校,将学术交流转化为具体合作项目,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

(一)访问南洋理工大学:聚焦空管智能  探索联合创新

29日上午,代表团首站访问了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受到该院院长助理Li Hong、Daniel New及资深教授杜和军的热情接待。代表团参观了航空运输管理研究所(Air Traff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与空管数据分析、人机交互技术等前沿研究成果,并实地考察了樟宜机场塔台模拟控制室,直观感受了国际先进空管技术的运作模式。座谈会上,双方围绕科研布局、人才引育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了联合研究、师生互访等合作路径。

14.jpg

15.jpg

(二)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深化人才培养  推进本硕联培

29日下午,代表团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访问。科研副系主任Senthil Kumar主持座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倪亦靖及多位教师和青年人才参与交流。双方教师分享了机械工程与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合作契机展开讨论。会谈重点聚焦高层次人才培养,双方初步达成“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的合作意向,力争为交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顶尖教育资源。

16.jpg

(三)访问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洲校区:建设联合中心  谋划区域合作

31日下午,代表团与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洲校区领导和教师进行交流,慕尼黑工业大学副校长、亚洲校区负责人Markus Wächter,飞行系统动力学研究所所长Florian Holzapfel,亚洲校区航空航天系主任Andreas Hermanutz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双方达成了建设上海交大-慕尼黑工大区域联合研究中心的初步意向,并将推动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年内互派教师,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17.jpg

此次新加坡之行,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通过ICASSE 2025国际会议、Aerospace Systems期刊编委会议及参访三所高校,深化了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也为未来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搭建起重要平台。学院将继续依托国际会议和期刊,推动联合实验室建设、学者互派及学生联合培养,为全球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ICASSE工作组
航空航天学院
赵晶晶